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芯片结构与制造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8.5 工艺参数设计

1.场氧化层厚度TF-Ox

TF-Ox一般是根据场阈值电压UTF来确定的。为了防止寄生MOS管,要求UTF有足够大的值。可以得到:

TF-Ox>εOx(Φms+ΦF-UDD)/QOx+QB

QOx控制得比较低,或者衬底的掺杂浓度选得比较小,则TF-Ox就要增大。

场阈值电压UTF是决定场区参数的主要依据,为了消除寄生MOS管,在电路中必须要求UTF大于电路中的最高电压。因此要注意场区的介质的选择,常用SiO2(局部氧化生成的)/PSG(磷硅玻璃)或 SiO2(局部氧化生成的)/BPSG(硼磷硅玻璃)。场区介质厚度在满足UTF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得薄一些,以避免互连线爬坡太陡。必须指出,当硅栅特征尺寸为0.5μm以下时,因使用超薄栅氧化膜,电源电压降为3.3V或更低,因此LOCOS SiO2可以减薄。为了实现场区有高的UTF,有效的办法是使场区衬底表面浓度增大,用场区离子注入同型杂质的方法,这是很容易实现的。

2.栅氧化层厚度TG-Ox

TG-Ox与很多参量有关,但主要由下式确定:

TG-Ox=BUGS/Ei

式中,Ei为SiO2的最大临界电场强度(8×106V/cm)。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TG-Ox应尽量小一些。

随着硅栅特征尺寸的缩小,为了克服短沟道效应,不仅要减小源漏的 N+/P、P+/N结的深度,以达到浅结或超浅结,而且栅氧化膜的厚度也要减薄。

当硅栅特征尺寸降到0.5μm以下时,5V的电源电压就不适用了。因此这些器件应设计成电源电压为3.3V或更低,或者是5V的电源电压,但在内部必须转化为一个较低电压。

硅栅特征尺寸不断缩小,栅氧化膜厚度也随之减薄。电场在漏结集中会发生击穿问题。制造工艺中采用等离子、反应离子刻蚀技术或离子注入技术等,在薄栅氧化膜中可能造成各种类型的辐射损伤等。因此,制备高质量薄栅氧化膜是个关键。栅氧化膜的致密性、均匀性、完整性、存在的电荷、漏电及耐压等都必须达到工艺规定的要求。薄栅氧化膜的生长必须足够慢,才能保证获得均匀性和重复性好的氧化膜。

局部场氧化时,形成SiON膜;栅氧化时,SiON膜起着氧化掩蔽作用,从而使栅边界氧化层偏薄、得到的氧化膜缺陷多、耐压低。因此,在栅氧化之前,利用预栅氧化方法来克服。高温栅氧化时,场区注入杂质的硼将向MOS管沟道区横向扩散,这种扩散使电学沟道变窄,从而导致MOS器件UT增加,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栅氧化温度。

3.阱浓度和阱深

P-Well CMOS工艺中,阱的浓度应比衬底浓度至少大一个数量级。UTN也需要较高的P-Well浓度。但是,P-Well浓度主要受击穿电压的限制,而且载流子迁移率、衬底偏置效应也要求P-Well浓度不能太高,一般控制在1016/cm3左右,在保证UTNUTP满足要求的情况下,P-Well浓度尽量选得低一些。

P-Well和衬底之间形成一个反向偏置PN结,其反向偏压的大小为UDD值。另外,在电路输出高电平时,NMOS管区的电位也接近UDD,所以它和P-Well之间又形成一个反偏PN结,其反向偏压的最大值为UDD。P-Well的最大深度应保证在CMOS电路工作时上述两个反向偏置PN结的势垒区不至于穿通,由此可以决定出P-Well的阱深。对于长沟道器件,一般实际应用中控制在5~7μm。

P-Well的深度不能太大,否则横向扩散也大,会影响集成度。

对于N-Well工艺,阱浓度和阱深,类似于上述P-Well CMOS工艺。但是,必须指出,N-Well工艺是在掺杂浓度低的衬底上制造的NMOS,具有高迁移率、低的体效应及低的寄生电容,有利于电路性能的提高。NPNP四层结构产生的“闩锁效应”的概率比P-Well要低,这是因为在N-Well CMOS中寄生的纵向双极型管是PNP型的,其电流增益较低,而在P-Well CMOS中为 NPN型,电流增益较高。采用 N-Well,使工艺简化,并有利于提高集成度。场氧化时,磷在N-Well表面发生分凝而堆积,对PMOS的场注入和隔离环节可以省略。

4.源漏浓度和结深

源漏扩散杂质要补偿衬底掺杂,形成良好的 PN结,同时要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和低阻“隧道”互连线,以减小分布电阻的影响,扩散杂质浓度应适当高一些。

结深对有效沟道长度、栅覆盖电容和短沟道效应等器件特性均有影响,源漏扩散深度不能太大。对于长沟道MOS管,一般控制在0.5~1.0μm;而短沟道MOS管,一般控制在0.25~0.50μm;对于深亚微米MOS管,一般控制在0.1μm或更小。

在NMOS管中,已经用砷代磷来掺杂源漏区,这是因为砷的固溶度高,扩散系数低,掺砷采用砷离子注入技术;在PMOS管中,已经用BF2代硼来掺杂源漏区,这是因为BF2质量大,注入深度浅。

5.金属层厚度

在台阶处的铝层要减薄,同时考虑到铝的电移迁现象,铝层厚度不能太薄。由产生电迁移的电流密度可估算出最小铝层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