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心理学:面对职场关系、亲情、爱情、友情时坚定做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界限模糊:陷入纠缠不清的困境

界限不清常常会引发“界限模糊”“界限僵硬”等多种问题,其中“界限模糊”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权利范围无法进行准确的界定,以致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因而既无法保护自己的个人界限不受侵犯,又不能约束自己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

这种“界限模糊”的状况会投射到一个人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可能发展出不健康的“关系”,也会让身处“关系”中的所有对象感到痛苦、愤怒和压抑。

25岁的小希在家中排行老二,小时候,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漂亮大方的姐姐和年幼的弟弟身上。小希长相不突出,性格又有些内向,不知不觉成了父母忽视的对象。

为了让父母多关注自己,小希只能让自己变成最听话的孩子,她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只为听到父母的一句赞扬。

上学以后,她拼命用功读书,成绩从来没有掉出过班级前五名,之后更是顺利地考上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但她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感到骄傲过,她只是想用这种办法为自己找回一些存在感。

毕业后,她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公司里,她处处“与人为善”,从来不懂得拒绝他人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同事让她帮忙,她就算再忙,也会点头答应;上司经常给她分配额外的工作,却不给她应有的报酬,她也不敢提出异议……

不久,她和一位同事坠入了爱河。她非常重视这段关系,约会的时候从来不敢迟到,见面了也总是顺从对方的心意,哪怕对方提出的建议是她不喜欢的,她也不会去反驳……

但是她的内心却很少能够感受到快乐和满足的情绪,她总觉得在一段段关系中,自己没有获得对方的重视,辛苦的付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在家庭中,父母最疼爱的还是弟弟,只有在她拿薪水回家的时候,他们才会对她露出笑脸;在公司里,所有人遇到难题的时候,都会在第一时间推给她,但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尊重她、体谅她;在感情生活中,她掏心掏肺地对恋人好,可对方却因为她“没有性格”,最终选择离开她……

小希遇到的众多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界限模糊”。在她身上,出现了互相矛盾的两种状态:一方面,她过分地渴望他人的重视和关爱,并会因此过度依赖于他人,甚至会以牺牲自我利益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好感,以求维持眼前的这段关系;另一方面,她也意识到自己原本的欲望、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她真正的自我也一再被压抑,这让她心中充满委屈、烦恼、痛苦等负面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小希这样陷入困境的人并非少数,心理学家在研究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最为典型的“界限模糊”问题:

第一,“自我意志”与“他人意志”的界限模糊不清。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有“讨好型人格”的人身上,这类人对自己的心理界限没有清楚的认知,不愿甚至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很不喜欢不被接纳的感觉,所以他们总是把真实的意愿藏在心里。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讨好型人格者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极低的位置,他们习惯于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使委屈自己也要迎合他人;而且他们特别善于道歉,哪怕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的责任,他们也会希望用主动道歉来缓和关系、避免冲突;他们也不懂得拒绝,因为他们总觉得拒绝对方就会引起对方的厌恶,而这会让他们的心中平添内疚感和罪恶感。

本节案例中的小希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者,她总是希望通过讨好和迎合的方式,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这恰恰是对自己的背叛。因为没有清晰的界限,无论在什么样的关系中,像她这样的讨好者都很难赢得他人真正的尊重。他们只有认真地倾听自己的需要,不再勉强自己去迎合他人,才能逐渐远离讨好型人格。

第二,“自我责任”和“他人责任”的界限模糊不清。

有这种情况的人常常会把自己视为他人的“救世主”,从内心深处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然后过分卷入其中,对他人横加干涉、过度保护,甚至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家庭关系中,常常会有这类缺乏界限感的“救世主型”父母存在,他们喜欢插手子女的一切事务,总觉得脱离了自己的帮助,子女就会立刻陷入困境。但随着子女不断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就不再需要这种无微不至的“拯救”,与父母的各种矛盾就会不断滋生,作为“救世主”的父母心中也会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心理学家还发现在很多企业中也常常存在这样的“救世主型”领导,他们在与下级、平级相处时同样有界限不清的问题,往往表现得过度热心、爱管闲事,有时还会大包大揽地干涉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因而会给人留下“控制欲强”的不良印象。

事实上,这类人最需要拯救的正是他们自己。他们必须厘清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界限,不随意插手他人的事务,也不过度付出,才不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人造成过多干扰。

第三,“自我情绪”与“他人情绪”的界限模糊不清。

有这种情况的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敏者”,是一类特别容易受到他人看法、意见、情绪影响的人。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这类人的情绪心理界限十分不清晰,他们往往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又容易卷入他人的情绪和事件之中,让自己长时间处于情绪波动状态,无法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很多高敏者都会厌恶自身所处环境中发生的冲突,比如目睹了一场激烈的争吵,或者只是周围氛围变得有些紧张,都会让他们感觉不适。

为了照顾他人的情绪,他们在体贴和帮助他人方面又会表现得十分尽心,但这也会让他们觉得身心疲惫。而且他们很不擅长把自己从别人的痛苦之中抽离出来,这更是会让他们的心灵不堪重负。

高敏者最需要给自己的情绪设立应有的界限,不要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也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高敏者才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而不会让自己成为他人情绪的牺牲品。

第四,自我界限已经丢失殆尽。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有依赖型人格的人身上,这类人缺乏独立意识,习惯接受他人控制;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对他人设定界限,总是无理由地认为他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能干,并会理所当然地将他人视为靠山。时间长了,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同时,他们也会因为丢失了自己的界限而感到压抑、羞愧和痛苦。

在生活中,依赖者往往与“救世主”相对,在那些惯于以拯救的方式和子女相处的父母身边,常常会出现这种“依赖型孩子”。他们习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成年以后也难以负担起重要的责任。

想要避免这样的结果,依赖者们就要努力消除原生家庭在自身性格、心理方面留下的不良印记,并要从矫正日常行为习惯开始,逐渐找回自己的心理界限,让自己成为不依赖他人也能好好生活的人。

第五,“自我界限”和“他人界限”完全糅合。

这种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极限模糊问题,也被称为“共生”,指的是一类人需要与他人共生才能生存下去。

很多共生者不愿意厘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在哪里,只好不断地麻痹自己,把共生意识当成自己的意识。在共生者身上,“分离焦虑”的问题往往表现得十分明显,对他们来说,分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所以为了避免分离,共生者会无原则地讨好、依赖与自己共生的一方,以求继续维持这段关系。

共生者的人生是悲哀的,他们的自我已经彻底丧失,会不停地允许和纵容对方践踏自己的界限,然后会变得更加软弱,由此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共生者想要摆脱这种状态,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要承受住分离的剧痛,并要重新振作起来,对已经糅合的界限进行彻底的切割,这样才有可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上述这些“界限模糊”问题是非常可怕的,你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所有的关系都是有界限的,如果界限不清,就很难保持真正的自我,也无法建立健康的关系。

因此,你只有重视界限,为自己设立应有的界限,并坚定地保持界限,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