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
【定义】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是以肾集合管扩张、肝内胆管畸形以及肝脏和肾脏纤维化为特点的遗传性疾病。
【临床特征】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发病率约为1/6 000~1/5 500,人群平均发病率1/2 000。
(2)发病年龄:
婴幼儿最为常见,平均发病年龄2.5岁。
(3)性别:
无性别偏向性。
2.症状
临床症状取决于肾脏和肝脏的受累程度,且肾脏和肝脏受累的严重程度可明显不同。
围产儿以肾脏病变最为严重,表现为腹部肿块,30%~50%患儿因肺发育不全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围产儿因肾脏病变、羊水过少导致Potter综合征,且常伴有畸形足。
儿童及成人患者中,50%表现为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甚至肾功能衰竭;10%患者表现出门脉高压的相关症状及体征,临床出现脾脏增大、门静脉血管曲张及出血、肝功能衰竭等。
3.实验室检查
主要为肾功能和/或肝功能损害相关的异常。
4.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表现差异大,肾脏体积可缩小、正常或进行性增大,出现肾囊肿等。肾脏受累严重时,超声检查示肾脏体积均匀性增大,皮髓质分界不清晰,肾实质弥漫性强回声,可见多发肾囊肿;CT平扫显示肾体积增大,密度减低,可见多囊改变。
5.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及其他并发症。晚期肾脏移植和/或肝移植。
6.预后
40%的新生儿出生后死亡,如新生儿存活期超过1个月,5年生存率约为90%。
【病理变化】
1.大体特征
围产儿及新生儿时,肾脏病变显示为双肾体积对称性明显增大,但外形轮廓尚存;切面见向肾包膜下扩展的、放射状排列的圆柱状或梭形扩张的多发性小囊肿,在皮髓质中弥漫分布,皮髓质无法分辨,偶可出现继发性较大的圆形囊肿;发育不良的双肺体积小。
儿童及成人患者,肾脏体积较小,切面显示髓质囊肿,而肺体积较大,肝脏出现纤维化以及肝脾肿大等外观特征,偶尔可出现肝脏Caroli病。
2.镜下特征
(1)组织学特征:
低倍镜显示为肾实质内大量伸长扩张的管囊状结构(图1-6-1),向肾门集中并呈放射状排列;肾小球结构正常,而密度减低。儿童期ARPKD组织学特征为由萎缩肾实质分隔的较小的圆形集合管囊肿。较大的儿童及成人则表现为偶尔出现的髓质肾囊肿。
图1-6-1 肾实质囊肿
孕40周新生儿,双肾实质内见多发伸长的管囊状结构,内衬立方上皮,周围肾小球结构正常
除肾脏外,ARPKD还显示肝脏病变。围产儿及新生儿表现为汇管区胆管发育畸形,表现为汇管区增大,其内胆管数量增加且出现不规则分支,胆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图1-6-2),而肝板结构正常。儿童期及成人期显示先天性肝纤维化,表现为厚薄不均的纤维化分隔、不规则的肝细胞岛以及增生的胆管。肝Caroli病时,除先天性肝纤维化组织学特征外,还出现肝内胆管囊状扩张。
图1-6-2 肝胆管发育畸形
与图1-6-1为同一患儿,肝汇管区扩大,胆管数量增加、扩张,并出现不规则分支;周围肝板结构正常
(2)免疫组化:
无特殊免疫组化表型。
3.基因遗传学特征
80%~85%患者显示PKHD1基因突变。
【鉴别诊断】
1.囊性肾发育不良
出现软骨、纤维平滑肌环等发育不良成分,缺乏肾单位。
2.髓质海绵肾
累及远端肾乳头结构,可出现钙化及肾结石。
3.常染色体显性多囊性肾病
患者年龄较大,肾脏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囊肿。
(王景美 付尧 樊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