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战略:人才战略规划、梯队、盘点及激活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人才标准:为组织人才画像,规避组织评价的风险

2018年我去日本游学的时候,参访了几家日本的百年企业,如TOTO、安川电机、京瓷等。参访过程中有一个议题:日本企业存续百年,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一家本地商学院的教授在做完了历史、国民性、市场环境的分析之后,很幽默地说了一句:还有,因为他们的社长都生了个女儿。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戏谑的意味,不过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模型推演:如果社长生的是儿子,那么下一代成功的概率很有可能降为“五五开”——也许儿子很争气,把事业越做越大;也许遇到一个败家子,不仅事业没能做起来,还会把家产败光。万一儿子又生了个儿子,那么成功的概率很有可能降为四分之一。所谓“富不过三代”“创业容易守业难”,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儿子是不可以选的,也不能像员工那样开除掉,只能培养而不能选择。那么,如果社长生了个女儿呢?不管女儿争不争气,至少他是可以选一个女婿的,在有选择权的情况下,他可以有很大的概率精挑细选一位精明能干的女婿,把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开句玩笑说,那万一女婿不争气呢?婚姻法规定,女婿是可以“开除”的。

一句话:人才,有得选,总比没得选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魏纪五》中曾说过“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在司马光的观点里,治理国家的首要,在于选用贤臣良将,而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然而,知人之道历来是国家治理的一大难题。识别人才的根本在于领导者是否“至公至明”。如果领导者公正且聪慧,那么下属有无能力便会一目了然;如果“不公不明”,那么识别、评价与考核机制必将成为徇私、欺骗的凭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识别人才的标准,是一个组织用人的导向标:识人得当,则“群贤毕至”;识人不当,则有人会“滥竽充数”。

人才战略受地点和时机的影响,人才标准也会随着时间、地点而产生变化。以一个国家的视角来说,战争年代,李德生上将曾说:“战争年代选拔干部的标准很简单,一是能否和敌人甩开大刀片子,二是嗓子亮不亮,能否震慑住人。”在那个时候,学历不重要,胆量最重要。而到了信息化时代,打赢信息化战争,就需要发现、培养、选拔和使用一大批高素质、敢担当的指挥员,学历、能力和胆量都很重要。比如,在1982年,我们国家曾将人才标准规定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因为当时我们国家亟待扭转社会对人才学历的认知。到了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人才内涵在现实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早已进入“普及化”“大众化”阶段,它们对人才标准的界定已走出了“唯学历”的误区,主要强调“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而如果我们还一味以学历为导向,势必带来“混文凭”“轻能力”的人才价值取向,影响人才选拔、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进而影响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由此,国家在2002年之后,也明确提出我们的人才新标准应当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这样就重建了人才标准,由过去的“学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

“销售时流的泪,一定是前期定位时脑袋进的水”;同样地,“用人时流的泪,一定是选人时脑袋进的水”。在企业的人才战略里,经营结果或目标会决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关键能力,而企业的关键能力又决定了对人员的要求。建立人才标准、识别合适的人才,是管理者的关键任务之一。对组织来说,管理者是否有一个清楚的人才标准的重要性,就像做业务的时候是否有清楚的战略方向一样。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全盘看待人才,规避组织评价的风险?在本章,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判断人才价值的方向、建立人才标准的工具、企业中的应用及常见的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