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美国智库因素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对美国智库以及国际智库进行总体介绍和比较分析的中文专著

吴天佑、傅曦编著的《美国重要思想库》(1982)是对美国智库以及国际智库进行总体介绍和比较分析的中文专著。此书的出版引起了美国方面的高度重视,其认为中国学术界已经意识到思想库在美国政治尤其是美国对外政策中发挥的特殊作用。美国以此作为中国对美研究渐趋深入的重要标志。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主持编著的《领袖的外脑——世界著名思想库》(2000)系统、全面、准确地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的著名思想库在政府、企业决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以及内部的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特别是该书还详细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对内政策、对外政策的决策过程和决策机制。所谓领袖外脑,通常意义上是指那些专门为领导者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政策研究机构和个人。这些机构把一些学有专长、富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为领导决策当参谋、出主意、想办法。这些智囊机构和人物既能把有价值的信息迅速而准确地反映给领导者,又能进行科学预测与分析,向领导者适时提出战略性的建议和构想,为领导者决策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李建军等主编的《世界各国智库研究》(2010)内容包括现代国外智库概况、美国智库、欧洲智库、亚洲智库以及我国智库,希望通过对中外智库系统的深入研究,能够在智库的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我国目前的智库建设、为各级社会科学院的转型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李轶海编著的《国际著名智库研究》(2010)考虑了区域和专业平衡等因素,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发育较为成熟和有实力的36家著名智库,对其发展历程、决策服务机制、政策安排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褚鸣著的《美欧智库比较研究》(2013)试图通过对智库基本概念和发展进程的历史考察,结合不同地区智库的现实状况与比较,探讨21世纪欧美国家智库类研究机构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研究内容包括美国智库发展与运行的特点与形态、欧盟智库发展与运行的特点与形态、美国与欧盟智库特征比较和美国与欧洲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状况。王佩亨、李国强编著的《海外智库——世界主要国家智库考察报告》(2014)服务于我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打造“一流智库”的需要,以一手资料专题研究了6个发达国家和3个金砖国家智库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既重点介绍各国智库发展概况,更着重研究其运营体制机制,注重其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以及具体做法、运作实务,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为我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编著的《2013全球智库报告》(2014)显示,居全球顶尖智库前10位的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美国兰德公司、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和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金彩红等著的《欧美大国智库研究》(2016)主要论述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聚焦欧美大国智库的外部影响、管理运作、发展趋势和对中国的启示;第二部分为欧美大国智库的案例研究,在第一部分的框架基础上对15家具有代表性的智库进行了深度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综合性、专业性、研究所、基金会等各类不同的智库,为读者提供了理解欧美大国智库的丰富资源。詹姆斯·麦甘恩著的《智库报告:2015年全球智库报告》(2016)以及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组(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北京时间2016年1月27日在联合国总部、世界银行、北京、上海等全球80多个地点同步发布。两份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共有智库6846家。其中,美国以1835家智库稳居首位,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智库数量达到435家,比2014年增加了6家,英国和印度分别以288家和280家位居第三、第四。

对美国智库进行了深度研究的专著有:王莉丽著的《旋转门:美国思想库研究》(2010)。该书围绕美国思想库为什么具有强大影响力这一核心问题,对其影响力形成机制、传播战略、影响力产生基础以及影响力评估进行系统研究,并且对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思想库提出了政策建议。该书创新之处在于明确指出美国思想库影响力的实质是“舆论影响力”,并对其做出概念界定;把美国思想库纳入舆论学研究框架,并在结合多学科理论基础上提出“公共政策舆论场”理论。该书对美国思想库与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舆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美国思想库影响力产生的机制。美国思想库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全方位的传播策略,从更深层次来看,与其所处的文化、政治环境,以基金会为主体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和商业化运营机制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因素为其提供了土壤、空间、动力和基础。对于如何进行影响力的评估,该书在“培养理论”和恩格斯“合力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测量指标和框架。该书从舆论学的视角切入,综合运用舆论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政策科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全方位解读美国思想库的影响力,一方面弥补了中国学界对美国思想库影响力系统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试图弥补国际学界关于舆论学视角思想库研究的空白。

林芯竹著的《为谁而谋——美国思想库与公共政策制定》(2007)。该书试图提出一种考察思想库价值、影响力的方法并探讨如何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适当程度地量化这种影响力,从而达到评估和比较思想库的目的,进而带领读者从台前走到幕后,更加深入地认识思想库。

张春著的《美国思想库与一个中国政策》(2007)。该书认为美国思想库为其对外政策的风向标。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经历了反复变化,美国思想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术型思想库对美国“一个中国”政策具有中期和长期的影响,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两岸对话等;游说型思想库的影响更多是短期性的;而合同型思想库则既有中长期的,也有短期性的。不同类型的美国思想库在事实性和规范性议题上,对美国国内政治的敏感度不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的《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2003)。该书在吴天佑、傅曦编著的《美国重要思想库》基础上,对31个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重要思想库一一做了评介,包括机构设置、资金来源、研究状况、主要出版物等内容,并附有近十年来各思想库发表的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及政策报告目录。本书对美国思想库的概念、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类型、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及思想库与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等内容进行了理论阐述。

穆占劳著的《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2010)。该书从美国思想库的历史、特点和作用入手,探讨美国外交决策机制与思想库的关系。作者选取6个曾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思想库,分别就它们的历史演变、组织研究的特点以及在美国对外政策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作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对五个非官方思想库(对外关系委员会、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和大西洋委员会)在中国问题和美国对华政策方面的研究和影响进行了考察。接着选取了3个历史阶段(美中关系解冻前、美中建交前后和冷战后),通过介绍、分析一些思想库在这三个时期给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报告和政策建议,来说明美国思想库在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发挥的独特作用。书中最后分析我国思想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方向。

陶文钊著的《美国思想库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2014)。该书把美国对华政策解析成对中国台湾的政策、经贸政策、人权政策、环境和能源政策等几个方面,阐述美国思想库对这些方面政策的系统完整的论述,最后就20多年来美国对华政策辩论进行回顾和考察。

二、对中国智库进行研究的专著

对中国智库进行研究的专著有:朱旭峰著的《中国思想库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力研究》(2009)。该书系统阐释了中国思想库在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中实现影响力的机制。作者从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社会资本、知识运用、社会结构等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解释中国思想库影响力的理论模型。该书的突出特点是对理论模型进行了细致的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一方面,对中国25个省市的思想库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另一方面,通过3年多时间的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详细考察了6个典型思想库的运作模式与特点。

李安方等著的《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略》(2010)。该书从智库竞争力的概念出发,构建了包括政府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内容的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了提升中国智库竞争力的具体方略。该书以借鉴国际智库发展经验,提升中国智库建设水平为基本方向,创新性地将企业竞争力理论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建设进程之中,在对智库竞争力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一个评估中国智库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框架,以期为今后开展中国智库建设成效评估奠定理论基础。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编著的《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1)》(2011)。该书指出,应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民间智库,为公共决策提供竞争性的选择方案,这将有利于公共决策中的利益协调。中国智库的性质和定位应是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主要载体,应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利益;中国智库在发展的理念与导向上,要体现多样性和兼容性,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智库群,体现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民族性,同时要借鉴国外智库的发展经验,为己所用;等等。

于今著的《中国智库发展报告(2012):智库产业的体系构建》(2013)。该书是对智库研究领域的最新重大研究成果的综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智库产业进行明确定义。这是智库产业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和战略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乃至世界被首次明确提出。其次,该报告基本构建了智库产业的研究体系,强调了智库产业区的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评估方法,从一个更高的智库产业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才能构建智库产业研究体系,具有重要而前瞻性的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编著的《智库报告: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2014)。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智库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分析、2013年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的主要发现与政策建议等。

包月阳主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智库第6辑)》(2015)。该书内容集合了各方面权威人士的意见,明确说明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智库建设的主要参考书。

陈先才著的《台湾地区智库研究》(2015)。台湾地区智库作为整个中国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陆地区的智库发展相比较,在基本理念、发展环境、运作机制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台湾地区部分智库在经营理念及对外交流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色。我们加强对台湾地区智库的相关研究,有助于了解台湾地区智库发展的基本状况,找出台湾地区智库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两岸智库之间的交流互动,努力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智力基础。该书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就现代智库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全面梳理。第二章对主要西方国家的智库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美国、欧洲国家及日本的智库发展状况。第三章分析台湾地区智库的发展阶段、类型与趋势。第四章分析台湾地区智库的基本功能、运作机制及影响台湾地区智库发展的环境因素等。第五章分析台湾地区的学术机构型智库。第六章分析台湾地区的政党政治型智库。第七章分析台湾地区的民间社会型智库。第八章分析台湾地区的官方背景型智库。第九章就中国大陆智库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十章就当前两岸智库的交流与互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地方政府智库建设研究课题组著的《地方政府智库建设研究》(2015)。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山西省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合作开展研究,从2012年开始调研,经过近3年努力,该书初步成形。该书从地方政府智库建设的脉络、框架、走向、现状、趋势、目标需求与阶段任务、政策支撑及国外智库启示等方面,严谨论述了地方政府智库发展之路。

王莉丽著的《智力资本: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2015)。该书跨越学科的藩篱,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公共政策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全面分析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思想支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所带来的创新收益,必将使中国以知识为动力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从而成为全球创造力与创新的源泉。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著的《智库报告: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2016)。该书以中国智库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及智库成长能力为评价标准,制定了2015年中国智库的综合影响力排名、分项影响力排名、系统影响力排名、专业影响力排名等四大榜单。

郑永年等著的《内部多元主义与中国新型智库建设》(2016)。该书是针对中国当前“智库热”进行的“冷思考”。该书从世界智库和中国智库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厘清中国智库的独特之处,并回答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智库、能够建设什么样的智库、中国智库的基础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新型智库等问题。该书强调,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摆脱思维和思想的“被殖民”状态,重新构建中国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且在这个知识体系上进行政策分析和政策建议。如果没有有效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就会出现“库多智少”甚至“有库无智”的情况。

王文著的《伐谋:中国智库影响世界之道》(2016)。该书是由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总结了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有益的诸多经验撰写完成的。从古代智囊的制度演变讲起,提出“伐谋”是中国智囊的传统功能,这一大功能对现代智库存在诸多启示;梳理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代四大功能;从智库评价体系的角度谈到,一个智库是否能够影响国际社会,应成为评价智库不可缺少的方面;以建设性批判的视角论述目前中国智库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目前中国智库处于“智”少“库”多的“鱼龙混杂期”;对未来中国智库发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罗列了G20、“一带一路”、南海、中伊关系等几个亲历案例,说明中国智库应当具有影响世界的能力。

三、系统研究智库的相关专著

对智库进行研究的专著有:金芳等著的《西方学者论智库》(2010)。该书以国外学者有关智库的研究文献作为一手资料,介绍和分析西方学者关于智库研究的思想、观点和分析方法。在全面梳理西方学者对智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西方学者对智库要素、智库作用、智库影响力、智库管理、智库推广等内容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并进行了案例研究。

冯绍雷主编的《智库——国外高校国际研究院比较研究》(2011)。该书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即“高校智库”,除目前国际一流学府或者最具代表性的机构之外,尤其考虑到所有被研究的机构是作者们相当熟悉的合作伙伴,或者曾经长期在彼处工作,或者派过访问学者,或者是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实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再加上前人文献研究(包括网络资料),是本书研究的主要依据。

王健主编的《智库转型——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2012)。该书分为研究篇、实践篇和案例篇。对于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和地方社科院科研转型研究展开了理论思考,对于如何抓住机遇、发挥社科院优势、不断提升智库服务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

李凌等著的《智库产业——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势》(2012)。该书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智库和智库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在大量智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智库研究中“智库多、智库产业少”的不足,围绕智库产业发展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属性进行深度理论思考,对智库产业的演化机理和发展趋势做出系统性和前瞻性分析。

冯叔君等编著的《智库谋略——重大事件与智库贡献》(2012)。该书分为两篇:上篇为“国际智库与世界经济发展”,阐述了智库对于世界经济问题,如对全球粮食危机、发达国家“石油战略”等所展开的剖析及提出的相应策略。下篇为“国际智库与当前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演变发展”,围绕一些著名的政治事件,如伊朗核问题等展开分析,不仅研究了国际智库对这些事件的评估与分析,还提出了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启示。

边晓利主编的《构建与渐变:智库意识与行动策略》(2012)。该书主要从决策背后的智者、价值取向与定位、“高效运作:最高决策与研究体制”、“‘小机构—大网络’:多元、强势的智库网络”、影响官方之主要模式与手段、民间传播之渠道与策略、品质策略与保障等多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王辉耀、苗绿著的《大国智库》(2014)。该书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结合、思考和实地考察并重的研究世界智库现状和中国智库发展的著作。该书作者在世界智库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智库,智库的成熟与发展将助力中国的大国崛起。作者亲自访问了北美和欧洲30余家主流智库,实地考察了国际一流智库,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外智库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国外智库的发展经验,提出国内智库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典型案例以及作者正在进行的中国智库建设和运营中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政策和实践建议。该书还介绍了全球化时代的智库发展背景、世界智库发展概况及中国智库发展所处的地位,深刻分析了中国智库的成长历程和环境、角色定位和功能,尤其总结和分享了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实践经验,指出中国智库发展存在的困境与挑战,勾勒了未来中国智库发展的路径和前景。该书可以为中国智库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素材,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智库提出切实的建议。

任晓著的《第五种权力:论智库》(2015)。该书系统梳理了智库的概念、发展历程、功能和作用,剖析了几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外智库案例,最后对中国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作了分析和展望,是一本完整、系统研究智库的学术专著。

唐磊主编的《当代智库的知识生产》(2015)。该书选取了十余篇在《英语世界》上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并组织翻译、编成一集。这些文章既涉及一些国家的智库发展状况,又兼顾了对智库知识生产的要素和过程的考察,对于中国知识界更好地了解智库现象和智库运作机制或能提供一些帮助。

胡光宇著的《大学智库》(2015)。该书阐述了中国大学智库的价值观,论述了现时代大学智库与中国发展的辩证关系,阐明了时代赋予中国大学智库极大的发展机遇,厘清了大学智库与研究学派、“大产学研”、特色人才培养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智库的发展历史、国外大学智库发展的现状的描述,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大学智库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大学智库构建的方向和方法。

冯叔君编著的《智库视野:智库在国际重大事件中的影响》(2015)。该书通过剖析智库在世界重大事件中的作用及其谋略,寻找值得借鉴的他山之石,从而为中国目前经历的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提供参考。主要内容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我国的战略策略、创新和转型,包括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经济转型、转型与中国创新领导力、小城镇发展应纳入国家进阶战略、城镇化中的“人”的问题、发展连锁产业是解决小城镇产业空心化问题的出路、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形势与解决途径、知识分子的群体性“政治冷漠”与“面包时代”、国际智库对当前中国与欧洲“年青一代”影响的比较研究及我国的应对战略、正视西方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渗透的影响、国际智库眼中的全球海权之争、美国主要智库对“中国大海洋战略”所进行的评估及我国的对策、美国欲借“睡莲”战略充当“全球骑兵”等。

谢曙光主编的《智库评论(第1辑)》(2015)。该书以智库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根据智库研究和发展前沿设立研究主题,引导中国智库研究方向,搭建智库研究人员研讨交流平台,形成中国智库研究的理论阵地,对于促进中国智库研究向高级水平发展意义重大。

柯银斌、吕晓莉主编的《智库是怎样炼成的?——国外智库国际化案例研究》(2016)。该书选取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阿斯彭学会,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等10所享誉世界的国际重要智库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不同智库的发展历史、国际化进程以及对中国的经验借鉴三个部分,进行个案研究和写作。以此为基础,作者总结了国外智库成功的“3+5法则”。其中:三条必要法则,一是拥有独具特色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二是聚集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三是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研究成果或品牌项目;五条可选法则包括核心领袖的独特魅力与作用,保持和政府良好沟通与独立性研究的并行不悖,高效与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充足的研究经费以及多元化的合作伙伴。

王辉耀、苗绿合著的《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2017)。该书是继《大国智库》之后又一力作,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他们将9年运营中国社会智库的经验与实践心得总结出来,将智库的创新运营总结升华为“思想创新力、研究支撑力、社会传播力、国际输出力和政策影响力”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称之为智库创新运营“五力模型”。

四、翻译的国外著名智库研究专著

智库的研究还表现在翻译了国外著名的智库研究专著,其中李刚主编的南大智库文丛目前已出版三本译著。第一本是唐纳德·E.埃布尔森所著的《国会的理念:智库和美国外交政策》。作者将论点建立在对美国几个精英智库如何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细致考察上。该书选取了两个案例:一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和未来可能的走向,二是布什政府为了打击恐怖分子和支持恐怖主义国家而发动的两场战争。这两个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智库的视角,即智库在新兴政策议题上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条件下影响公众态度和信念的。这也向读者阐释了智库如何参加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它们发挥影响力的本质和限度。第二本是雷蒙德·斯特鲁伊克所著的《完善智库管理:智库、“研究与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及其资助者的实践指南》。该书是学习如何创建和高效管理智库的必读书。作者介绍了一些南方智库为提升管理工作能力所实施的引人入胜的事例,讲述了这些智库如何从弱到强,这些智库改变的动力、遭遇的问题、改变带来的收益。他在阐述许多观点时提供了大量类似的例证。该书聚焦于智库,但同时兼顾了倡导型研究机构和资助智库的基金会等机构的管理需要。这样做的目的是发现这三类组织优秀管理实践的共性,建立有关此类组织良好管理的共识。此外,雷蒙德在该书中也介绍了管理良好的组织为完成一系列关键管理任务而制定的政策和流程事例。参考借鉴这些精心编排并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政策和程序文件,智库管理者可以制定符合自己智库实际情况的管理政策和程序文件。第三本是詹姆斯·艾伦·史密斯所著的《思想的掮客:智库与新政策精英的崛起》。该书以美国智库为中心,以美国历届总统任期为时间线,探索了20世纪以来美国智库机构的发展历史,包括成立背景、研究领域、咨询的成功与失败等内容,并着重描绘了这些智库的重要时刻,深刻揭示了政策专家在美国政治生活中不断变化的角色。正如里根政府的顾问马丁·安德尔森所言:“这是我读过的记述美国智库最棒的著作。”

另外,上海社会科学院也组织翻译了系列专著。比如里奇所著的《智库、公共政策和专家治策的政治学》介绍美国智库的来源、发展及目前的状况。作者通过列举20世纪美国相继出现的知名智库,详细介绍了智库的产生及特征的变化过程,介绍了智库的资金来源、意识形态和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力等的变化情况。作者主要考察了美国智库在国家政策制定中的行为及其影响政策的策略,重点研究了国会议员和媒体记者对于智库的认识及他们对于智库产品的使用方法。该书围绕美国不同执政时期引发广泛争议的医保法案、电信改革法案和减税法案等重要法案的提出,探讨了各类专家、利益集团以及社团组织在政策制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该书最后还介绍了智库和专家们在医疗保障议程设置后期的活动,然后分析了他们在最终商讨电信改革中的表现。埃布尔森所著的《智库能发挥作用吗?——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影响力之评估》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智库的特点。作者认为,两个国家的智库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政策周期的阶段不同。两个国家在体制结构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加拿大智库与美国智库相比在政策决定方面影响力较小的原因。作者重点讨论美加两国智库怎样越来越依靠媒体来促成政治对话以及这种战略的意义何在。该书用两个案例讲述智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的一些运作活动。除了讨论美加两国智库即将面临的包括资金和人员招募在内的许多挑战,该书还分析政策研究机构怎样在国内国际政坛上扮演了越来越积极的角色。

还有一些出版社翻译了少量与智库研究相关的专著。罗德恩著的《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读者详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成为美国第一智库的原因,还分析了兰德公司的发展趋势。阿贝拉著的《兰德公司与美国的崛起》以时间为线索详述了这个隐藏在美国政府背后的神秘智囊的创立与发展。无论是美国的对苏核战略、五角大楼重组、越南战争,还是当今的伊拉克战争、恐怖主义研究,兰德和它的理性选择理论都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决策。该书以兰德的档案史料为基础为读者揭开兰德的神秘面纱,同时给读者一个观察美国20世纪后半叶历史的全新视角。肖普等著的《帝国智囊团——对外关系委员会和美国外交政策》简要概述了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该智库的联系网络,它的后台先是摩根财团,后来是洛克菲勒财团。许多处于权力中心的人物如艾森豪威尔、尼克松、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万斯等人都是该会的成员。该书选取了1939—1975年对外关系委员会影响或制定美国外交政策实例进行研究。要了解这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政策的来龙去脉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离不开对外关系委员会。

詹姆斯·麦甘恩和理查德·萨巴蒂尼所著的《全球智库:政策网络与治理》清晰描述了智库以及全球扩张的背景。虽然这些机构在全球和国家政治领域中还是比较新的面孔,但它们在跨国公司日益增多和西方主导力量减弱的大环境下,正逐渐成为决策领域重要的力量之源。该书从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对智库扩展的原因和本质以及智库的前景作了重要的解读,并通过对如布鲁金斯学会、全球发展网络等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全球智库和全球公共政策网络在民间社团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它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詹姆斯·麦甘恩、安娜·威登、吉莉恩·拉弗蒂主编的《智库的力量——公共政策机构如何促进社会发展》选择世界范围内20个智库作为案例,通过比较研究,不仅勾勒出当今全球智库的发展图景,而且尝试为读者解答关于智库的种种疑惑。研究议题涉及教育政策、基础设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改革、扶贫、农业与土地开发以及社会政策七个方面。20个智库则分属工业强国、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该书重点关注智库在社会发展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同时也强调社会和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意义。智库经历了由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如今,作为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机构,智库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其可以沟通学术研究和政策决策,推动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合作。该书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全球智库发展现状的钥匙,其结论对智库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同样颇具启示。

加图研究所编写的《加图决策者手册:美国智库如何影响政府决策?(第七版)》(2011)旨在影响美国的国会议员,在削减联邦政府开支、降低税收和减少政府干预等方面为国会的立法者提供政策建议。为了将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重新控制在美国的建国者在18世纪所构想的范围之内,该书对国会面对的众多议题——政府减员增效、医疗和社保体系改革、社会稳定与公民自由、行业监管、税收政策、能源与环境、国防与外交政策、美国的国际经济政策等一一进行了详尽的讨论。该书的深度分析和具体建议为美国的决策者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

为了更全面地收集智库方面的研究资料,课题负责人也研读了与智库相关的英文专著,如:戴安·斯通著的《捕捉政治想象力:智库与政策过程》(1996)(1)。该书作者提出了与智库有关的关于政策网络、学术界和政策学习的一些想法。斯通认为,既然智库不参与政策执行的细节和正式的决策过程,那么智库也与试图或者直接向政策施加影响无关。相反地,我们有必要观察智库学者怎样与决策者互动,观察议程设置更微妙的过程和政策的企业家精神。书中对正式的政治竞技场如行政、立法、选举和官僚有大量的论述,这是第一本揭开智库在政策精英中传播思想和在政策创新中扮演关键和非正式角色的专著。通过比较英国和美国智库,戴安·斯通拓宽了我们对这些组织成长的原因和后果的理解。她指出,美国智库远比英国智库从慷慨的基金会和公司支持中获利更多,美国政府结构和国家弱政治政党体系给智库和拥有政治权力的官员提供了一个更碎片化、开放的互动环境。

戴安·斯通和安德鲁·德纳姆主编的《智库传统:政策研究和思想的政治学》(2)。《各种国家智库》广泛地被认为是比较智库研究的开山之作,而该书是继《各种国家智库》之后的又一本智库研究论文集,观察了智库在西方,包括欧洲、美国和加拿大,以及在中国、东欧和阿根廷的活动、历史角色和当代意义。基于此,该书对经济自由和民主化过程中的智库角色进行了广泛和深度的分析。在分析智库在一个个国家活动的基础上,有三章内容关注了智库运作层次和国家内外活动,包括欧盟地区,在更一般的层面,阐述了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与智库的关系。

詹姆斯·麦甘恩和肯特·韦弗主编的《智库与市民社会:思想与行动的催化剂》(3)。该书试图揭示全球智库的活动,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智库是真正的普通的组织类型,还是现在被误导的贴错标签的摸彩袋?智库是怎样组织和筹措资金的?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智库所面对的挑战有哪些特点?这些地区涌现出来的新智库与发达国家是一样的吗,或它们是根本不同的组织类型?长远来看这些组织可能持续存在多长时间?它们如何有效地把专家带入政策过程之中?资金实体采取何种步骤来鼓励智库的发展和成长?

唐纳德·E.埃布尔森著的《美国智库及它们在外交政策中的角色》(4)。该书研究的是美国智库变化着的角色以及它们在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不断增长的影响力。作者分析了一系列在卡特总统和里根总统执政时期较为活跃的智库并探索它们用来实践自身影响力的各种官方或非官方渠道。研究追溯了20世纪智库初期的发展并试图解答它们如何且为什么会成为如此活跃的政治参与者。智库多种多样的思想营销战略更多地取决于谁是它们试图影响的受众和它们对特定政策问题的重视程度。作者同时分析了智库的作用机理并指出大众传媒是智库发挥影响力的新途径。

霍华德·威亚尔达著的《智库与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研究机构与总统政治学》(5)。该书既讨论了一般意义上的智库,也特别关注在费城的外交政策研究所。尽管它是一个小规模的智库,但是外交政策研究所影响巨大,把它的思想提供给政府,甚至在总统政治这个层次产生政策争鸣。作者探讨智库对公共政策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尤其在外交政策方面。

大卫·里奇著的《美国政治的转变:新华盛顿与智库的兴起》(6)。该书将智库放到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中,由于作者本人就是布鲁金斯学会的前研究员,所以能详细分析智库的发展过程及其在美国现代政治中独特的影响。

默里·魏登鲍姆著的《思想的竞争:华盛顿智库的世界》(7)。该书考察了这些重要机构的政治经济,重点关注几十年来它们所参与的活动。魏登鲍姆表示,有时候智库更多是库而不是智——主要智库在面对公共议题时的立场是可预测的,相比它们自己的运作,智库更擅长分析社会其他因素的缺点。质量控制的首要问题值得更加关注。该书呈现了智库已经在哪里和将去往何处。

托马斯·默德维兹的《美国的智库》(8)。该书指出智库的模棱两可不是它偶然存在的特点,而是它产生影响的关键。通过结合公共知识更成熟的来源——大学、政府机构、企业和媒体,智库对市民和立法者看世界的方式和构建政策施加巨大影响,不拘泥于它们关注和模仿的更加清晰的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智库改变了国家的政府、新闻媒体和知识分子的政治角色。该书将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政治辩论的驱动者。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特别是我国对美国智库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对于美国智库的档案研究。国内现有关于美国智库的考察,其资料多来自二手文献和各大智库的网站内容、研究报告及出版物等。总的来看,这些材料尚显薄弱,缺乏历史纵深感。第二,缺乏对于智库运作背后的制度性考察。第三,缺乏对于智库如何具体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分析。第四,缺乏对于智库的理论分析。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对于美国智库的研究成果多是介绍性和说明性的,而较少有理论上的分析与思考。第五,缺乏对于美国内政智库的考察。由于中国的智库研究者多来自与外交政策相关的研究机构,所以他们考察的对象也偏向于美国外交方面的智库,因而分析智库与美国外交政策关系的文章也非常多,甚至有时给人的错觉是美国的智库都是外交方面的智库或以外交政策研究为主的智库,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