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题缘由及其研究价值
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传承延续时间最久,它不仅是传统社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形成的基础,而且对民族性格、心理及社会结构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源于农耕文化的民间小戏,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共同体在神诞庙会、岁时节庆等祭祀仪式中,表达春祈秋报、祛邪纳吉、禳祷消灾等愿望,体现“祭祀主敬”(《礼记·正义》)情感诉求、价值信仰以及生活理想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民间至今重要的民俗传统之一。譬如:在“正戏”演出之前,祭祀仪式展演中的西北民间小戏,大都有一系列的仪式规制,这些规制往往隐含了一种特有的程式化、重复性展演仪式,而其泛神性与功利性、威严性与娱乐性、神性建构与神性消解纠合于一体的展演功能,成为民间祭祀仪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民间小戏以其特有的艺术形态,与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等构成一种互相阐释、互为生存的地方文化而延绵不断、代代相传。
近十年课题组先后赴陕西、甘肃多地农村考察秧歌社火、庙会演剧等民间小戏,在田野调查中一些文化现象引起本人思考。首先,从现代审美角度来看,民间小戏似乎远不如舞台戏曲表演艺术化、专业化程度高,可是为什么民间小戏能够在民间乡村生存几百年经久不绝,甚至至今活态于当下农村,而其顽强存在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其次,同是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小戏与成熟形态的戏曲仅仅是“大戏”与“二小戏”“三小戏”表演上的差别吗?如果不是,那么,其背后又有着怎样深刻的文化原因?再次,西北民间小戏祭祀仪式表演有哪些文化意蕴?在民间信仰、社区祭祀空间中西北民间小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功能?这些诸多问题无不关涉民俗、宗教及民间信仰等文化表达方式,无不是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生存理性等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民间小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背后隐含了复杂的历史发展逻辑及丰富的文化意蕴。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笔者认为,探讨西北民间小戏,包括与祭祀仪式互为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等,是颇有价值的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民间小戏是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事项,长期以来,受到民俗学、民间文学、戏剧戏曲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研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西北民间小戏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是,客观地说,这些成果大多是某一剧种、某一视角的研究,全面系统地对西北民间小戏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成果也较为鲜见。本书从西北民间小戏文化生态、相关语义考辨、历史渊源,以及西北民间小戏历史发展概况、地理和方言区域分布、文本(表演、音乐等)特征等方面,对西北民间小戏的历史、文化、艺术及民俗信仰等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对戏剧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等领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作为一种由特定地域和人文因素共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传统民间戏剧,西北民间小戏产生、发展的背后,实际隐含了特定时代背景与区域环境的影响。而西北民间小戏传承主体的确认和文化圈传播范围的认识,是探索西北民间小戏文化渊源及其演进轨迹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学界对这些方面关注不够。本书将西北民间小戏放置在祭祀仪式等民俗语境中进行考察、研究,明确西北民间小戏传承传播主体,明确西北民间小戏研究边界、范围,深入探索西北民间小戏概念及其内涵等,从而拓展了民间小戏学术研究空间,为进一步认识民间小戏的展演功能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新视角。同时,亦有助于深化戏剧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
3.西北民间小戏大都是传统戏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很多民间小戏至今活态在乡间草台上,一些历史资料散存在艺人和传承人手中或“脑海”中。本研究很大部分是在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拍摄小戏祭祀仪式展演实况,搜集整理一些民间小戏剧目剧本,到深入探究艺人、民众参与民间小戏祭祀展演的心理状态和动机等,我们尽量深入田野,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切实感受理解民间小戏之于农民共同体的价值和存在意义。
4.本书所选对象基本都是古老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保护价值。实际上,对西北民间小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最具体的学术实践,由此深入探讨不但能够拓宽、推进民间小戏文化内涵的深度研究,而且对探寻民间小戏在当代文化空间的生存与发展,提升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理解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