民间传说与村落社会治理:基于晋南赵氏孤儿传说的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赵氏孤儿传说的研究现状

历史上最早记述赵氏孤儿故事的文献是《左传》,在先秦时期的其他文献如《国语》《公羊传》中也有提及。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对赵氏孤儿传说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故事情节完整。由于《史记》的记载,赵氏孤儿传说开始广为人知。汉代刘向《说苑》《新序》中承袭《史记》内容,对赵氏孤儿传说也有记述。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把史书所载改编为情节、人物更加丰富的戏曲,为赵氏孤儿传说的民间传播铺开了道路。明清以后,赵氏孤儿传说不断被改编成各种剧种演出,如京剧、潮剧、豫剧、秦腔、越剧、晋剧等,遍及五湖四海。明清之际的历史小说,如冯梦龙的《新列国志》和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更加曲折、细致地叙述赵氏孤儿传说。随着明清戏曲、小说的传播,赵氏孤儿传说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直到当代,赵氏孤儿传说还被多次改编为话剧、影视剧作品等,显示出久盛不衰的生命力。

纵观赵氏孤儿传说两千多年来的流传历程,它在不同领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历史学领域的赵氏孤儿传说最为复杂和纠结,历来学者众说纷纭,真假难辨。而作为戏曲作品的《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舞台上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因而也是传播最广、受众最为广泛的一类。作为地方传说的赵氏孤儿故事传说在山西、河南、安徽、陕西等地都有流传,虽然影响范围往往限于某一地域,但却传承久远、深入人心。千百年来,赵氏孤儿传说正是以这样的多面孔存在着,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交错中传承不息,在历史、戏曲和传说等多领域中辗转互动、并行流传。与此相关,学术界关于赵氏孤儿传说的研究,便鲜明地集中在三个领域。

(一)关于赵氏孤儿的历史研究

关于赵氏孤儿的历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赵氏孤儿事件真实性的考证辨析上。赵氏孤儿事件真实性争论的根源在于《史记》的记载。由于《史记》所载赵氏孤儿传说在先秦文献中没有记录,因而受到后世学者的质疑,这种质疑从唐代已经出现,历代不断有学者提出,至今无定论。在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中,也有关于此问题的辨析,比如在白国红的《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一书中,对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家族的历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对《史记》所载的赵氏孤儿传说进行了否定。[11]杨秋梅的《〈赵氏孤儿〉本事考》[12],周建英、张玉的《〈赵氏孤儿〉史实真伪考辩》[13]、沈毅骅的《〈赵氏孤儿〉故事源流考》[14]、王志峰的《〈赵氏孤儿〉故事源流及后世对其主要人物的祭祀》[15]、白国红的《“赵氏孤儿”史实辨析》[16]、尚光辉的《“赵氏孤儿”故事溯源》[17]等文中对赵氏孤儿的本事、故事源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梳理。但总的来看,史学领域对于赵氏孤儿故事的专题研究比较少,但是争议很大。

(二)赵氏孤儿的戏曲研究

到目前为止,戏曲研究领域对于《赵氏孤儿》的研究是成果最多、研究内容最为丰富的。早在明清时期,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赵氏孤儿》并进行评述。王国维曾高度评价元杂剧《赵氏孤儿》,称其“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18]学界对戏曲《赵氏孤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赵氏孤儿》的文学艺术分析,包括戏剧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舞台表演等多个方面。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可观,仅当代学者的研究就有数百篇,兹不列举。另一方面是对《赵氏孤儿》戏曲的传播情况及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随着戏剧《赵氏孤儿》的反复演出,在文学艺术强大的传播功能作用下,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18世纪30年代,法国传教士马约瑟把《赵氏孤儿》翻译成法文发表,使《赵氏孤儿》在法国流传开来。1741年,英国赫谦德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1755年法国大文豪伏尔泰(Voltaire)受到《赵氏孤儿》的启发,写了一篇五幕诗剧,名为《中国孤儿》(Orphelin de la Chine),在巴黎上演,轰动一时。”[19]《赵氏孤儿》成为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它被翻译成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并被纷纷搬上舞台。此剧还传到了亚洲的日本、朝鲜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关于戏曲《赵氏孤儿》的海外传播以及与欧洲戏曲作品的比较研究,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早在20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范希衡就翻译了伏尔泰的五幕诗剧《中国孤儿》,并为该译本撰写了《〈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的序言,比较了两个文本的内容。此后相关的研究论文有很多,兹不详细介绍。

近些年由于赵氏孤儿故事被改编为话剧、歌剧、影视剧作品等,因而学界也有一些对于当代赵氏孤儿故事改编作品的研究。尤其是2011年电影《赵氏孤儿》上映,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研究论文骤增,《电影文学》《电影评介》等杂志发表了多篇有关文章。但是总的来看赵氏孤儿话剧、戏曲和影视剧的有关研究,成果数量虽多,但研究内容相对集中,研究成果大都是单篇研究论文,篇幅比较有限。

除了戏曲领域的研究之外,值得注意的还有近几年一些学者从文学角度对赵氏孤儿故事的综合研究。如赵寅君的博士学位论文《“赵氏孤儿”研究》采纳各种史书、历代文人作品和戏曲、小说文本的历史文献记载,从文学的视角,兼用考据学方法,对“赵氏孤儿”故事中赵武及有关的人物赵盾、赵朔、屠岸贾等人的生平和事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和分析,对于《史记》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进行了合理化的解释,对赵氏孤儿故事的文学演变进行了论述。[20]

(三)赵氏孤儿传说的民间文学研究

本书重点关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领域对于赵氏孤儿传说的研究。与学术界关于赵氏孤儿历史研究和戏曲研究的丰硕成果相比,对赵氏孤儿传说的研究要少很多。在董亭的《“赵氏孤儿”故事流变考论》[21]、兰桂平的《赵氏孤儿故事演变研究》[22]等硕士学位论文中,对赵氏孤儿故事的历史演变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但传说作为和地方文化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事象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学者结合具体地方来论述赵氏孤儿传说的流传情况,如张卓卿的《盂县“赵氏孤儿”传说考》[23]、冯俊杰的《赵氏孤儿与盂县藏山神祠》[24]、杨喜凤的《“赵氏孤儿”传说研究》[25]、边境的《山西忻州“赵氏孤儿传说”调查报告》[26]、韩向军的《“赵氏孤儿”与藏山忠义文化》[27]等。段友文教授的《祖先崇拜、家国意识、民间情怀——晋地赵氏孤儿传说的地域扩布与主题延展》[28]一文,对山西晋南、晋中、晋北各地流传的赵氏孤儿传说概况进行了宏观的论述,分析了赵氏孤儿传说在山西的扩布状况并总结了各地传说的主要特点,是目前所见对晋地赵氏孤儿传说情况分析最宏观和系统的论文。但总体上看,关于赵氏孤儿传说在具体地方的传承情况及其与地方文化关系的深入研究目前尚且较少。

关于赵氏孤儿传说的研究,还有一些地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山西省盂县成立了“藏山与赵氏孤儿文化研究会”,出版了藏山赵氏孤儿传说的介绍和研究成果专著多部。在2011年,该地赵氏孤儿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山西省设有“三晋文化研究会”,是进行三晋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在市、县一般都设有分会。三晋文化研究会的成员大都为地方知识分子,他们在对三晋历史文化研究过程中,对赵氏孤儿传说也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研究,产生了不少相关文章。关于此,后文还有介绍。整体上说,地方学者和地方文化组织对于赵氏孤儿传说的研究有着很高的热情,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较多,但是由于研究能力的限制及对于地方文化主观情感的影响,研究结论和学界有着一定的差异。地方学者的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远小于专业学者的研究,但在传说流行的特定地域内有着较大影响力,对于传说在当代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有关赵氏孤儿传说的研究,关注点相对集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脱离地域对赵氏孤儿故事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的梳理,二是结合具体地方风物对赵氏孤儿传说有关的地方遗迹、信仰进行论述。前者结合历史文献,脉络比较清楚,梳理也较为系统;后者多限于描述和比较简单的论述,片段的局部的研究较多,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较少。赵氏孤儿传说作为一个既有长期流传历史,又和地方文化密切关联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至今缺乏将传说作为地方民众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传统融合、把古代和当代贯通起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