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谱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第四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4 NOE效应(核间奥氏效应或核极化效应)

假设一个分子包含两个不等价的质子I和S且两者之间没有自旋-自旋耦合作用,那么这个分子的1H NMR谱在每个化学位移处各有一个单峰。假定在记录谱图时,通过应用强的射频场以核S的共振频率振荡使自旋核S饱和(也就是说,使核S的自旋量子数m=+1/2和m=-1/2的布居数相等)。当然,这会破坏核S的NMR信号,但如果两自旋核之间有明显的偶极相互作用,还会影响核I共振谱线的强度,如图4.12所示为各种可能的NOE效应下的NMR谱图。其中,图4.12(a)为两相邻自旋核I和S的常规谱图;图4.12(b)~(d)为S共振达到饱和时得到的可能的谱图:根据不同情况,I共振峰可能变强[见图4.12(b)]、变弱[见图4.12(c)]或者变为倒峰[见图4.12(d)]。

图4.12 各种可能的NOE效应下的NMR谱图

I峰可能变强、变弱甚至变为倒峰,这个现象称之为NOE效应,即核间奥氏效应,又称核极化效应(或增强效应)。核间奥氏效应能提供自旋核在空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这比自旋晶格弛豫更直接。

为了理解NOE效应的来源,需要了解一下一对偶极耦合的自旋量子数为1/2的原子核I和S的可能的自旋晶格弛豫过程。图4.13显示了四个能级:αIαS、αIβS、βIαS、βIβS。忽略化学位移的细小差别,αIαS和βIβS能量分别为-ω0和+ω0(取角频率单位)。αIβS和βIαS处于能级中间,能量为零。在热平衡条件下,根据一个较准确的近似法[见式(1.17)]得到四个能级的相对布居数:1+2Δ(αIαS);1(αIβS和βIαS);1-2Δ(βIβS);式中的Δ=ћω0/(2k T)。

图4.13 一对自旋量子数为1/2的原子核I和S的能级,图示六种可能的弛豫途径

两个耦合自旋核的六种弛豫途径中,有四种对应于单一自旋跃迁,即αI←→βI或者αS←→βS,并且与前面讨论过的自旋晶格弛豫过程一样,速率分别标为,其中下角标显示磁量子数改变了±1,上角标为跃迁的核。

其他两种弛豫途径为交叉弛豫过程,两个核I和S一起弛豫,即αIαS←→βIβS(两个自旋核以速率向相同的方向跃迁),另外,两个核I和S也可以速率向相反的方向跃迁。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再加上微弱的偶极相互作用,因此产

生了交叉弛豫,使核I和S所受的波动的局域磁场(3cos2θ-1)/r3对两种跃迁是相同的,结果核可以产生同步的自旋跃迁。与原子核可产生瞬时的自旋跃迁这一结果相联系,由此产生了交叉弛豫。过程仅仅是原子核在受到某些干扰后,自旋能态的布居数重新回到平衡的另外一种途径。应该注意到,自旋弛豫并不涉及电磁辐射的吸收与发射,因而不符合通常的Δm=±1规则。

现在来看看NOE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假定在自旋核S处引入一个足够强的射频场,使S的两种跃迁都达到饱和(αIαS←→αIβS和βIαS←→βIβS),也就是说,使能态αIαS和αIβS、βIαS和βIβS的布居数分别相等,如图4.14(a)和(b)所示。

图4.14 一对自旋量子数为1/2的相邻原子核I和S的自旋态布居数

实心圆圈代表布居数超过Δ=ћω0/(2k T);空心圆圈代表布居数亏缺Δ;I自旋跃迁所产生的布居数差在箭头旁标出
(a)达到热平衡;(b)自旋核S的两种跃迁饱和效应;(c)的快速交叉弛豫效应;(d)的快速交叉弛豫效应

这一过程对I原子核跃迁(αIαS←→βIαS和αIβS←→βIβS)的布居数差并不产生影响,仍为2Δ。在图4.14中,实心圆圈代表过量的布居数Δ,而空心圆圈表示相应的亏额布居数Δ。现在假设除了以外其他所有的弛豫途径都是可以忽略的(一个不现实但是便于分析的近似)。这一弛豫过程使布居数在能态αIαS和βIβS间重新分配,并使两能态间的布居数重新达到平衡,分别为1+2Δ和1-2Δ,见图4.14(c)。现在由于I核的跃迁所产生的布居数差为3Δ;也就是说,I核产生的峰强度增加了50%。交叉弛豫把饱和自旋核S的磁场强度转移到与其偶极耦合的另一原子核I上。

相反,如果核S是饱和的并且过程占主要作用,则能级αIβS和βIαS的布居数恢复到它们的平衡值,通过自旋核I的跃迁产生的布居数差只有Δ,也就是说,自旋核I产生的共振谱线的强度减小50%,见图4.14(d)。

NOE效应可由参数η来定量表示,见式(4.4):

  (4.4)

式中,i为自旋核I扰动后给出的NMR谱强度;i0为它的正常强度。

由上面这些简明近似的讨论所得到的η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2和-1/2。精确的处理方法显示,同核NOE效应的最大值确实是+1/2,但最小值是-1。事实上,无论是还是与其他弛豫途径相比都不占优势,η值处在两个极限值之间。由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η的符号与的符号相同。

但是的大小和符号由什么来决定呢?我们知道,自旋晶格弛豫速率与跃迁频率处的光谱密度(spectral density)成比例。所以

  (4.5)

首先考虑一个大分子,其平均转动速率为τc-1,远远小于ω0。如图4.15(a)所示,光谱密度在2ω0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导致η的增长为负值。换句话说,在一个大分子中使一个质子得到饱和,会引起邻近质子NMR谱线强度的减弱。

图4.15 (a)τc-1=0.2ω0(慢转动)和τc-1=5ω0(快转动)中光谱密度Jω)随ω的改变;(b)ω0/(2π)=400 MHz时,两个交叉弛豫速率τc的关系

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指数坐标;纵坐标的单位为近似值;当τc=(2ω0)-1时有最大值

对于小分子,情况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平均转动速率τc-1远远大于ω0,则基本上在两个相关频率0和2ω0[见图4.15(a)]处发现分子振动的概率是相同的。所以,在极其窄的范围内,两种交叉弛豫之间的速率差并不是由光谱密度引起的,而是由偶极相互作用诱导出两个弛豫过程αIαS←→βIβS和αIβS←→βIαS的能力来决定的。由此可知,当ω0τc≪1时,大6倍,η的增长为正值[见图4.15(b)]。所以,在小分子中使一个质子饱和会使与其相邻的质子的NMR谱线强度增强。然而,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来说明为什么的6倍。

总之,质子-质子的NOE效应η在快速运动下是正值,而在慢速运动下为负值。当时符号改变,此时这两种交叉弛豫途径产生的效果相互抵消,且ω0τc≈1(见图4.16)。

图4.16 NOE效应的增加值ηω0τc的关系

图示为仅考虑偶极弛豫机制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同核NOE效应的最大值;图中横轴是指数化的,当ω0τc≈1时η=0

到目前为止,我们重点都在讨论偶极弛豫机理,因为它是交叉弛豫的最普遍来源。实际上,大多数其他弛豫机制通过W1途径使布居数差恢复到平衡状态,从而趋于减小NOE效应。这一交叉弛豫过程很短,对NOE效应至关重要。只有在偶极相互作用是弛豫的主要影响因素时,在极快和极慢情况下的同核NOE效应才能达到极值。

自旋异核间也可以观察到NOE效应。例如,质子共振的饱和化使邻近13C的NMR信号增强。在极其窄的范围内,不考虑其他弛豫机理,信号增强,如:

  (4.6)

式中,γSγI为磁旋比;S为被饱和原子核;I为所观察的原子核。当I=13C和S=1H时,γH/γC=4且NOE的最大值近似为2;如果是同核间情况,如上所述η=1/2。

作为分子结构信息的来源,NOE效应极其重要,尽管在理论上直接得出交叉弛豫速率与核间距离rr-6的关系,但实际的情况还要复杂。如果所研究的一对原子核有相似的运动并且彼此间的作用相似,例如无偶极和弛豫机制,那么就可以确定相对分离度的值。NOE值经常被半定量地用来确定两原子核是否相互靠近,这是对确定分子的立体构型极有价值的手段。尽管受到一些限制,但NOE效应在确定分子结构方面确实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最后,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有选择性地饱和并不是NOE采用的唯一方法。一种更令人满意的方法是扰动自旋核的布居数,观测跃迁到相邻原子核的磁化强度的变化。

NOE是研究核间空间结构的一种方法,这个空间效应的过程可以以时间为尺度。实际操作时,应先做一个空白实验与双照射实验相对比,就会发现有NOE效应。记录I核,用S核的共振频率照射S,I核的信号与非双照射的空白实验相比发生了增强、减弱或相变。另外,T1大说明该核的纵向弛豫时间长,而相反它把能量能够及时快速地传递给与之相靠近的核,结果表现出T1大,NOE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