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效仿沃伦·巴菲特的人
如何通过借鉴他人的绝妙想法取得成功
智者当始终遵循伟人走过的道路,当效法过去的杰出者,这样,当他能力不及时,至少他还带有他们的一点意味。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我相信吸取其他人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明智之举,我不相信闭目塞听能梦想成真。
——查理·芒格
圣诞节当日的早上7点钟,当太阳正从烟雾弥漫的天空升起时,莫尼什·帕伯莱(Mohnish Pabrai)踏上了孟买的一辆小型货车。我们沿着印度西海岸行驶数小时,前往一个名叫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Dadra and Nagar Haveli)的地区。司机不时做出可怕的动作,在卡车和公共汽车之间疯狂地躲来闪去。我因为害怕闭上了眼睛,面部也扭曲变形了,只能听见四周的喇叭声。在印度长大、后去美国留学的帕伯莱此时却面带微笑,表现得很镇定。然而,他也承认,“印度的事故发生率确实很高”。
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旅行,其间我看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景象。一次,我们在车里看到,路边一名肥胖的男子向一名瘦弱的妇女头上堆砖块,之后这名妇女顶着砖块走了。当我们驱车深入乡间时,我们看到了覆盖着茅草的矮宽棚屋,仿佛穿越回了千年之前。最终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一所名为JNV西尔瓦萨(JNV Silvassa)的农村高中。
帕伯莱是他那一代杰出的投资者之一,他从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市(Irvine)的家来这里是为了看望40名十多岁的女孩子。她们是他的达克沙纳(Dakshana)慈善基金会项目资助的对象,该基金会旨在培养印度贫穷家庭里有天赋的孩子。达克沙纳基金为这些女孩提供两年的免费教育,让她们为大名鼎鼎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IIT)那难如登天的入学考试作准备。印度理工学院下设几所精英工程学院,其毕业生深受微软和谷歌等公司的青睐。
每年向印度理工学院提交申请的学生有100多万,但只有不到2%的学生能被录取。达克沙纳破解了进入这所知名学府的密码,在过去的12年里,达克沙纳资助的2146名学生进入了这所学院,录取率达到了62%。帕伯莱把达克沙纳(源自梵语,意为“礼物”)视为帮助印度社会最贫困阶层进阶的一个途径。达克沙纳资助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他们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许多孩子来自遭受了几个世纪歧视的低种姓家庭,包括“贱民”。
每当帕伯莱参观达克沙纳的教室时,他首先会给孩子们出一道数学题,解出这道题的孩子会获得印度理工学院的一个名额,因此,这是一种评估人才的有效方法,但这道题非常难,几乎没有人能正确地解答出来,他预计西尔瓦萨没有学生能应对这一挑战。尽管如此,他还是在黑板上写出了这道题:n是大于等于5的质数,证明n2-1总是能被24整除。然后他坐在一把不大结实的塑料椅子上,身子稍微后仰,而教室里的孩子们则开始解题。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如何看待这位耀眼的传奇人士,即这位身材高大、魁梧、秃顶、留着茂密的胡须、穿着印有达克沙纳标志的运动衫和粉红色牛仔裤的大富翁。
10分钟后,帕伯莱问:“有人解答出来了吗?”一位名叫阿丽莎(Alisa)的15岁女孩说:“先生,它只是一种理论。”她犹疑的语气表明自己似乎心里不太有底,但帕伯莱还是请她走到教室前面来让他看证明过程。阿丽莎递给了他一张白纸,静静地站在他身旁,低着头,等待着他的评判。在阿丽莎身后的墙上,挂着一个标语牌,上面用歪歪斜斜的英语写着: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没有人能瞧不起你。
帕伯莱说:“你的答案是正确的。”他握了握阿丽莎的手,然后请她对着全班的学生解释了自己的答案。他后来告诉我,阿丽莎的解答很出色,她可以在印度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中名列前200。帕伯莱告诉阿丽莎,她肯定能上印度理工学院,她要做的就是继续努力。事后我得知,阿丽莎来自印度最贫穷的地区——奥里萨邦(Odisha)的甘贾姆(Ganjam),并且出生于一个被政府称为“其他落后阶层”的种姓。在她以前就读的学校里共有80名学生,她的成绩排名第一。
帕伯莱要求阿丽莎与他合影留念。他开玩笑地说:“当你忘记我时,我会告诉你,我们合过影!”女孩们开心地笑了,但我却忍不住哭了。我们刚刚目睹了一件神奇的事情: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刚刚证明,她有能力让自己和家人在未来过上幸福的生活。考虑到她成长的环境和种种不利的因素,这堪称奇迹。
那天早上晚些时候,学生们向帕伯莱提了一些问题。最后,有人鼓起勇气问了一个人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先生,您是怎么赚到那么多钱的?”
帕伯莱笑着说:“我会发挥复利的作用。”
为了解释他的方法,他说:“在我心目中,有一位英雄,他的名字叫沃伦·巴菲特。你们有谁听说过沃伦·巴菲特吗?”没有人举手,教室里是一张张没有表情的面庞。他对学生们说,他18岁的女儿莫玛奇在高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赚到了4800美元。帕伯莱把这笔钱存进了她的养老账户。他让学生们计算,在接下来的60年时间里,如果这笔钱每年以15%的幅度增加,结果会如何?他说:“每5年钱就会翻一番,总共会翻12番。这就是复利的例子。”
一分钟后,学生们清楚了这一点:60年后,当莫玛奇78岁时,她最初的4800美元将变成2100万美元。数学现象的强大威力使房间里充满了惊呼声。帕伯莱问:“你们会忘记复利吗?”来自印度农村的这40名贫困少女齐声喊道:“不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