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资本论》(全新增补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丁大爷为何会上当?

利息不外是一部分利润的特别名称,特别项目;执行职能的资本不能把这部分利润装进自己的腰包,而必须把它支付给资本的所有者。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第379页。

时下,以集资为名,以高利息为诱饵,诈骗百姓的大笔钱财,然后卷款跑路的新闻屡有所闻。海口市有一家投资公司对客户说,你把钱放在银行账户里,最后仅仅得到0.35%的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如果你当月收入一千,在账户上放一年也才得到3.5元的利息。如果你把这一千元钱放到我们的公司里,月利息高达1.8%,就是说,一千元每月可得18元利息,一年可得216元利息。丁大爷听说后,十分高兴,他向这家公司投资了6万元,合同期是三个月。这家公司开始十分守信,每月20日定时给丁大爷汇入利息近1100元,第三个月时,将本金和利息如数还给了他。第一次投资尝到甜头后,丁大爷分四次将全部积蓄30万元投了进去,没想到,后来他接到了业务员的电话,对方说有关负责人卷款逃走了。丁大爷一下子懵了,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另一名受害人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好友是一家投资公司的业务员。“当时我不太敢相信这样的好事。我那位朋友向我借了20万元投进去后,没想到,真的把定金如期全数还给我,这才打消了我的顾虑,让我相信了这家公司的实力。”此后,陈女士陆续投了13万元进去,除去收到的利息2万元,亏了11万元。

类似的骗局还来自外国投资公司。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15年3月,数百位投资者向记者反映,他们通过一家来自瑞士的公司做外汇投资,一个月前,公司突然宣布,因遭受“黑客攻击”,所有投资者的12亿美元资金瞬间赔光了。不仅如此,投资者们的账户还变成了负数,每个人都欠了公司一笔钱。而这家公司之前在拓展投资者的时候,号称每个月的投资收益可以达到5%,一年下来收益高达60%。令人心动的高收益,让投资者们还以为会赚大钱,结果全赔了。北京的王先生是一家名为API的瑞士公司发展的外汇投资者,2015年元旦时投的1万美元已经涨到了1.3万美元,但是1月7日零点的时候,一下子变成了负3500美元。

丁大爷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为了揭穿这种高息借贷的骗局,我们必须要从利息谈起。

什么是利息?马克思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不外是一部分利润的特别名称,特别项目;执行职能的资本不能把这部分利润装进自己的腰包,而必须把它支付给资本的所有者。”(《资本论》第三卷上,第379页)恩格斯也说过:“货币借贷资本的利息,只是利润中的一部分;不论工业资本的利润或商业资本的利润,都只是资产阶级以无酬劳劳动形式从工人阶级那里夺去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86页)利息来自利润。货币本身并不能创造货币,不会自行增值,只有当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而货币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与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假如年平均利润率是20%,这时,一台价值100镑的机器,在平均条件以及平均的智力水平和合乎目的的活动下当作资本使用,会提供20镑的利润。因此,一个拥有100镑的人,手中就有使100镑变成120镑,即生产20镑利润的权力。他手中有100镑可能成为资本。如果这个人把这100镑交给另一个人一年,让后者把这100镑实际当作资本来使用,他也就给了后者生产20镑利润即剩余价值的权力。这个剩余价值对后者来说什么也不花费,他没有为它支付任何等价物。如果后者在年终把比如说5镑,即把所生产的利润的一部分付给这100镑的所有者,他就是用这5镑来支付这100镑的使用价值,来支付这100镑的资本职能,即生产20镑利润的职能的使用价值。他支付给所有者的那部分利润——5镑,叫做利息。

由此可见,货币要产生利息,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钱生钱。不过,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即在投入生产的基础上转化为资本,并通过这种转化,由一个一定的价值变为一个自行增加的价值。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是利息产生的内在前提。资本会生产利润,也就是说,使资本的所有者通过工人的劳动,生产出一定量的无酬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这样,货币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之外,又取得了另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使用价值。在这里,它的使用价值正在于它转化为资本而生产的利润。

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

马克思又指出:“在这里,货币的使用价值是创造价值,创造一个比它自身所包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货币本身在可能性上已经是会自行增值的价值,并且作为这样的价值被贷放,而贷放就是这种独特商品的出售形式。创造价值,提供利息,成了货币的属性,就像梨树的属性是结梨一样。”(《资本论》第三卷上,第441页)现在,上述中外的“投资公司”并没有把集资的钱,用来变成生息资本,没有把它变成商业资本而投放到经营实体中去,自然不会产生利润,更谈不上支付利息。不种梨树,如何结梨?他们前期支付的贷款人的几个“梨”,是骗人上钩的诱饵。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一台价值100镑的机器,通过生产商品,经流通后可以得到20镑的利润,其中的5镑用来支付利息。现在,这些投资款没有变成资本,它的利息自然也就落了空。一旦利息链中断,“投资公司”承诺的高额利息,这只诱人的彩色气球一下子爆破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已指出了,这种“借贷”关系叫做“做空”:“农村的存款人以为自己只是在他的银行家那里存款,并且以为银行家的贷款总是贷给银行家所认识的那个人。他决没有想到,这个银行家会把他的存款交给伦敦一个汇票经纪人去支配,对于这个经纪人的交易,他们两个都丝毫也不能控制。”(《资本论》第三卷下,第564—565页)丁大爷之所以会上当,因为他不知道他的血汗钱,被用于一种巧妙的空转,既没有用于投入生产,生产商品,也没有创造价值。丁大爷的投资被投资公司作为挖东墙、补西墙的一种手段。瑞士的这家公司也是异曲同工。他们宣称每个月赚5%,一年就是60%的利息,这可能吗?丁大爷缺少起码的经济学知识,轻而易举地被这几个“经纪人”牵着鼻子走,掏空了自己积攒下来的血汗钱。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骗子们不会送你“外快”。他们付出的“利息”是打上引号的。这无非是一种钓饵,目的是为了骗取更多的投资者上当,把更多的钱投进来。一旦行骗者觉得可以收网了,或者资金链的某个环节中断了,公司的老板就赶紧拍拍屁股跑路,把许多投资者的血本一口吞下肚里,丁大爷和一批为追求高回报的投资者只能欲哭无泪。“辛苦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就这么打了水漂!想起来心就揪着疼啊!”60多岁的丁大爷对记者哭诉道。

丁大爷们之所以会上当,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学者从心理学来分析,进入老年阶段的人们容易轻信别人,导致被欺骗的风险较常人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和西北大学的人类发展与社会政策学者对来自83个国家的近20万名参与者,就不同年龄段与信任感之间的相关性作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对别人的信任感也在增强,因而容易被所谓“高回报的投资”所忽悠。

API卓越瑞士信托公司设下的骗局现已被中央电视台记者的实地采访所证实。记者来到了距离日内瓦市中心比较远的阿德里安·拉士纳大街20号,这里是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总部”。在楼前,记者找到了“API卓越瑞士信托公司”的英文标识。这个公司名称列表上也显示,“API卓越瑞士信托公司”在这座办公楼的四层。但敲门之后,里面根本就没人。一名楼内公司职员称,去年夏天,在这个公司办公室那一层有装修,然后举行了开业典礼,来了很多人,之后就再也没有动静了。高昂“利息”的骗局,使很多中国人大把的钱落到了外国骗子的口袋里。国内警方已经立案,在瑞士也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是谁导演了这场骗局?不久或将见分晓。

现在,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贷款门槛高,使群众贷款难,而存款利息低又促使民间资本寻找投资渠道,导致民间融资日趋活跃。高息借贷是指个人或者非金融机构以牟利为目的,利用非银行借贷资金,通过约定的方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以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四倍(不包括四倍)的利率多次放贷给他人的行为。这种现象不但对社会正常的金融秩序产生影响,而且由此引发的非法拘禁、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各类刑事案件频频发生,甚至在一定区域形成黑恶势力,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

据央视记者的调查,2015年1月16日,瑞士金管局就发布声明,对阿尔卑斯资产管理信托公司和API卓越瑞士信托公司提供的信息发出了公开警告。这两家公司均没有获得瑞士金管局的执照。这与国内众多投资者被告知的情况完全相反。瑞士金管局发言人文森特表示,这意味着API公司可能在违法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