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膜性肾病/膜性肾小球肾炎
【定义】
膜性肾病/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nephropathy/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MN)是指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有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的一组病变。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约占80%,原因不明,后者临床伴有明确非肾炎疾病,如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卵巢癌、淋巴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及药物相关性等。一般认为MN发病机制是抗肾小球上皮细胞膜抗体介导的损伤,激活补体C5b-9补体膜攻击复合物,损伤内皮细胞,破坏滤过膜屏障,同时细胞免疫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增多,抑制性T细胞下降,足细胞损伤;同时还有遗传等因素,西方人群HLADR-3的检出率较高。中性肽链内切酶(neutral endopeptidase,NEP)、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等相关肾病抗原是MN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临床特征】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原发性/特发性MN约占70%~80%,继发性MN约占20%~30%,儿童MN约占5%,多为继发性MN。
(2)发病年龄:
多见于成人,青年及中年人多见,部分为老年人,好发年龄段30~60岁(平均年龄40岁)。
(3)性别:
男性为多。
2.症状
70%~80%呈肾病综合征表现,蛋白尿,轻度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后期尿蛋白减少,高脂血症减轻。
3.实验室检查
(1)蛋白尿:
80%有蛋白尿,为非选择性蛋白尿,20%表现为选择性蛋白尿,尿中C5b-9,C3增多,与MN的活动性相关。
(2)血尿:
可有镜下血尿,但肉眼血尿罕见。
(3)肾功能检查:
早期肾功能多正常,起病数周至数月因肾小球滤过下降、间质病变等因素,可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
(4)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
多个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升高,有低蛋白血症者IgG可降低。
4.治疗
①饮食治疗:肾功能正常时,蛋白质摄入0.8~1g/(kg·d),限制蛋白质摄入后,能否提高缓解率还未得到证实。②降血压:选择药物ACEI和ARB类药物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选择β受体拮抗剂降血压、进一步减少蛋白尿,血压控制目标在140mmHg以下。③治疗水肿:限制钠盐,选用利尿剂利尿,联合用药,重度水肿患者可采用SCUF等治疗。④MN的治疗以激素、他克莫司等联合为主,对症支持治疗,激素抵抗的患者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新近研究显示,可选择Ritumximab靶向治疗。
5.预后
早期的MN预后较好,无并发症及合并其他肿瘤者良好预后,但是有些可并发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预后差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人(年龄在50岁以上);高血压难以控制;大量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合并其他类型的肾脏病,如FSGS或新月体肾炎等。
【病理变化】
1.大体特征
肾肿胀、体积增大、灰白色,称为“大白肾”。末期,肾体积缩小,被膜皱缩,切面细颗状、质中。
2.镜下特征
(1)光镜特征:
肾小球呈弥漫性病变,因病程的进展不同表现各异,但是总的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可有细小的钉突,双轨形成,可有链条化;血管攀扩张淤血,有或无血栓形成。一般不伴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或炎性渗出,肾小管萎缩程度不一,有或无蛋白管型;间质多少不等纤维化。常有动脉硬化。依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病理表现,将MN分为5期(图2-1-11),下文将简述各期病理特征。免疫病理示肾小球基底膜见IgG、C3、C3d及C4d沉积,呈均匀一致。
图2-1-11 MN疾病分期及转化过程示意图
Ⅰ期: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僵硬,内皮细胞水肿、空泡变性,系膜增生不明显。PASM-Masson切片中,上皮细胞下可见细小嗜酸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也可无此特点。免疫病理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有IgG、C3、C3d等沉积,呈细小颗粒状,系膜区无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沉积。电镜检查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有电子致密物沉积。Ⅰ期的MN诊断上容易误诊和漏诊,确切诊断依据是免疫病理和电镜基底膜有沉积物(图2-1-12A)。
Ⅱ期:光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使基底膜向外突起,形成特征性“钉突”样表现,大小可不等,在不同的肾小球,“钉突”多少不等,分布不均。系膜增生不明显,PASM-Masson切片中,上皮下见嗜酸性免疫复合物沉积,钉突之间PAS染色阴性。免疫病理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弥漫性IgG、C3、C3d及C4d沉积,系膜区无或仅有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IgA通常阴性。电镜检查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GBM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图2-1-12B、C)。
Ⅲ期:光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弥漫性增厚,PASM-Masson切片中肾小球基底膜见钉突、双轨、链条样表现,系膜轻度增生。免疫病理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GBM见IgG、C3、C3d及C4d沉积,沉积物呈块状、带状。电镜检查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GBM见电子致密物沉积,部分呈双层阶梯样(图2-1-12D)。
Ⅳ期:溶解吸收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肥厚,部分呈虫蚀样改变,部分基底膜节段性硬化继而球性硬化,毛细血管腔闭塞,“钉突”消失,系膜轻度增生。肾间质见多少不等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及纤维化(图2-1-12E)。免疫病理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GBM见多少不等的IgG、C3、C3d及C4d沉积。电镜检查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GBM有或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Ⅴ期:肾小球恢复正常期。
图2-1-12 MN
A.PASM×40膜性肾病Ⅰ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僵硬,足细胞似乎飘飞于血管袢外围,未见钉突;B.PASM×40膜性肾病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僵硬,出现钉突,未见双轨及链条化,系膜轻度增生,未见肾小球硬化;C.PASM×40膜性肾病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僵硬,可见钉突,系膜轻度增生,未见肾小球硬化;D.PASM×40膜性肾病Ⅲ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僵硬,可见钉突、局灶节段双轨及链条化,系膜中度增生,可见节段肾小球硬化,肾小球呈分叶状;E.PASM×40膜性肾病Ⅳ期,可见钉突、局灶节段双轨及链条化,系膜中度增生,可见节段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球呈分叶状,肾小球塌陷萎缩
(2)免疫病理:
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查示,Ⅰ~Ⅲ期肾小球血管袢基底膜可见IgG(图2-1-13A~C)、C3d(图2-1-13D)、C3(图2-1-13E)及C4d呈细颗粒状沉积,系膜区无沉积,Ⅲ期肾小球血管袢基底膜上皮下见免疫复合物沉积,可见“双轨样”结构(图2-1-13F)。继发性MN也可有此特征,如狼疮性肾炎(图2-1-13G)、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等。Ⅳ期由于免疫复合物吸收,可有少量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图2-1-13H)。Ⅴ期,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硬化,病变修复,治疗等影响,免疫复合物吸收,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量较少,偶尔IgA、IgM、C1q微弱阳性。
图2-1-13 MN
A.IHC En Vision×40MNⅠ期,肾小球基底膜见IgG沉积,呈均匀一致;B.IHC En Vision×40MN Ⅱ期,肾小球基底膜见IgG沉积,呈均匀一致;C.IHC En Vision×40MNⅡ期,C3d沉积于毛细血管袢的基底膜;D.IF×20MNⅡ期,肾小球基底膜见C3d沉积,呈均匀一致;E.IF×20MN Ⅱ期,C3沉积于毛细血管袢的基底膜;F.IF×20MN Ⅲ期,IgG沉积于毛细血管袢的基底膜;G.IF×20MN Ⅲ期,继发性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5型,肾小球基底膜见IgG沉积;H.IF×20MNⅣ期,免疫复合物溶解消散,基底膜类似虫蚀样表现,肾小球基底膜见IgG沉积
3.超微结构特征
肾小球血管袢基底膜见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区无或仅有少量沉积(图2-1-14)。
【鉴别诊断】
1.FSGS
形态学上与Ⅰ,Ⅱ期MN易混淆,但是病理学上FSGS的本质是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免疫病理系膜区仅有IgM沉积,无其他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沉积。电镜下无电子致密物沉积,这是与MN的本质区别。
2.MCD
MCD的病理学特征是肾小球病变轻微,免疫病理无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沉积。电镜下足细胞的足突融合或消失,无电子致密物沉积,这是本病区别于其他肾小球疾病的本质。
3.弥漫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多以急性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无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病理学上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基底膜无明显病变。免疫病理系膜区可有少量IgM、C3等免疫复合物沉积,但是基底膜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电镜下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而基底膜无电子致密物。
4.IgM肾病
病理学上肾小球轻度系膜增生,基底膜、足细胞等无明显病变。免疫病理示肾小球系膜区仅有IgM沉积,基底膜无沉积物。电镜下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这与MN可以鉴别。
5.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病
临床及光镜表现与MN表现极为相似,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病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可见双轨及链条化,肾小球呈分叶状,结节状表现,系膜增生。免疫病理示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这是与MN的本质区别。电镜对于诊断具有价值,观察病变中免疫复合物沉积可以确诊。
图2-1-14 MN
EM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上皮细胞下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6.继发性膜性肾病
继发性膜性肾病有多种类型,临床上主要需要鉴别以下类型:①肿瘤相关性MN,如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卵巢癌、淋巴瘤等)。②免疫性疾病:如生化检查,自身抗体全套检测可诊断。③感染,如细菌感染、病毒、寄生虫感染等,以及梅毒、HBV、HCV等,HBV相关性肾炎常见的类型是MN和IgA肾病,结合临床,依据肾组织中有免疫复合物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沉积可确诊。④药物相关性肾炎:包括金、汞、青霉胺、非甾体类抗炎药等。⑤其他如肾移植等。
(黄海建 余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