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消化道疾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小肠正常组织学

依据不同解剖学位置,将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尽管小肠存在区域性组织学差异,但其一般镜下结构基本相似,由四层结构组成,即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图1-3-1)。

图1-3-1 小肠

图示为小肠四层结构: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

一、黏膜层

小肠黏膜环行皱襞由黏膜层及其下的黏膜下层轴心构成(图1-3-2),可以使小肠的表面积扩大,并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环行皱襞走行方向与肠管长轴垂直。

黏膜层由上皮、黏膜固有层和黏膜肌层构成(图1-3-3)。黏膜上皮分为绒毛部分和隐窝部分,绒毛为表面上皮及固有层形成向肠腔内的突起。正常小肠内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为3~5∶1。吸收细胞是小肠绒毛主要的上皮细胞类型,其他细胞包括杯状细胞、帕内特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等。杯状细胞散在分布于吸收细胞之间,含有特征性的顶部黏液滴,细胞核位于底部,形态温和,阿新蓝和PAS联合染色,这些小滴一般呈蓝紫色,小肠内杯状细胞数量由近及远逐渐增多。帕内特细胞多位于隐窝基底部,呈锥形,顶端指向隐窝,核上胞质可见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神经内分泌细胞在常规切片中很难识别(图1-3-4~图1-3-7),隐窝内常见核分裂象。

图1-3-2 环行皱襞

由黏膜层及其下的黏膜下层轴心构成

图1-3-3 十二指肠黏膜

黏膜呈由黏膜上皮、黏膜固有层和黏膜肌层构成;绒毛为向上的突起,而隐窝为表面上皮的下陷

图1-3-4 回肠绒毛

绒毛为细长的黏膜突起,表面被覆肠道上皮,其下为黏膜固有层核心。隐窝位于毗邻绒毛之间或底部,周围由绒毛核心的固有层围绕。回肠绒毛特点是绒毛纤细,与空肠绒毛相比相对较短,杯状细胞数量较多,吸收细胞数量较少

图1-3-5 十二指肠绒毛

绒毛表面被覆单层高柱状上皮,下方的黏膜固有层核心含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结缔组织骨架,内含淋巴管(乳糜管)和毛细血管网

正常情况下小肠黏膜上皮内可见散在淋巴细胞(图1-3-6),近端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比例为1∶4~5,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非常少,少于5个/100个肠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是几种疾病的特征,包括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淋巴细胞性肠炎、胶原性肠炎及贾第鞭毛虫病。

黏膜固有层是指位于黏膜肌层之上,围绕隐窝并向上延伸形成绒毛核心的结缔组织,由交织分布的胶原束和其他纤维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构成。黏膜固有层还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是固有层内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大部分胞质内含有IgA。

黏膜肌层由弹力纤维和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

图1-3-6 上皮内淋巴细胞

高倍镜示,上皮细胞间散在分布有上皮内淋巴细胞

图1-3-7 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

黏膜肌层,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组成。黏膜下层,含纤维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二、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图1-3-7)位于黏膜肌层与固有肌层之间,排列疏松,细胞稀少,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成纤维细胞构成,含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黏膜下神经丛及散在的炎细胞。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有大量Brunner腺,为管泡状黏液腺,内衬立方至柱状细胞,细胞质均一淡染,核卵圆形,位于基底部,黏膜内亦可出现(图1-3-8)。

图1-3-8 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Brunner腺

三、固有肌层、浆膜下层及浆膜

固有肌层分为环行内层和纵行外层,两层肌束相互垂直(图1-3-9)。肌层外侧为浆膜下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支,最外侧为外膜。外膜除部分十二指肠壁为纤维膜外,其余均为浆膜,被覆单层立方间皮细胞。

图1-3-9 固有肌层

由环行和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两层肌束相互垂直

(张丽英 陈玲 李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