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节水灌溉的意义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淡水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8%。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量为27115m3,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为8288亿m3,扣除重复计算水量,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412亿m3,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100m3,只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我国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1,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我国水土资源不匹配,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81%,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40%,人口占全国总数的54%;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19%,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60%,人口占全国总数的46%,如图1-1所示。

水资源紧缺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导致了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旱灾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旱灾损失的粮食产量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农业因旱受灾面积年平均为2570万hm2。从东南到西北几乎所有耕地的绝大多数作物都需要不同程度的灌溉。目前灌溉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2%,干旱缺水限制了灌溉,也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据统计,1949~1993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为20160万hm2,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7%,其中成灾面积873万hm2,占全国播种面积的7%。1988~1998年的10年间,全国每年受旱面积达1000万~1333万hm2,减产粮食100亿~200亿kg。2000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东北西部、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极为严重,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旱灾造成的损失巨大。农作物受旱灾面积4053万hm2,成灾面积2680万hm2,因旱灾损失粮食近599.6亿kg,经济作物损失511亿元。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旱灾损失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干旱缺水状况呈不断加剧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m3,城市缺水60亿m3。预计到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1/5,降至1700m3左右,是世界公认的警戒线;2050后前后将更加严峻。

图1-1 全国水土资源匹配图

干旱缺水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节水的道路。我国目前水资源紧缺,除与水资源本身特性、水污染严重有关外,还与水资源的浪费有关。我国用水大户是农业,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497亿m3,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8%,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65m3。由此可见,农田灌溉用水量占绝大多数,农业水资源持续利用将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特别是农业水资源无偿使用,已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由于灌溉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灌溉设施老化失修等原因,目前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0.4左右,发达国家的灌溉水的利用率可以达到0.7;吨粮耗水1330m3,比发达国家高300~400m3,农业节水潜力很大。节水灌溉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21世纪,节水灌溉的实施,对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