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帮他看到改进的力量——这样批评孩子才有效
喋喋不休的妈妈与沉默不语的儿子
一天晚饭后,我和先生在街上散步,路上遇见的一对母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男孩长得圆头圆脑的,大概十岁左右的样子,他低着头一言不发,赶路似地在前面走。他后面跟着一位中年妇女,看样子是男孩的妈妈,她一边追着男孩一边不停地数落着,大意似乎是孩子上课忘记带练习本,放学后被老师留下罚抄课文了。
妈妈说话的声音很大,惹得路人纷纷侧目。“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让你检查书包,怎么总不长记性啊?”“玩儿的事你怎么就不忘?每天就知道玩儿,学习的事一点都不想着!”“天天被老师留下,你觉得好看吗?妈妈问你呢,怎么不说话?”
走在前面的孩子,仍然用沉默回应着母亲,脖子却缩得更紧了。
这个情景,可能是不少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亲子间沟通状态的一个缩影。
有位家长曾经问过我:“我也不想总批评孩子,可他总是不停地出状况、挑战你的底线。现在都提倡赏识教育,难道孩子出问题也不管吗?”
当然不能不管。其实,孩子从小就是在不断犯错中逐渐成长的。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父母可以提供合适的引导,帮助他发现问题的原因,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照方法去努力尝试改变,孩子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充满力量。
也就是说,孩子犯错恰好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契机,在此时,如何使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和指导更有效才是关键所在。
父母需要好好想一想,当孩子犯错时,你批评他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帮他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改善,还是仅仅为了发泄你的情绪呢?这不仅会影响批评的效果,更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批评为什么没有用?——批评的两个误区
在工作中,我发现不少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中。
1.不就事论事,将过往错误一并进行批评。
孩子犯错误时,很多父母一着急,很容易把之前对孩子的一些不满顺势都发泄出来。就像前面案例中的这位妈妈,她在批评孩子忘带东西的时候,就会顺带抱怨孩子平时贪玩、经常被老师留堂、让自己没面子的这些事。
这不但让亲子间的沟通变得杂乱无章、缺乏重点,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这会导致他看不到自己真正的问题出在哪儿,只想着能尽快逃离妈妈的指责。
2.将孩子的错误过分扩大。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容易陷入的另一个误区是会只把目光盯在孩子的错误上,过分强调,并把错误扩大化。常见的方式有以下3种。
(1)普遍性概括:和你说过多少次了,让你检查书包,怎么总是不长记性?
(2)精准预言:我告诉过你,让你别穿白衣服去郊游,你看,果然弄脏后洗不干净了吧?
(3)标签性指责: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呢?从来都不为大人着想。
这些表述方式都会把孩子在成长中一个正常的、偶然发生的问题无限放大,以致变成他身上一个永远去除不掉的标签。
就像我在街上遇到的那对母子,妈妈说儿子:“和你说过多少次了?让你检查书包,怎么总不长记性啊?”这句话让人不免联想到这样一个场景:妈妈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伸着脖子、叉着腰,并用手指着孩子,不停地责问他。
这时孩子会是怎样一个感受呢?他所感到的可不只是你在批评他这件事没做好,而是觉得你在指责他这个人不好。
当一个人受到攻击、想保护自己的时候,他会怎么办呢?通常只有以下3种办法。
(1)顶回去,不停地为自己找理由。
(2)像刚才那个小男孩一样,把耳朵关闭,不去听那些会让自己受伤的话语。
(3)干脆就承认自己不好。“我就是粗心,就是丢三落四。”我都承认了,你还能再说我什么呢?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会显得那么无效的原因所在。
你要知道,批评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产生愧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有效的批评,需要有以下3个重要的特征。
(1)能帮孩子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我究竟什么地方有待改进”。
(2)有效引导,帮孩子找到补救的办法和改善的方向。让他知道“什么是我可以改变的”“我要怎样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3)通过发现问题和改进的过程,让孩子感到更加自信、更有力量。
批评孩子的“FEIM原则”
我给家长们总结出了有效批评孩子的“FEIM原则”,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这个原则,让家长在孩子做错时,可以做到有效批评。
F(fact):陈述事实,避免评判,对事不对人。
当孩子犯错时,要如何做才能既让他找到改进的方式又不至于让他愧疚或逆反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只陈述事实,不下判断。就是只针对发生的这件事本身做出反应,而不针对孩子的人格特质做出评价。
举个例子:一天,妈妈加完班回到家时已经晚上9点多了,却发现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俊俊竟然还有一大半作业没有完成。妈妈压住火问俊俊为什么这么晚还没有写完,俊俊回答是因为作业中遇到难题,思考了很久,因此耽误了时间。很显然,这是个不太高明的借口。而且,妈妈观察到儿子的神色有些慌张,当她回到卧室,发现自己的平板电脑竟然有些发烫,而家里除了儿子,只有不怎么会使用电子产品的爷爷奶奶。妈妈一下明白了,俊俊放学回家后发现了妈妈的平板电脑,一时克制不住就玩起了游戏,这一玩,就没刹住车……这时,妈妈应该怎么和俊俊来处理这件事呢?
如果妈妈冲俊俊大发脾气,对他说:“你今天一下午都做什么去了?”“一直在写作业?你自己相信吗?”“我和你说过多少次了?放学回家要按时完成作业,平板电脑只能在周末玩半个小时,你倒好,不但偷着玩,还骗妈妈!你叫我以后还怎么相信你?”这种说法有助于帮孩子改正错误吗?
当然不能!这只会把问题扩大化,相当于给孩子下了一个判断:他没有自控力,不但不遵守约定,还撒谎骗人。并且还会暗示孩子,他一贯是这样,因为“妈妈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可他却不记得,因此是一个“令人无法信任的人”。
在这些话语中没有一个信息是可以帮助孩子找出办法解决问题的。相反,他慢慢会认定“我就是没有自控力,就是不能遵守约定,我无法对自己的承诺负责……”,那这个问题以后就可能会在他身上反复出现。
那么,妈妈在批评俊俊时,应该怎样说才比较合适呢?妈妈虽然很生气,但仍要知道孩子自控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在孩子犯错误时,恰恰就是可以帮助他学会理性分析、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时机。因此,妈妈只需要对俊俊说:“俊俊,你今天下午玩妈妈的平板电脑了吧?玩电脑时,如果把握不好时间,就会很容易忘记原本要做的事。你看,作业这么晚还没有完成,这就会影响你的睡眠时间和明天上课的精神态度,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呢?”
妈妈这种批评俊俊的方法,包含了这样一些信息。
1.直接陈述事实本身。
这是让孩子知道,妈妈关注的只是这件事本身——因为玩平板电脑而没有完成作业,却并没有指责他这个人。这时孩子逃避和抵抗的情绪就会小得多。
2.把问题限制在具体的时间、场景和具体的事上,对事不对人。
要明确这个问题是“今天下午”发生的,而不是“一直如此”;俊俊并不是一直不努力学习,只是在今天写作业时,产生了拖延。
3.告诉孩子这件事为什么做得不对。
玩游戏很容易陷入其中而忘记时间;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会耽误睡眠及影响第2天的学习。
E(expression):表达感受。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也可以通过直接向孩子表达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心理感受,引发孩子对问题的思考。比如,“你今天没告诉我就跑出去玩,这让妈妈特别担心。”“这次考试中有很多你本来会做的题却做错了,真是太可惜了。”“我现在很生气,因为你没完成作业就去玩电脑了。”
父母在对孩子表达感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父母的感受是针对事情而不是针对人。
很多人在情绪比较不好时,容易说出这样的话:“你太让我伤心了。”“你太令我失望了。”这些话很容易让孩子陷入愧疚或产生逆反的心理。因此,父母即使在表达情绪时,也需要让孩子感到你是针对这件事而不是他这个人。
2.根据孩子的性格特质调整表达方式。
用表达感受的方式引发孩子对问题的思考,这种方式并不是在每次批评孩子的时候都要用,要视错误的严重性、场景情况以及孩子的性格特质而定。
对于平时性格大大咧咧、粗线条的孩子,当他犯错误时,情感表达常可引起孩子思考这个错误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性格本身就敏感、细腻,则建议少用情感表达的方式指出他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很容易过度羞愧或沉浸在其他情绪状态中难以自拔。
3.批评孩子前,应尽量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批评孩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错误的原因,帮助他找到解决的方法,并逐渐帮孩子建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家长过激的情绪会导致很难帮助孩子进行理智思考。
如果你在孩子犯错误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已经比较激动,可以对孩子说:“对不起,妈妈现在的状态不太好,给我一点时间,咱们等会儿再谈这个问题。”然后,你可以先离开当下的环境,做一些呼吸练习或其他事情,待情绪平复后,再来帮助孩子。
I(improvement):具体的引导,共同寻找改进方法。
批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孩子需要知道,他只是犯了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是可以采取措施纠正的。这时,具体的行动远远比说教要来得更有效。
在俊俊因为玩平板电脑而耽误写作业这个案例中,妈妈在指出俊俊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后,就可以继续引导他来思考改进问题的方法。
“儿子,咱们需要想个办法,看看今天是要晚些睡觉,还是明天早一些起床,把落下的作业补上。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既会影响睡眠,还会影响你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真是太得不偿失了。妈妈建议你明天放学后,咱们找个时间好好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你既可以按时完成作业,又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好吗?”
这样的交流可以让孩子看到,犯错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够采取行动把错误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虽然这件事你没做好,但爸妈仍然信任你、爱你,愿意和你一起来面对问题。
同样,本节开头提到的那对街上的母子,如果妈妈想让孩子接受批评,该怎么做呢?这里需要两个步骤。
1.把她和孩子之间的位置做一个改变,从孩子的对立面换到和孩子相同的位置上;把她的手从指着孩子的鼻子,变为柔和地搭到他的肩膀上。
2.说话的方式要对事不对人。这时的妈妈应该对儿子说:“今天的练习本来做得很好,却因为忘带本子而挨罚,因此耽误了时间,实在太可惜了。咱们一起商量个办法,看怎么才能在课前把每件学习用品都准备好吧!”
如果这么说,孩子还会不理睬你吗?还会顶嘴吗?肯定不会的。因为他本身没感受到攻击和不安全。相反,他还会随着妈妈的话去思考:是啊,因为没带本子而挨老师罚,真丢人,看来下次真不能再忘东西了。
M(model-encourgement):示范性鼓励,帮孩子从自身看到改进的力量。
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中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存在从错误中不断改进、不断成长的积极力量。因此,他认为,作为父母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当孩子犯错误或遇到挫折时,能够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身上存在的这种力量。
其中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示范性的鼓励,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本身存在的改变条件和能力。比如,一位妈妈看到儿子在写字的时候,字写得歪歪扭扭,很多都写在了格子外面,她该怎么批评孩子,才能够让他看到自己身上改进的力量呢?
妈妈可以这样对儿子说:“宝贝,你这几行字写得不够认真,很多笔画都写出格了,需要改一下。我知道,你写的字本来是很好看的。”接着,妈妈指着儿子前面写得比较好的一个字说:“比如这个字,写得就既漂亮又工整,字刚好落在格子的正中间,而且完全没有出格。你下面的字,要都写得像这个一样好,就太棒了。”
这样说,妈妈就在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他是一个写字好看、认真的孩子,他目前的状态,只是暂时偏离了“做事认真”的这个人设。而且,妈妈并没有很抽象地在给孩子讲道理,而是给了他一个具体化的行动指南。也就是拿他之前写得比较认真的字给他做示范。一方面,让他知道通过他认真写的字,可以看出他是个能做事认真的人;另一方面,也让他知道,认真写出来的字具体是什么样的。
这种方式,既批评了孩子,告诉他哪里做得不对,又用他自己的例子,让他看到自身存在可以把这件事做得很好的能力。孩子接收到这个鼓励以后,就会更愿意采取行动来修正错误,并且,孩子可以通过看到自己拥有的改进的力量,收获更多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