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胃大出血
一、概述
胃黏膜糜烂和溃疡是临床上胃大出血的常见病因,胃黏膜的生理防御机制遭到破坏,胃酸、胃蛋白酶的持续作用,最终导致胃黏膜逐渐出现糜烂、坏死,侵蚀周围的血管可引起大出血。临床上根据出血量多少表现为呕血、黑便或鲜血便[1]。
二、临床诊断
1.病因
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常见由多种因素介导。神经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相互作用维持胃黏膜完整。在生理状态下胃黏膜能经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当幽门螺杆菌感染、重症应激状态、长期服药(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以及长期吸烟、饮酒、饮浓茶等都可导致胃溃疡或黏膜糜烂。当平衡被破坏,最终导致胃黏膜损伤,侵及周围血管即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2]。
2.临床表现
呕血和/或黑便,严重时也可出现暗红甚至鲜红色血便。血容量减少,严重时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悸、头昏、肢体冷感及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呈休克状态。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显示失血性贫血征象,贫血程度除与失血量呈正相关。
4.影像表现
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临床症状较危急,影像学检查可行CT,MRI,或可行急诊下行胃镜检查止血。
5.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呕血和/或黑便,严重时也可出现暗红甚至鲜红色血便。血常规检查提示患者贫血。胃镜可以直接准确判断和清晰显示,同时可以进行止血治疗,但对于出血量较大时影响胃镜视野较难鉴别。胃镜检查阴性者DSA 血管造影检查可增加检出率。
三、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与内镜治疗均属微创治疗,是临床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介入治疗目的在于内科治疗无效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防止出现休克,为后续治疗争取时机。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是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但手术风高、创伤大,往往作为微创手术失败后的选择。出血量较大患者,消化内镜往往很难获得清晰的视野,无法进行检查和治疗,可以选择介入治疗,超选择性动脉造影能够动态地、多方位地观察可疑病变血管,并进行栓塞和药物灌注治疗,操作较简便,疗效确切[3]。
(一)适应证
①大量出血内科治疗无效;②消化内镜无法治疗或内镜止血后复发;③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或术后复发;④患者拒绝外科手术及消化内镜止血治疗。
(二)禁忌证
①生命体征难以维持,全身衰竭;②严重出血倾向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应慎重为相对禁忌证。
(三)介入前准备
1.患者准备
①输血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红蛋白<7g/dl 者考虑输血,当有组织器官缺血的严重的合并症(如冠心病)者,可适当将输血指标调高。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迅速予以晶体液扩容。②出血期间应禁食禁水,补充足够的电解质、维生素、热量及营养支持治疗。③药物应用质子系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应用抗纤溶药和血管收缩剂止血,生长抑素等[4]。
2.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胃是多血供器官,由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等四条动脉供血,其中胃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为胃血供的主要动脉。造影剂外溢是消化道出血最可靠的征象,当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量0.5~1.0ml/min 时,即可显示此征象。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消化道大出血准确率为73%~92%。检查时除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外应对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行全面造影检查以免遗漏[5]。
3.介入操作
(1)采用Seldinger 法分别超选择性插管至胃的各供血动脉进行造影。
(2)微导管高压造影:以1.5~3ml/s 的注射速率注射碘含量300g/L 的造影剂(总量5~12ml)完成超选择性动脉高压造影,观察有无出血的征象。(直接征象表现为造影剂外溢或胃腔浓聚;间接征象表现为造影时可见动脉血管分支纡曲杂乱、增多增粗、走行异常,且造影剂消散较正常血管延迟。)
(3)栓塞:材料选择以直径150~300μm 的明胶海绵或PVA 常用,将微粒与适量稀释造影剂混匀栓塞,完毕后要复查造影,证实动脉出血征象消失。
4.疗效判定
即刻疗效主要观察栓塞后复查造影情况,如造影剂外溢征象消失,不规则血管不显影,邻近血管造影未见侧支血管形成等。围手术期疗效主要观察指标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远期疗效观察:术后1 周内再出血为无效;术后1 周至3个月再出血为复发,3个月以上未再出血为治愈。
5.介入后处理与随访
(1)血常规监测:栓塞后第1、3、6日复查血常规,监测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的动态变化,了解栓塞术的疗效,判断有无隐性失血。
(2)肝肾功能:栓塞后第5~7d 复查,判断栓塞后肝肾所受到的影响,决定是否加用保肝和支持治疗。
(3)饮食与活动:术后复查无持续性失血征象,无呕血,隐血阴性即可恢复软流食。可适当活动,对侧肢体正常活动,也可适当翻身。
(4)预防再出血:包括避免饮酒、刺激性食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皮质激素等损伤胃的药物,根除胃黏膜幽门螺杆菌,预防感染亦是预防胃溃疡复发再出血的关键。
(5)随访消化内镜,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栓塞术后的并发症轻度有左上腹部疼痛、发热、缺血,严重时可出现胃肠道坏死、穿孔等。并发症预防关键在于准确超选择栓塞出血血管。可以使用微导管进行超选择性插管与治疗[6]。
四、典型病例
简要病史
患者,男,48 岁,因“腹痛1d,加重5h”入院。入院前5h 腹痛加重、范围扩大至全腹,持续不缓解,伴腹胀、恶性、呕吐,患者无法平卧,伴大汗。诊断为“消化道穿孔”。收入院急诊行胃大切,病理为慢性炎症。术后7d 出现出血,给予剖腹探查,未发现明显出血点,给予残段缝扎。3d 后胃内引流管引流出大量血液。术后病理符合胃溃疡表现(图2-2-1A)
术前讨论
患者急诊入院,诊断“消化道穿孔”,急诊行胃大部分切除+毕Ⅱ式吻合术,术后7d 出血,再次外科缝扎。3d 后胃内引流管引流出大量血液。考虑患者手术病史,不能除外吻合端出血及医源性损伤可能。介入术中需行腹腔内动脉造影,如发现明显责任血管给予栓塞;若不能发现明显责任血管,需结合外科手术吻合端供血血管给予栓塞。
介入治疗
(1)腹腔干造影胃十二指肠远端可见瘤样扩张影(图2-2-1B)。
(2)超选择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瘤样扩张(图2-2-1C)。
(3)微导管超选择胃右动脉分支,造影可见明显瘤样扩张(图2-2-1D)。
(4)18-2-3/2 弹簧圈栓塞,复查造影未见瘤样扩张显影(图2-2-1E)。
(5)选择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未见异常(图2-2-1F)。
图2-2-1 胃大切术后消化道出血动脉栓塞
A.胃溃疡;B.胃十二指肠动脉远端区域假性动脉瘤;C.超选择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瘤样扩张;D.微导管超选择胃右动脉分支造影可见假性动脉瘤形成;E.弹簧圈栓塞;F.选择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未见异常。
疗效评价
此例患者术中造影发现胃右动脉远端假性动脉瘤,给予弹簧圈栓塞,栓塞后未见假性动脉瘤显影。患者在介入术后未在出现明显活动性出血。
小结:
外科术后出现出血患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术中吻合口出血及医源性损伤。
参考文献
[1] RAMASWAMY R S, CHOI H W, MOUSER H C, et al.Role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World J Radiol, 2014, 36(4):82-92.
[2] LI L, GERAGHTY O C, MEHTA Z, et al.Age-specific risks, severity, time course, and outcome of bleeding on long-term antiplatelet treatment after vascular events: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Lancet, 2017, 390(10093):490-499.
[3] 李红科, 冯辉.放射介入联合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患者的效果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23(20):81-83, 87.
[4] 兰军.动脉源性胃出血经放射介入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 23(3):321-323.
[5] 贠鸿杰, 翟君敏.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术治疗61 例动脉源性胃出血的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4):142-144.
[6] 孟令波, 周永财, 李健.动脉源性胃出血在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73):63,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