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经济差距与“中产”意识的关系
更精细的分类
尽管如此,《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的统计结果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虽然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但是对观察人们对差距的认识动向还是有用的。只是统统合计到3个“中”去以后,几乎在所有的时期里,“中”都超过了九成,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若改变一下思路,将“上”与“中上”合计,“中中”,“中下”与“下”合计,合并成3个选项,并将各自的选项设为将自己定位于“比一般人好”“与一般人差不多”“比一般人差”的思路来考虑即可,那就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作用了。实际上,我们重新做了这样的划分以后,回答的分布与现实的差距动向就契合多了。
图表1-2反映了1964年到2017年为止的阶层归属意识的情况。确实,在所有的时期里,“中”的合计都是在九成左右,但是,观其细节,就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变动。1964年到1979年为止,“中下”与“下”,即“比一般人差”的比率减少了,“中中”即“与一般人差不多”的人的比率增加了。“上”与“中上”即“比一般人好”的比率几乎没什么变化。
图表1-2 日本人的阶层归属意识
资料来源:内阁府《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
注:1998年与2000年的调查没有相同的题目,故而采用了前后年份的平均值。
到了1980年,“比一般人差”突然增加了7%,而“与一般人差不多”则差不多正好减少了前者的增加部分,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10年。到了1990年,“比一般人差”的比率开始减少,而“与一般人差不多”以及“比一般人好”的比率增加了。尤其是,此前一直维持在7%左右的“比一般人好”的比率超过了10%,在很多年份都达到了12%,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2000年以后又开始发生变化。“比一般人差”再度增加,在“差距社会”一词开始被广泛运用的2004年,“比一般人差”达到了33%。同时,“比一般人好”也在持续增加,就是“与一般人差不多”减少了。由此,人们的阶层归属意识向“比一般人差”与“比一般人好”的两极分化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然而,从发生东日本大地震的2011年起,“比一般人好”还在继续增加,而“比一般人差”却迅速减少,与之相对照的“与一般人差不多”又开始增加,直至今日。
东日本大地震后的变化或许反映了很多人将自己与受灾的牺牲者、无可奈何地过着避难生活的人做比较后的心态,认为自己还算好的。人们开始想,“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想得比一般人差”。事实上,在地震灾害不久实施了同样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现在的生活回答“满意”的人的比率急速上升。
“中产”内部发生变化
但是,如果把这种或许被认为是暂时的变化忽略不谈的话,这里所显示的阶层归属意识的变化还是非常忠实地反映了经济差距的动向。这就是图表1-3。
图表1-3 基尼系数与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比率之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收入再分配调查》
注:自认为“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比率为“上”与“中上”的合计。基尼系数在没有实施调查的年份就用其前后年份的连线予以补充。此外,基尼系数采用的是5年前的标准。
这张图的横轴是显示经济差距的基尼系数(初始收入),纵轴是显示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比率。只是差距扩大以后到人们的意识发生变化为止,在时间上多少有些滞后,所以基尼系数用的是5年前的标准。
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比率与基尼系数是非常准确地对应着的。在1992年与1993年,其对应关系露出了一些破绽,这一时期,尽管基尼系数并没有明显上扬,但是,“比一般人好”的比率有所上升。在泡沫期结束时期,感到自己的生活水准大幅提升的人增加了吧。但是在大部分时期里,基尼系数一上升,“比一般人好”的比率也上升,这两者的关系还是可以得到验证的。即差距一扩大,九成自认为“中产”的人中间总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好”,“中中”或“中下”的人们则开始意识到自己被拉开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