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亿总中产”的真相
日本人的“常识”
直到现在我们还能时不时地见到对“一亿总中产”深信不疑的人。这一意识从197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将近30年间,可以说已成为几乎所有的日本人的“常识”。而且,还一直成为日本人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的有力根据。欧洲是不平等的阶级社会,但是日本是没有阶级的平等的社会。美国有人种、民族问题,单一民族的日本也没有这样的问题。共产主义国家虽然平等,但日本不仅平等,还很富裕。“一亿总中产”论,可以说,一直在为这种民族主义话语提供着基础。
这一论调最初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村上泰亮于1977年在报纸上刊登的一篇题为“新中产阶层的现实性”的短文(载《朝日新闻》1977年5月20日夕刊)。其主张如下:
舆论调查的结果显示,回答自己的生活水平为“中”的人占到90%,其中,回答“中中”的人也达到了60%。经过高度增长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差距也缩小了。蓝领与白领的差距也不明显了。不管城市与农村,“都市化”不断推进,生活方式也日益趋同。传媒与大众教育的发达导致人们的意识也日趋均等化。由此出现了“既非上层亦非下层的、处于中间地位的、在生活方式和意识方面都处于均等的庞大的阶层”。现在,像“课长、事务职员、车间主任、班组长、工人、店主、店员、农民”等等,都属于这一阶层,均等的“新中产阶层”已然形成。
当然这一主张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批判。因为,它被认为过于夸大了事实,与事实不符。但从结果上来看,村上的主张随着各种版本的流传,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其中包括不少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的观念当中,成为了日本人的常识。而且它还成为了贫富差距扩大的事实难以引起人们注意的间接原因。
那么,村上的依据,其后又一直成为“一亿总中产”的依据的舆论调查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总理府(现在已并入内阁府)长期以来一直实施的《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在这一份调查中有一道题目是“你家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中处于何种水平?”需从“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不知道”等6个回答中选择1个。图表1-1是村上提到的1975年的调查结果以及2017年的调查结果。
图表1-1 日本人的“中产意识”
资料来源:内阁府《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
注:因四舍五入,有些合计不等于100%。
误导
结果一目了然,回答“上”的人是极少的,回答“下”的人也不过5%左右。若将“中上”“中中”“中下”的合计统一视为“中”的话,1975年90.7%,2017年92.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中”。
这一结果是否意味着九成或更多的日本人就过着“中产的”生活呢?很显然这是错误的。
首先,这一调查结果毕竟只能说明,有“九成的日本人自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而并不意味着“有九成的人过着中等水平的生活”。在社会学当中,这种通过提问而测得的人们的意识被称为“阶层归属意识”。当然,阶层归属意识与回答者的实际的生活水平以及其所属的阶层并不一定相同。通常,回答者对与自己无甚往来的人,对与自己无缘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熟悉。他们并没有掌握正确的知识,使他们对日本社会总体的不平等程度以及自己在其中占什么位置有足够的了解。而且,如我们后面所要介绍的那样,近年来的研究也已表明,1970年代是人们的阶层归属意识与实际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之间误差特别大的一段时期。
其次,题目的设计方法也存在问题。“不知道”另当别论,其他5个选项当中有3项属于“中”。“上”仅仅是“上”,“下”也仅仅是“下”,唯有“中”分了“中上”“中中”和“中下”。所以,至今为止绝大多数人就在这3项中选1项也属理所当然,然后3项“中”一合计,“中”的比率特别高也就毫不为怪了。只要改变选项的设计方法,“中”的比率也必将发生变化。比如,在1975年的SSM调查中,分设了“上”“中上”“中下”“下上”“下下”等5个选项让被调查者选择其阶层归属意识时,就出现了“中上”23.8%、“中下”54.0%,“中”的合计仅为77.8%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