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彻底的批判性,这种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品格紧密相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不朽于时代变迁的一个根本原因。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真理的根本性体现,因为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实践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在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精神追求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精神动力。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俱进地与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革命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形成发展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郭明义精神”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前提,也是推动我们党伟大事业继续前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始终紧扣时代的脉搏,在不同时代特征下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指导下,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创新并逐渐得以充实和完善。回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历史,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演化和推进,表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当前人类发展的伟大实践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们逐步吸收了效率、公平、法治、民主、人权、平等、正义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这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精神的特点。
经历20世纪的漫长发展,社会主义向世界展示了它对人类的独特贡献与价值,又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未来美好的前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社会主义的存在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弊端,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变了无产阶级的生活并不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民主;打破了帝国主义势力在全世界的扩张计划,瓦解了殖民体系,使得多数受压迫的民族和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得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甚至合作,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为世界人民展示了美好的生活前景。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历辉煌还是暂遇挫折,我们都不能否认它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瑰宝。而追随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也终将到达,但这需要人类共同奋斗与探索。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低潮孕育着高潮。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来看,低潮将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预示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从20世纪社会主义的文明成就中,我们可以想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
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成为必然。各种假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经济私有化思潮、拜金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思潮、殖民文化思潮等,纷至沓来、鱼龙混杂。全球化带来了“民族和传统认同感的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东西文明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等世界性道德危机”[20],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产生怀疑和动摇,不能坚定最初的信仰。这就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错误思潮不懈地进行斗争,在比较与鉴别中巩固和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重建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相关研究,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是遥不可及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如果我们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脉搏来看,我们又会惊奇地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恰恰是一种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从残酷的剥削发展到8小时工作制,工人的权益得到了保障,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得到了落实,这恰恰都是在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在行进。
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客观上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一度打造了一个资本纵横的时代,然而地球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性使这种资本的无限扩张模式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作为工业化建设的后起之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社会主义特色的工业化建设使得我国只在短短的30多年内就走过了资本主义世界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却付出了比资本主义世界更昂贵的代价。作为世界上最大、经济发展最快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生存和发展空间狭小,资源难以为继,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战略已经力不从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缺乏,经济发展陷入了瓶颈期。
而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建设的时间较早,已经度过了经济发展的阵痛期,在长达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时间里,人口和资本急剧扩张带来的恶果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日本作为资源贫瘠的国家,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出发,建立了一个“循环型社会”;德国从节约资源出发,用循环经济指导和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建设;美国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环保的原则,重视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全世界都已经在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环境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的循环经济模式强调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重视提高生态效率,努力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和发展生态文明是摆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近年来,循环经济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形成了一些可行的实践模式,也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在环境问题面前,世界各国人民在价值观念与发展理念方面都可以达成共识,为此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可以说,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就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依托。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是和马克思主义实践息息相关的,人类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旦有效的资源和空间被消耗殆尽,那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会受到严重的挑战,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类存在物”,自然史和社会史是相互制约的,而劳动是实现人和自然物质交换的媒介。恩格斯从人类形成的角度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1]马克思也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22]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在这个前提之下,必须要扭转发展思路,这是时代的发展问题。马克思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环境的巨大破坏,这是因为其理论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预见到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中,仍然存在这一类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答案就是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完美的品格。
当然,在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社会、人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价值观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历史和现实表明,如果没有共同价值观,一个国家、民族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就没有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唯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完成时代的使命和任务,才能够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上顺利前行,既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在《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导论当中,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在德国,只有同时从对中世纪的部分胜利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世纪得到解放。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4]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人的解放,看作思想的解放和身体的解放,这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所提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今天的“全面发展”又多了许多全新的含义和解释。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年代可能要求一个人具备钓鱼、骑马和阅读的能力,今天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可能是利用电脑办公、开车和编程设计的能力。如果说钓鱼是一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行为,那么可能未来的人们就不会去钓鱼。不同时代人们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过去的人们可能喜欢读书,但是现在的人们可能喜欢上网,因此我们说“全面发展”在新的时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关注人的需求,关注当前人民的发展动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即从增进人民福祉出发,既要积极主动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现实生活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又要引导人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以此缩短现实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