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余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章 翻手为云

婉儿清楚要保李家人,除了太皇太后无第二人选。她跪在地上不肯起来,将李家之事原委详详细细讲给张太后听。听到祸起源于婉儿所写诗词,她竟要婉儿将那首有罪的词写出来给她看。婉儿起身提笔写完,又要跪下,张太后示意她不用再跪。随即凑近仔细研读婉儿写的这首《沁园春·恨》。

“不对,这词怕不是出自你的手笔,通篇明明讲的是一个标榜文采出众之人,到了中年还郁郁不得志的意思。丫头,这究竟是谁所作?据我了解李大人向来不会写这种诗词。”就连太皇太后都看出来,这首词的意境及抒发的胸臆并非出自婉儿这等少年人。

“启禀太皇太后奶奶,这首词的确不是婉儿所作,也不是李延年所写,而是兴化府一名叫郑板桥的人写的。他最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非常好,所以人称他“三绝”,而他的画在画坛上又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婉儿一番陈词,讲出该词的原作者。

“郑板桥,兴化府是不是洪武二年的改兴化路改为兴化府的,可哀家未曾听说过此人……。”太皇太后满脑子搜索这人。

“太皇太后奶奶,这人是个怪人,既不喜结交朋友,更不喜结交官府中人,婉儿也是偶遇之,故而就记住他这一首词,只可惜未亲眼见到他传神的竹画。他那首竹石诗写得更是有气魄。太奶奶婉儿背给你听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莫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婉儿索性背出郑板桥著名的题画诗。

“嗯,好,这首七绝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表达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决心。这首诗看似是一首咏竹诗,其实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借物喻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婉儿,你来研墨哀家写了送你,莫要底下的人哄了去。”太皇太后兴致浓厚,完全不提李家之事,婉儿有些不明白。

“哦,婉儿遵命。”婉儿心里千头万绪,会不会越说越错。待太皇太后写好晾干盖上她的太后印。

“孩子,去吧,你阿婆等在外面吧。李嬷嬷带孩子去吧,哀家乏了。”太皇太后命人收拾桌台,又让李嬷嬷拿一串乌黑的沉香手串装进盒子里,赐予老夫人。

“是,太皇太后。”李嬷嬷是太皇太后身边的老嬷嬷,有她亲自送出,不言而喻对婉儿是何等荣宠。

“嬷嬷,这支金瀛洲掩鬓您收着,也不贵重,不过让人瞧着新鲜罢了。”婉儿从怀里掏出一对纯银掩鬓,偷偷塞进李嬷嬷衣袖下。李嬷嬷佯装推辞,打开一瞧银钗连脚长16.4、钗首长6.5厘米,重52克,钗首一云朵式边框勒作盈寸小幅布置图画,树抱藤牵中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推成远景和中景,人物眉眼虽没有做细致的刻画,而衣冠、神韵却彰显神功。

“姑娘盛情嬷嬷就收了,多谢。姑娘放心回府,太后那里很快会有消息。”这句话恰似给了婉儿一颗定心丸,她懂这宫廷里的规矩只是担心李延年屈打成招,有些急了。

“姑娘啊,您看这字,这串子,不就是她老人家的心思吗?”李嬷嬷在太皇太后身边多年,熟知她的每一个表情,若她有意回避婉儿是不会让自己送出来的。

“喔,多谢嬷嬷提点,事成后婉儿再谢知会之意。”婉儿这才开心起来。

二人出来,嬷嬷对老夫人行礼,将太皇太后所赐手串亲手奉上,并夸婉儿深得太皇太后喜爱。老夫人接过所赐之物,还礼谢过。随后有名内史太监出来宣皇帝口谕,三人跪地听宣。那内监一句:知道了。婉儿一听皇帝哥哥就这么来一句,是什么意思,老夫人拉住她说谢主隆恩,一家人坐上马车匆匆而去。

你道这事就这么轻描淡写的了了?然也!其实,如今皇帝成年,张太后已将权利交回不再管朝堂事,偌大朝堂任何风吹草动她也是瞧在眼里的。今儿婉儿来,她也是看她态度。若一味求情并不禀明其中原委,她就一下推干净。如此看来,婉儿是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孩子。这些年她看到婉儿直率天真,毫无一般官家女子做派的孩子,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等婉儿离开她命跟前大太监薛总管给皇帝送了一个字:李。这才有了奉天殿外的口谕。

太皇太后亲手培养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并不是一个嬉笑玩乐的昏庸皇帝,而是一个英明果敢的君主。他虽然贪玩但是批答奏章,处理国家的重大事件从来没有耽误过。宦官刘瑾权倾朝野实力强大,但武宗弹指之间就灭掉了刘瑾;安化王、宁王谋逆造反、准备了数十载,朱厚照几个月不费吹灰之力就评定了叛乱;百姓遭灾,朱厚照及时赈灾免赋,减轻百姓的负担,在他出巡时从来不扰民,遇到冤情及时帮百姓伸冤。在位期间除了罪大恶极的臣子外并没有太多处罚大臣。还提拔任用了很多有才能的大臣,如大名鼎鼎的刘健、谢迁、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等人,可见朱厚照时期的大明王朝朝堂人才济济,他也是一位非常有识人的眼光和用才的气魄的君王。

接到太皇太后传书,他立即招来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几位中庸的大臣,就李鸿鸣一事做了详细的分析与整理也做了处理决定。对于内厂借机排除异己的事他早已司空见惯,庸碌之辈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这样谁敢保证自己身上干净。而那些不站队的高官要职,他在慎重考虑评估利益之后,该放的放,该罚的罚。李鸿鸣与贺淞南两家虽来往密切,但也因儿女亲家之故,再者贺婉儿也深得他心。更重要的是太皇太后护着的人,也是值得考虑的。

要知道刘瑾之辈不过皇帝家奴,虽也干过一些利国利民之事,但最终伏诛只是皇帝一句话,哪里还有什么反抗能力。当然,刘瑾并不清白,罪状太多,死的不怨。最让皇帝耿耿于怀的也是他最辉煌的时候,是宫廷太监“八虎”之首,人称“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他针砭时弊,推行了“刘瑾变法”。打击贪污腐败和官员失职,降赋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官员不定期考察制度,整顿盐法清查屯田等,遭到官场许多官员的弹劾嫉恨。

这一次朱厚照借李家之事,推动太监内部争权夺利,收集刘瑾罪状17条。第二天,武宗朱厚照亲自出马,抄了刘瑾的家。刘瑾一见朱厚照亲临,就放弃任何抵抗没有丝毫波折。同年八月,刘瑾被处死。

之后贺淞南解禁,李鸿鸣恢复官身,这件事才降下帷幕。至此明朝宦官专权是直接操控朝政乃至于朝中的文武百官都要奉行宦官的旨意,内阁六部完全成为了宦官的下属,给宦官打下手。关键原因就是司礼太监掌握了“批红”的权力,这就使得“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所造成的后果就是“相权转归之寺人”。同时,司礼太监掌握了“批红”权力的一个必要前提则是太监必须要有文化,不然的话他们根本看不懂内阁的“票拟”内容。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明朝的宦官专权,那就是“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