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一)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鉴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水利部就开展了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我国在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推广、节水灌溉设备的开发生产、节水示范工程的建设、节水灌溉服务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20世纪70年代大面积推广应用渠道防渗、畦田改造;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并大范围进行喷灌、滴灌、微喷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试点示范;20世纪90年代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推广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工程标准越来越高,推广范围越来越广。到1998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类节水灌溉工程的总面积达0.152亿hm2,其中喷灌、滴灌和微喷面积173.3万hm2,管道输水灌溉面积520万hm2,渠道防渗面积826.7万hm2。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各地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各自特色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方法。包括各种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适合小麦、玉米等大田使用的管式、卷盘式、时针式移动喷灌以及常规的土地平整沟畦灌;适合棉花、蔬菜和果树等经济作物使用的滴灌、微喷灌、膜下滴灌、自压滴灌、渗灌等技术;节水灌溉在全国迅速推广普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九五”期间是我国节水灌溉发展最迅速、最富有成效的时期。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全国用于发展节水灌溉的资金约为430亿元。投入的加大,促进了节水灌溉的发展。在此期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节水型井灌区建设以及12个节水灌溉示范市建设,对全国402个大型灌区中的208个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兴建了668个国家级节水增效示范区。在众多示范项目的带动下,“九五”期间全国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为766.67万hm2(1.15亿亩),其中:喷、微灌面积159万hm2,渠道防渗灌溉面积423万hm2,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84.4万hm2。
节水灌溉的普及,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果,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抗旱能力大大增强,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我国平均灌溉水利用率由20世纪70年代估算的30%左右提高到2007年的47.5%,亩均灌溉用水量从530m3/亩降到429m3/亩。1995年,全国粮食产量是4665亿kg,到1998年,产量增长到5000亿kg,净增335亿kg。2000年,农村水利突出节水灌溉工程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水利现代化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等。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推广喷滴灌等先进技术与改进传统地面灌水方法相结合。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有所扩大,全年新增132.5万hm2,累计达到5500万hm2(8.25亿亩)。节水灌溉面积新增133.3万hm2,累计达1667万hm2(2.5亿亩)。灌溉事业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节水灌溉发展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的节水灌溉发展成就显著,但还不能满足农业稳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个贫水国家,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供应已严重不足,在未来30年内,随着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和城市用水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供水只能保持在目前4000亿m3的水平上,唯一的出路是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我国现阶段的节水灌溉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田间灌溉多属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喷灌、微灌及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占有率还比较低。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需要粮食7亿t左右,为保证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的供给,灌溉面积必须达到6000万hm2左右,否则目标难以实现。我国节水灌溉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研究滞后
节水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需要建立在一些基础研究上,而我国基础研究对相对比较滞后,如农田水分遥测遥感技术、SPAC水循环运移规律、非充分灌溉理论及应用技术、水净化技术研究及应用、灌区水自动控制技术等,其总体比国外先进水平落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2.设备不配套
主要表现在系列化、标准化程度低,设备种类少、配套性差,产品的性能及耐久性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综合性不够
目前节水工程技术缺乏与农艺技术等的综合,由于农、水专业各自的局限性,以及各专业的技术研究、在农水两方面的适用技术如何紧密地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使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都能充分发挥,研究得不够深入,远远满足不了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对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的水肥运动、吸收、转化利用规律;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技术如何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配水相结合;各种单项农艺节水技术如何在不同的作物上及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条件下综合应用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保证综合节水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
4.管理水平差
国际上公认,灌溉节水的潜力50%在管理方面,可见充分发挥灌溉管理机构的作用、调动管理人员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不少灌区经费短缺,主要靠多种经营来维持,灌溉管理比较薄弱,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田间灌排工程不配套,土地平整差;推广应用上缺乏与生产责任配套的管理体制,造成不少工程效益不能发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用水体制还没有建立,缺乏鼓励农业合理、高效用水的机制和调控手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