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肾小球囊性肾
【定义】
肾小球囊性肾(glomerulocystic kidney,GCK)定义为肾脏内出现>5%的肾小球囊,不是某种单一的疾病,是具有系列临床表现的不同疾病的表型之一,包括散发性及家族性病例。而肾小球囊性肾病(glomerulocystic kidney disease,GCKD)的术语仅适用于家族性病变亚型。
【临床特征】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罕见,至今文献报道约300例。
(2)发病年龄:
发病年龄从20孕周至78岁。超过2/3病例为21岁之前,其中小于1岁的婴幼儿及围产儿占2/3以上。成人病例约占23%。
(3)性别:
男性病例多见,男女比例约2∶1。
2.症状
新生儿及儿童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相关症状,病情可稳定达数年,或短期至3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成人肾功能损害较轻,可为偶然发现。
3.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受损及肾功能不全的相关异常。
4.影像学特点
GCK影像学表现多样。胎儿及新生儿的超声检查结果与其他囊性肾病相类似,难以区分。成人GCK患者行超声检查时常易漏诊,MRI更有价值,表现为主要分布于肾皮质及包膜下小的囊肿。
5.治疗
主要治疗为对症治疗,晚期透析或肾移植。
6.预后
婴儿及儿童GCK预后差,多数成人病例也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病理变化】
1.大体特征
肾脏外观可缩小,或增大;切面见包膜下囊肿,也可见弥漫性肾囊肿。
2.镜下特征
(1)组织学特征:
肾皮质出现肾小球囊,即肾小球Bowman囊扩张超过正常大小的2~3倍以上,通常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部分囊内可见血管簇,囊内见蛋白渗出及脱落细胞碎屑,囊内壁衬覆单层立方状或柱状上皮,偶尔可呈假复层排列。肾间质可出现纤维化,少量单核细胞浸润,也可在囊壁内见厚壁血管及平滑肌聚集灶。
(2)免疫组化:
PAX2在肾小球囊壁内衬上皮阳性表达;EM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出肾小球囊周的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阳性,而肾小球囊壁内衬上皮EMA阴性。
3.基因遗传学特征
家族性GC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UMOD基因、编码HNF1β蛋白的TCF2基因突变以及其他非特异性遗传学异常相关。
【鉴别诊断】
1.多囊性肾病
肾小球囊为早发型ADPKD患儿出生时最常见的组织学特征,为PKD1基因突变所致;成人ADPKD也可表现为肾小球囊,但可见肾小管起源的囊肿,与PKD1或PKD2基因突变相关。非典型ARPKD可出现肾小球囊,且缺乏肝脏病变,但可见髓质集合管囊肿,多数与PKHD1基因突变相关。
2.结节性硬化症
部分病例的肾脏病变可表现为肾小球囊,但属系统性病变,可出现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心脏横纹肌瘤、脾血管瘤等病变。
3.肾发育不良
具有典型肾发育不良的组织学特征及化生软骨。
(王景美 付尧 樊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