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一、概述
十二指肠大出血是消化道溃疡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大出血。内镜治疗曾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方法并作为诊断的金标准。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经导管动脉造影+栓塞术是控制急性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和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治疗方法;尤其对于高龄、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创伤小、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临床诊断
1.病因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直接相关,其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等。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机制复杂,概括为十二指肠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失衡所致。
2.症状与体征
呕血、黑便(表2-3-1)。腹痛进食后加重等。
表2-3-1 呕血和咯血的鉴别要点
3.病理学组织类型
不同病因的消化性溃疡(PU),好发病部位存在差异。典型的胃溃疡(GU)多见于胃角附近及胃窦小弯侧,活动期消化性溃疡一般为单个,也可为多个,呈圆形或卵圆形。多数活动性溃疡直径<10mm,边缘较规整,周围黏膜常有充血水肿,表面覆以渗出物形成的白苔或黄苔,底部由肉芽组织构成。溃疡深者可累及胃、十二指肠壁肌层或浆膜层,累及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侵及浆膜层时易引起穿孔;溃疡愈合后产生瘢痕。
4.实验室检查
急性出血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如增高不明显,甚至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是肝硬化。肝功能异常亦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患者出血后短期内出现血清胆红素增高,应考虑胆道出血、肝硬化或壶腹部肿瘤等诊断。
5.影像表现
(1)X 线:造影检查,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征象为龛影,通常使用加压法可显示为类圆形或米粒状钡斑,边缘大多光滑整齐,周围有一圈透明带,或有放射状黏膜皱襞纠集,可以是单个亦可以是多个。球部因痉挛和瘢痕收缩而变形,是球部溃疡常见而重要的征象,常为球部一侧壁的切迹样凹陷,以大弯侧多见;也可为山字形、三叶形或葫芦形等畸变。许多球部溃疡不易显出龛影,若有恒久的球部变形,也可明确诊断。此外,球部溃疡也有表现为钡剂到达球部后不易停留而迅速排出的激惹征,以及幽门痉挛、开放延迟及胃分泌液增多,球部固定的压痛等征象。也常伴有胃炎的一些表现及胃黏膜皱襞的增粗纡曲(图2-3-1)。目前认为,X 射线钡餐检查最好在出血停止和病情稳定数日后进行。
(2)CT、MR 无直接影像学表现。利用CT 空间分辨率高的特性,对可疑部位行CTA 检查可以提高检出率。
图2-3-1 胃炎的消化道造影及胃黏膜皱襞的增粗纡曲
6.诊断标准
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病史多提示出血来自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出血前疼痛加剧,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出血量的估计,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提示每日出血量在10ml 以上。黑便表明每日出血量在50~70ml 以上。胃内储积血液达250~300ml 可引起呕血。出血量不超过400ml 时,因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和脾储血所补充,并不引起全身症状。
内镜检查是明确病因的重要手段,确诊率最高。一般主张在上消化道出血后24~48h 内进行紧急内镜检查,这样可以不失时机地明确病因,同时还可经内镜进行紧急止血治疗。
选择性血管造影内镜检查如无阳性发现,而患者仍有活动性出血,可采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分支造影,多可明确诊断。
三、介入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介入治疗有两种,即动脉灌注血管升压素和选择性出血动脉栓塞术。血管升压素能使小动脉等血管床收缩,减低局部血流量及流速从而达到止血目的,而且动脉灌注较静脉滴注更有效且用量少。明胶海绵栓塞靶动脉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适应证为动脉瘤、血管畸形和非肿瘤性出血。栓塞剂的种类主要有血块、明胶海绵、聚乙烯醇(PVA)、钢圈等。自身凝血块维持1~2d 即可再通,故临床较少使用;明胶海绵维特7~21d,且容易获得,多应用于非血管异常和非肿瘤性出血,PVA 及钢圈为永久性栓塞剂,前者更多用于血管畸形,后者则多用于较大的动脉瘤。
1.介入前准备
①术前明确诊断及常规术前检查,上腹部增强CT 和消化内镜检查了解十二指肠溃疡的位置、大小及深度等状况;②其他给予抑酸、止血、抗炎的对症支持治疗。
2.器械准备
5F 的RH 导管,0.889mm 水膜导丝及2.4F、2.7F 微导管,造影剂,栓塞弹簧圈,PVA 颗粒,明胶海绵颗粒,血管封堵器或血管缝合器。
3.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动脉穿刺插管常规选择右侧股动脉(若需留置导管可选择肱动脉),股动脉穿刺点选择腹股沟切带中点下1.0~1.5cm,股动脉搏动明显处。穿刺点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5ml 分层麻醉,采用Seldinger 穿刺技术,穿刺成功后,经导丝引入动脉鞘并肝素盐水冲洗鞘管。经鞘管引入所需4~5F 导管,X 射线监视下,行选择性腹腔动脉干插管。
退出导丝,经导管手推造影剂3~5ml 预造影并留存图像,显示腹腔动脉干、肝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形态与走行;再次送导丝进入导管,固定导管沿胃十二指肠动脉走行送导丝进入胃十二指肠动脉远端。
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以5~6ml/s 的速率注射碘浓度300g/L 的造影剂5~8ml 完成胃十二指肠动脉高压造影,采集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期图像,了解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的走行分布仔细查看有无造影剂外溢,必要时引入微导管进一步超选,准备栓塞术。
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通过导管推入350~560μm 的明胶海棉颗粒栓塞至血流明显减慢,若合并右胃十二指肠动脉瘤样改变,可以使用弹簧圈阻塞血管。复查造影:栓塞完毕后复查造影,了解胃十二指肠血供情况,了解有无造影剂外溢。穿刺点止血:证实栓塞区域满意达标后,缓慢拔除导管,以肝素生理盐水10~20ml 冲洗股动脉的导管鞘。
精细操作,避免损伤肠道。
4.介入治疗后处理及随访
保证患者穿刺区域无菌的条件下,将患者从DSA 检查床上移出至转运床,转移至介入手术室的观察室或监护室,拔出血管鞘,手指持续压迫股动脉穿刺点及头侧5cm 区域10min 左右,彻底止血。松开手指压迫后观察无出血后,于此区域覆盖无菌纱布10 层左右,止血带或弹力止血带加压包扎并穿刺侧下肢制动24h,以牢固止血。也可使用血管封堵器或缝合器封堵动脉穿刺点,避免压迫止血和加压包扎,4~6h 即可恢复床上活动。
5.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介入治疗后3个月内无再出血征象者为完全止血。介入治疗后1周内完全止血,但3个月内又再出血者为复发。介入治疗后仍有出血倾向为止血不彻底。
6.并发症防治
消化道栓塞止血的主要并发症是肠缺血坏死。栓塞颗粒越细小,越容易发生肠坏死,而颗粒直径在590~1 000μm 则无坏死出现,原因是大颗粒使局部血流减慢,但却不闭塞局部侧支循环,从而减少了栓塞后发生肠缺血坏死的可能。
四、典型病例
简要病史
患者,男,65 岁,因“黑便1 周”就诊。于当地医院行止血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胃镜检查可见十二指肠内溃疡出血。
术前讨论
患者目前诊断:①十二指肠溃疡;②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未能行有效止血,患者血压下降明显,日输血4U 后血红蛋白维持在60g/L。告知介入治疗存在止血效果不佳及肠道坏死风险,经充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同意行胃贲门癌化疗栓塞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介入治疗
1.插管腹腔干造影,可见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远端造影剂外溢(图2-3-2A1~A2)。
2.2.7F 微导管进一步超选择造影明确靶动脉(图2-3-2B1~B2)。
3.COOK 弹簧圈栓塞后,手推造影剂未见其明显外溢。撤出微导管行腹腔干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溢(图2-3-2C1~C3)。
4.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图2-3-2D)。
图2-3-2 十二指肠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动脉栓塞
图A1~A2 为腹腔干造影,见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远端造影剂外溢;图B1~B2 为微导管超选择造影明确靶动脉;图C1~C3 为COOK 弹簧圈栓塞后造影,未见造影剂外溢;图D 为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