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突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会聊天,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下的对话场景。比如,坐火车时与邻座的搭讪,回家探亲时与亲友的交流,饭局上新面孔之间的闲聊,参加单位的文体活动时与某个人恰好坐在一起等。这时候,该聊些什么?怎么聊,才能避免沟通障碍和尴尬,把局促难安、不冷不热的“尬聊”变成惬意得体、游刃有余的“畅聊”呢?

想要避免“尬聊”,首先要搞清楚“尬聊”是如何产生的?其实很简单:一是无话可说,二是话不对路。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第一把“钥匙”叫作“沟通的意愿”。

愿意聊,愿意动脑筋,是做好沟通对话的前提,遇到障碍和问题时,也才有耐心试着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尬聊”,往往是人为制造的。一方或者双方根本没有聊天的兴趣,心想“凭什么顺着你说话”“就不想和你聊”“这个人真愚蠢”,甚至暗自感慨“跟这种人费口舌,简直是浪费生命”。由此,本该是你来我往的融洽对话氛围,变成了有一搭没一搭的冷场,甚至是你说一句、我顶一句的“车祸”现场。

这种“尬聊”完全无解。我建议大家尽量避免这种状态。对方再讨厌、再无足轻重,也不妨碍你保持风度。我们常说“修为”二字,人的涵养不恰恰是在这种时候表现出来的吗?更何况,对身份不明的陌生人摆冷脸,转眼就被打脸的风险还是蛮高的。

仅凭沟通的意愿当然还不够,还需要第二把“钥匙”,叫“变身的智慧”。

北京潭柘寺有个圆通殿,里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本身像,其两侧摆着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身像,合称“观音三十三身”。佛经里说,观世音为了教化不同层次、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众生,可以随机应化出种种化身,从佛身、菩萨身、人身到非人身,共有三十三种。

想要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就应该因人而异,及时调整对话内容和策略。

朋友之间地位平等、关系亲密,所以亲切自然为好,随意说什么都无伤大雅,有时反而能拉近距离,彰显彼此关系的特殊性。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电影《老爷车》中就有这样一段剧情:老头儿拉着华裔移民涛到朋友那里,生动展示了男人之间该如何对话——相互挤兑埋汰。这样的对话一定是热火朝天的,最后以胸口的一记重拳和开怀大笑结束,怎么可能变成“尬聊”呢?

上司与下属之间,主导权往往在领导手里。工作之外的交流,上司往往愿意扮演“亲民”的角色。这时候,下属自然要做好调整,从雷厉风行的“听话下属”,变身让人轻松愉快的“懂事晚辈”。

比如,与上司一起乘车时,上司看你年轻,有意谈起科技产品话题,希望和你有更多共同语言。这时如果你滔滔不绝,大肆卖弄自己对科技产品的了解,或者唯唯诺诺,生怕哪句话说得不恰当,大气都不敢出一口,这两种表现当然都是错误的。前者错在顺杆就爬,忘掉了自己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后者错在给杆不爬,让上司兴味索然。在这两种情况下,你与上司之间的对话都难免成为“尬聊”。真正聪明的做法是,积极热情地接话茬(表达出对该话题的兴趣),承上启下地递肩膀(引出话题让上司放开讲,讲完主动点缀几句作为承接),不失时机地表达谢意(让上司明白他的善意被你捕捉到了,并且表示感谢)。

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之间,能够友好对话的关键在于拉近距离,塑造好感,建立信任。这时候,要善于发掘彼此的共同点,说白了就是拉近距离。

比如:“听你口音是山东人,咱们可是老乡啊!(我最好的朋友是山东人、我去过山东、我常看山东电视台节目、山东人最讲义气……)”

再比如:“看你腰板这么直,是不是当过兵?(我也当过兵、我父亲是军人、我最崇敬军人、我喜欢看军事题材的影视剧……)”

你看,拉近距离的过程,往往也是调整身份定位,向对方靠拢的过程。有了这样谦虚低调、积极热情的姿态,也就让对方看到了你沟通的诚意,自然更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第二把“钥匙”用好,你与对方之间就有了良好的沟通氛围和对话基础。但这还不够,如果套完近乎就没话说了,那这不就是白费劲了吗?

接下来需要第三把“钥匙”——“学会成人之美”。沟通是人的自然需求。说到底,人们乐于沟通,是在享受沟通带来的归属感(我是社会群体中有活力的一员)、安全感(在对话过程中,一般不会受到严重攻击)、满足感(我表达的观点和内容受到对方的重视和接纳)。我们常说某人“会聊天”,那他一定很善于让对方从沟通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要想“会聊天”,需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善于探查对方的表达强项。

有的人知识渊博,可以请他答疑解惑;有的人经历丰富,可以让他说说人生感悟;有的人情感热烈,建议他讲讲故事传奇;有的人获得了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或受到重要奖励,多问问台前幕后的细节;有的人特别以孩子为傲,就听听他的孩子的成长轨迹;有的人喜欢指点江山,就由着他侃侃社会热点。

一定记住,学会倾听和欣赏,是收获信任与友谊的最好的办法。而因为这种能力的稀缺,你稍微增添一点儿耐心,就可以获得点石成金的神奇效果。

其二,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表达意图。

如今大家都很忙,很少有人会平白无故地跟你说半天话。那么,只要他开口,往往都是有目的、有意图的。所以,这段对话会不会变成“尬聊”,取决于他有没有机会说出他想说的话。

举个不是那么恰当的例子。单身的你过节回家,吃完晚饭和妈妈坐在一起聊天。妈妈东拉西扯几句,有点儿欲言又止,你就该明白了,这是在为你的终身大事着急呢。到底给不给她机会说呢?不给吧,她憋屈;给了吧,你又不高兴。决定权在你手里,但要我说,从沟通的角度你得让她说话。你回家之前,妈妈思前想后犹豫了多长时间啊!琢磨了一百遍的话,如果就这样被你硬生生地给憋回去,她心里得多难受。让她说了,自己应和几句,之后的事还是按自己的步调进行,你也没什么损失。

其三,学会恰如其分地赞美。

大家对职场上无底线、无原则的溜须拍马厌恶至极,这些行为确实让人极其讨厌。但日常交往的沟通对话中,真诚而恰当的赞美,往往是双方顺畅沟通的最好的润滑剂。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被赞扬的渴望。对方辛辛苦苦地讲了半天,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心情自然会失落沮丧。接下来变成“尬聊”并草草收场,完全是可以预料的了。所以,不要吝啬一句赞扬,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一句话,或许就是对方一整天好心情的来源呢。

灵活运用这三把“钥匙”,你也可以变成“会聊天”的人。

讲完大道理,我们再补充几条小技巧。

第一,讲话不要太具体。表扬别人,要善于提升高度。比如,与其说“单位加班,你总能按时到岗”,不如说“你对工作特别有热情”,这样的表扬更有力度,效果更好。批评别人,要善于模糊焦点。比如,与其说“这么简单的工作你都能弄错,真是服了你”,不如说“以后工作还是要细心一点儿,不要大意啊”,这样的批评给人留足面子,还能起到引以为戒的效果。

第二,要适当锻炼记忆力。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交换的过程。尊重对方的最好体现,或许不是收尾的几句赞美,而是你记得他讲过的话。我接触过的一些上司,无不记忆力惊人,善于准确记忆对话信息。大单位之间的事务协调,核心决策有时就是各单位一把手简单碰头定下来的。主办单位的一把手,最后往往会把商讨过程、各方意见和共同决议简要地描述一下,进行最后的确认。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一把手的基本考验。如果没有这点记忆归纳、总结陈述的能力,事情十有八九协调不成。

第三,少讲口水话。所谓口水话,就是可有可无、缺乏必要意义的话。口水话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语(嗯,啊,这个,然后,是吧……)、免责声明(英语叫disclaimer,比如“说句不该说的”“不是我说你”“我这个人直来直去”……)等。这些话说出来,要么浪费时间,要么画蛇添足,只能暴露自己的沟通弱点,完全不会产生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