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数字“绑架”的战略目标
将战略目标以“数字化摊派”的方式层层下达,就像分猪肉一样,把大块的肉一刀刀分成小块,各自领回去就完成任务了。这似乎已经成为“主流方式”,毫不夸张地说,现在99%的企业都在这么做。许多管理者认为,只要有足够有力度的绩效考核,团队成员就会重视分配给自己的目标并尽力去完成。
有一家公司将战略目标定义为:在2019年12月31日前实现15亿元的销售额,成为行业规模前十的企业。
总经理召集各职能负责人召开战略会议,公布公司的战略目标,重点就是分解这15亿元的销售目标,他们详细地按区域、产品线、负责人、时间阶段等维度分配给销售团队,如表1-1所示。
表1-1 某公司年度目标分配模式
在总经理看来,这15亿元的目标,应该按照这些维度分下去,并且能够横向对应起来,确定每个负责人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区域,在哪些产品线上,应该有什么样的销售额,再挨个签字确认,一切落实到人头上。至于销售之外的那些部门,只用一句话来安排:“各职能部门全力支持和响应销售部门的行动。”做完这些事,总经理就感到安心了,认为战略已部署完毕,剩下的就看下属的执行力了。
在这样的分解模式下,领导者似乎不用学习任何管理知识,就可以分解战略目标,实现“战略落地”了。但多数企业的战略失败教训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犯了两个错误。
错误一:被数字绑架的思维
总经理眼里只有这个15亿元的数字目标,忽略了成为行业前十的目标,而后者更具有战略性意义。前者当然是实现后者的有力支撑,但后者绝非仅靠前者就可以完成。
每年不断增长的数字目标虽然挂钩绩效制度,但并不会对员工产生任何激励作用。他们只会感受到日益增长的业绩压力,不会有兴趣去思考如何实现新的目标。
在“分猪肉”模式下,实际情况和预设相差甚远,员工们并没有把这些数字当作自己必须去完成的目标,管理者则在季度末、半年度末、年底这些关键时刻拼命催促员工完成数字指标,他们高举着绩效考核的“皮鞭”,但员工仍然是慢吞吞地前进。这已经成为每年重复出现的景象了:年初简单地进行“分猪肉”下达目标,然后整个年度都在“催、逼、赶”中度过。
员工们是这样说的:“老板都是拍脑袋决策,每年的硬性目标都在增加,完不成就扣绩效奖金,还必须签字认领个人绩效目标,心里不愿意又能怎么办?”
错误二:人人头上有指标就等于上下一致
有的领导者特别享受自己琢磨战略目标的过程,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新的战略目标,激情四溢地向团队宣讲,而下属则附和着领导,配合地做着笔记,实际却没有动力去立刻行动,而且他们还存在着一些担忧:
·领导制定的战略,以前经常变来变去,这次会不会也一样?
·在新的战略目标里,会有哪些工作落到自己头上?
·实现新的战略目标后,自己在组织里处于什么位置?
即使那些战略目标看起来真的很好,即使分解到下属头上的子目标是合理的,下属也不会认为这是自己一定要去实现的目标,而是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中,甚至会产生危机感,并且心里产生一定的抵制。
一旦团队成员缺乏对目标构建的参与度,缺乏对实现目标策略的探讨,目标分解就会成为生硬的任务摊派,这使得他们失去“去实现”的动力,并且会产生这样的理解:
·这目标是上级的,我不得不替他去完成;
·这目标不是我想要的,但完不成要受惩罚;
·虽然有激励,但上级给的目标哪会让我轻易完成?
所以经常有企业领导者略带郁闷地问我:“我们的战略很清晰,但团队总是带不动,你给他们指明了方向,也拿起喇叭喊了半天了,可他们还是原地打转。”
必须要知道的是,战略目标不是只要分到人头上有人负责就能实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就太多了。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如果下属是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的目标,即便目标很明确、量化且与绩效紧密挂钩,他们的理解也会和领导者的战略意图有偏差,导致具体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领导者们需要正确认知战略目标落地这一“系统”,才会拒绝“分猪肉”的目标分解模式。系统不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联结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没有任何内在联结或功能的随机组合体就不是一个系统。因为“一加一等于二”,所以多数领导者认为只要知道“一”,就能知道“二”,但是他们忘了,还必须理解两个“一”之间的关系。[1]
把目标简单分解到人头上,再进行结果的简单加和,这种方式无法产生系统性的结果,只是数字游戏而已。
[1] 梅多斯.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M].邱昭良,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