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战略:人才战略规划、梯队、盘点及激活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价值方向的选择:实践角度判断人才价值的四种方向

关键词:使用前后价值、能力与学历、过去与未来、主观与客观

2019年上半年,我在深圳经理学院给一群来自青岛的管理干部上课的时候,有位创业企业管理者问我:“我不是人力资源出身,我也不懂什么面试技巧、提问手段什么的,我就想知道能不能有一种客观标准,像一把尺子一样,让我能在这个人来我公司之前,就清楚地判断出他值不值他所要的薪酬,而不用反复甄别、判断。比如,他要年薪20万元,那我在用他之前,怎么才能知道他值不值这20万元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粗暴,但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企业管理者都能对一些所谓的“专业的人力资源技巧”精通,最专业的应该是最简单的。这位管理者提的问题,就是人才标准的第一个价值方向:“使用前价值”和“使用后价值”。

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去本地市场的便利店买纯净水,放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瓶纯净水,在这两瓶水的瓶体一模一样、撕掉商标和说明标签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哪瓶纯净水的价值更高呢?

显然,几乎没有人具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在两个透明的瓶子面前判断哪个里面的水更值钱。即便能够不付钱先拿起来喝一口,也很难判断。也许被判断口感更甜的那瓶水,反倒是更廉价的;或者,你不太喜欢口味偏甜的纯净水,结果偏甜的那瓶反倒是贵的。但是,如果两个瓶盖上面各有一个价格标签,左边的是3元,右边的是15元。那么现在,哪瓶水的实际价值更高呢?答案应该很明显:右边那瓶标价15元的。

虽然价格标签是在你品尝水之前就打上去的,并不关乎个人的好恶,但毕竟它是一个市场判断——价格标签高的商品,大概率它被市场所认可的价值高。这个价值既包括商品本身给你的基本满足(解渴),也包括品牌附加值、运输费用、炫耀成本等。于是,也许右边那瓶叫“依云”的矿泉水价值更高,就是大概率事件了。如果价格标签高但实际价值低,那么该商品就会从市场上消失,这是市场的自由选择。

我们类比一下,在我们使用一个人才之前,他的“使用前价值”就是他“这瓶水”在瓶盖上的“价格标签”,这个标签不应该是他自己说出来的(如我说我值年薪20万元),而应是由市场的过去情况反映出来的。这个“价格标签”,就是“背景调查”。通过企业背调的手段,发现他过去任职的一些公司给他的能力评价、薪酬情况,由此就能推断出他的实际价值和他开出的价格是否一致。如果我们看他过去任职的几家企业的情况,价格标签都比较一致的话,那么他的价值已经被之前的企业验证过了,从趋势上也能看出来是否合理。

当然,这个方式只是在能力角度的判断,他是否符合公司文化、价值观,包括和直接领导的性格匹配度,还是得招聘方亲自见到人才能有效判断。有的人能力强,符合专业标准,但不一定和公司的价值观、管理风格等软性标准吻合,这就要因人而异地判断了。

人才的“使用后价值”很简单,公司里有绩效考核这个管理工具,可以在使用该人才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定量、定性的标准,判断人才与公司全面的适配度,从而进行发展或淘汰行为。

当然,上面这个问题以及它所涉及的情况,是针对社招人才的,这样才有对过去情况的背调产生。如果是校招人才,这个人没有过去的工作经验,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就是关于人才标准的第二个价值方向:能力导向与学历导向。

社招人员可以通过直接的能力差异去比较,但校招人员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只有一个标准:学历。能够考上重点院校或重点专业的大学生,大概率他在“学习能力”这项标准上会比考上普通院校的学生要强。同样是一张白纸,现有工作能力难以比较,但总可以预判其未来的成长性(潜力)。在很多公司的学生新人培养项目,如“新动力”“未来领袖”“雏鹰计划”“未来之星”“1200工程”“启航计划”当中,重点院校或重点专业毕业的学生,的确在现实成长性上体现出了更强的状态,他们有的短短几年就快速发展为中层管理干部,有的甚至在几年内成长为分公司总经理,万科、苏宁、京东等知名企业都涌现出了这样的“快成长”人才,这既和公司的培养手段有关,也和人才本身极强的学习能力有关。

同时,一所好的院校或重点专业,能够给人才匹配更好的学习资源(如顶级教授配置、良好的研究环境、优秀的实习机会等),达到学习能力与学习资源的最佳匹配,这样在助推本身就很优秀的学生角度,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上一些学生型的新人过去曾有过成功的社会实践、学校活动的组织或管理干部的任职,这更使他的“学习能力”这一项标准加分不少。

总结起来一句话:从起点来说,社招看能力,校招看学历。

当然,如果不是从起点,而是从日常工作评价角度,即人才已经在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那么我们在看他能力的时候,既需要看现在,也需要看未来。这就是人才标准的第三个价值方向:过去与未来。

不少企业在评价、提拔内部人才的时候,尤其在一些明确业绩导向性的岗位,如销售、营销、公关等,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往往高于对学历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看人,过去的能力可以直接由业绩情况来证明;而未来则由潜力来证明,潜力着眼于人才与组织未来发展,包括人才综合能力与公司未来要求的匹配度。这一点每家公司的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如有的公司,在员工能力一样的基础上,将“是否服从未来公司分配”作为一种潜力标准。由于公司未来要在异地扩张,人才不能接受异地调配,那么使用的范围就比较窄,也就是在公司内的潜力不够,从这个角度而言,该考量也有其现实意义。很遗憾的是,关于“潜力”这个词,迄今为止没有明确标准,我会在本章后文中展开并给出我的分析及建议。

1990年,牛群、冯巩表演过一个相声段子《小偷公司》,里面有一副对联是这么说的: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这个段子本来是为了讽刺一些组织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的作风,但换个角度,它也反映了人才标准的第四个价值方向: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

2018年,我和福建一家小规模私营企业交流,他们主营服装设计与制造,创业3年多,加工厂工人一共有300多人。公司只有行政部而没有人力资源部,由老板的弟弟亲自管财务和人事。公司每入职一个人,哪怕是前台,老板都要亲自看人,看顺眼了才能进来。中午我和他们管理团队吃饭的时候,问公司老板黄总:你的企业创业三年多了,听说每进来一个人你都要看一下,那么你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人才?

这位黄总说了一堆我耳熟能详的名词,如要有奋斗心、创业家精神、不能太计较、要有奉献意识等。我又追问了一句:上面你说的这些标准,我之前看到的很多企业都有,差异不大,你还有什么独特的用人标准没有?

经我这么一提醒,黄总又说了两条我想都没想到的“标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觉得一个人额头比较凸是比较重要的,有福相、够聪明;另外,一个人耳垂比较大也比较重要,有福相、能来财。”

当天下午参加公司会议,我特意看了一下第一排的那些主要管理干部,果然一个个额头都很凸。

虽然这个标准极为主观,但我们仔细想想:如果这家公司找管理干部的时候,遇到一个额头凹下去的人,我估计大概率老板是不要的。有的时候,管理团队尤其是创始人对人的风格、性格的要求,甚至外貌的要求,也可以称为本组织独特的“人才标准”。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一把手亲自面试人是很有必要的,这个人跟你的气场合不合、个性合不合,甚至你看到他之后的感觉好不好,这些听起来比较“虚”的主观标准,在实际组织管理中,一直存在。当我们思考人才标准的时候,既需要考虑工作能力这些硬性标准,也需要考虑文化、个性,甚至“气场”这类的主观标准。“八字不合”,问题很大。

化繁为简,我将本节涉及的四种人才标准判断的价值方向做个整理,便于大家理解(表4-1)。

表4-1 实践角度判断人才的四种价值方向

以上我们分析了判断人才价值的几个方向选择。从人才标准的内容上来说,学历、能力、性格、品德、成就、人脉等要素都是很多企业判断人才时常见的一些标准,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判断人才标准的一些重要工具:通用素质要求、岗位职责、岗位胜任能力等。这三类工具都可以称为对人才标准的“描述”;还有一类是“人才画像”,可以称之为对人才标准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