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伏羲祠庙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甘肃省其他地方伏羲祠庙

一 甘谷大像山伏羲庙

大像山伏羲庙沿革及建筑

大像山伏羲庙,又称太昊宫,在大像山第一台地,前瞰土地庙和梅葛殿,后邻地藏殿,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对其创建时间,叶应甲天启《伏羌县志》有明确记载:

邑人以本邑乃伏羲笃生故地,于万历四十八年重建于大像山之西。

按:大像山呈西北—东南走向,所谓“大像山之西”指的就是处大像山西北方向的入山门第一台地。清代至民国,几部甘谷(伏羌)地方志对伏羲庙都有记载,巩建丰乾隆《伏羌县志》卷3《建置志》说:

伏羲庙,前明万历年间,邑人以太昊生于成纪,为厥出生民,人文之祖,于大像山创建殿宇。思崇祀享,其即祭川者先河后海之意欤。

又,叶芝乾隆《伏羌县志》卷3《建置志》说:

伏羲庙,前万历建,在大像山足。

又,安履祥民国《甘谷县志》卷3《建置志》说:

太昊宫,在大像山,创建于明万历时,清光绪重建,规模整备。王心如先生有碑记,在正殿壁间。

指明伏羲庙建于明万历年间,未记具体纪年。不过,从“伏羲庙”或“太昊宫”单列词条中也可看出,在清代伏羲庙是与大像山“悬崖大像”齐名的主体建筑之一。据王权《重修伏羲殿碑记》,同治年间伏羲庙毁于兵火,“同治兵燹,沿山楼阁梵宇,一时尽毁,殿亦焦土。”魏炯等人集资重修,于光绪十年(1884年)工程告竣,这正是民国《甘谷县志》所言的“清光绪重建,规模整备”。

现在的伏羲庙是1994年重修者,有宫门、厦房、正殿等建筑。宫门建于重阶之上,牌楼式木构,悬山顶,斗拱层迭,额题“太昊宫”楷书大字,系本县清代优贡李维屏所书。正殿高8米,面积124平方米,悬山顶,雕甍鸱饰。

大像山伏羲庙始建时间较早,建筑保存完整,是甘肃除卦台山伏羲庙和天水市西关伏羲庙之外重要的伏羲祠庙。

王权《重修伏羲殿碑记》

王权(1822—1905年),清代陇上著名学者。字心如,号笠云,伏羌(今甘肃甘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先后任文县教谕,文昌、天水、正兴、兴文四书院山长,陕西延长知县、兴平知县、富平知县。著有《典昉》《笠云山房文集》《笠云山房诗集》等著作多种,和秦州名儒任其昌合撰《秦州直隶州新志》。光绪十三年(1887年)王权由富平知县任上辞官回到老家伏羌,此时伏羲庙已竣工两年余,于是有“记”。

重修伏羲殿碑记

羲皇挺生成纪,而冀县实与错壤,桑连梓接,近光劘化,沾被为多。乡土有名德,俎豆尸祝,往往历世不废,况圣灵开天,胚胎文化者哉。

伏羌,汉冀县也。旧有伏羲殿,在城西大像山麓,负苍岩,瞰清渭,谷回川抱,形家目为胜地。同治兵燹,沿山楼阁梵宇,一时尽毁,殿亦焦土。事定后,邑令强公募筹款,以次兴修,诸祠字皆复旧,唯兹殿以工巨止。邑善士魏炯,独矢愿重建,舍产募施,储偫木材,未集,竟寝疾,困顿中犹倦倦不置。炯友蒋君昌基,邀同志魏克勤等十四人,工本钱濒五百缗,贷商取子钱,又获三百余缗,遂督工率作,于光绪十年始蒇事。父老子弟,观者莫不感叹生喜焉。

权少壮时,常随乡先生登览兹山,瞻仰殿宇而生敬。迨至官陕西,道出山下,见苍烟废址而兴悲。及光绪中,解组而归也,过秦州,适太昊宫新落成,为撰碑志其事。今吾乡羲皇殿,亦相继报竣,复以记公之文请。追惟卅年旧游,中更十余载兵燹,往事枨触,悲喜交萦。嗟乎!名山之胜,圮而复新,况太昊之祀!废而复兴,自非邑有君子,安能致此。撮述兴怀巅末,岂惟乡人士之幸,兼为山川贺也。

按:录自李亚太《大像山志》,内部铅印本,第77页。光绪十一年(1885年)巩秦阶道姚协赞、秦州知州余泽春主持重修秦州伏羲庙,至十三年最终竣工,姚有《重修伏羲庙记》以记其事。王权碑文“过秦州,适太昊宫新落成”当指此事。至于“为撰碑志其事”是说记秦州太昊宫新落成始末的碑也是其所为,而据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21《艺文三》,重建碑署名姚协赞撰,和王权的说法矛盾,颇疑署名为姚的重建碑文系王权代笔。

古风台和“羲皇故里”碑

碑在今甘谷县白家湾乡,有艾蒿山,分为圆嘴、馒头嘴、苜蓿梁、漩涡嘴、艾蒿山五台,其山顶中央低凹,呈盆地状,面积约1400平方米。此地呈八卦状,据说伏羲在第五台艾蒿山摆卦,故艾蒿山又称“八卦山”。附近更有太昊山,九龙眼即九眼泉,伏羲洞等地名和相关的传说,县人认为是伏羲的诞生地和画八卦之地。[33] 当地有民谣说:

甭看冀县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又有民谣说:

太昊山是八卦山,伏羲出生是圣山。八个棱子九个弯,弯弯都有龙眼泉。龙眼泉,不一般,汲一泉,涌九泉。伏羲出世本无田,无衣无食无房间。喝的是龙眼水,吃的是龙卦籽。先穿龙背叶,后穿桑叶衫。窑洞无底留人间。

而今古风台人还遗留有使用八卦灶台、编织八卦形鸡罩的习俗,以示对伏羲爷的追念。[34]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当地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有“伏羲爷生在古风台”的说法,因此甘谷也有“羲皇故里”之称。

甘谷县西五里铺大道旁原立有“羲皇故里”石碑,后移立于大像山大佛殿西侧,现放大重刻立于大像山脚牌坊旁。碑高185厘米,宽70厘米。碑面书“羲皇故里”四个大字,上款:伏羌县士庶人等重建;下款:民国戊辰年四月。原碑为同治九年(1870年)伏羌县令强任所立。

二 甘谷华盖寺伏羲洞

华盖寺俗名铁瓦寺,在甘谷县城西渭河南岸二十铺村东。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洞窟18个,元代之后佛道共用。其第9窟为伏羲洞,窟内祀伏羲,原有塑像,相传造于元代。其独特之处是伏羲像头部左右各有月牙形触角。王来全《大象山》 所附《甘谷石窟调查》之“华盖寺石窟”有较详细的描述,录如下:

伏羲洞是单体造像洞之一,位于华盖寺石窟“之”字形排列的转折处。石窟方形平顶。深220厘米,宽285厘米,高292厘米;敬台高180厘米,深120厘米,塑像通高128厘米。

伏羲造像方正,造型独特,头顶有两只小角,黑发披背,两目圆睁,白眼球上画有很小的瞳仁,黑色胡须厚重,肩披桑叶十分逼真,腰间紧系的桑叶下垂至两小腿之间。两手捧八卦于腹前,赤足袒胸,造像浑厚古拙,神情端庄有力,座势自然,背壁画山水,隐约可见。南壁圆光内画山水,北壁圆光绘人物山水古寺,窟顶壁画脱落。[35]

元代崇祀三皇空前绝后,元代石窟内有三皇之首伏羲的造像,理固宜然。

三 西和伏羲崖和伏羲庙

仇池山伏羲庙考略

关于西和伏羲崖和伏羲庙,西和旧志直至民国36年(1947年)朱绣梓编纂的《西和县志》才有了记载,其卷2《舆地中》说:

伏羲崖,在仇池山上,上山之最高处为伏羲崖。《路史》:“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起。”注:仇夷即仇池,成起即成纪,起、纪通用。

这段资料只涉及生地问题,不及伏羲祠庙。好在其卷12《艺文上》张志诚《雨后由大河赴仇池因宿仇池山顶》诗提到了庙,其诗有云:“羲皇旧庙枕山巅,杜陵遗祠已渺然。”从中可知民国之时,仇池山巅有“羲皇旧庙”,且保存完好。至于庙的创始、形制等不得而知。新编《西和县志》说:“伏羲崖,为仇池之最高峰,原建伏羲庙,今圮。”[36]依然是语焉不详。我们能从新旧地方志上得到的资料仅此而已。

这里简要解释一下,关于伏羲生仇池的记载,现在能看到的最早资料是南宋罗泌撰,罗苹作注的《路史》。《路史》卷10《太昊纪上》有“太昊伏戏氏……生于仇夷,长于起城” 句,在“仇夷”下罗苹作注说:“《遁甲开山图》云,仇池山四面孤立,太昊之治也。即今仇池伏羲生处。”从“即今仇池伏羲生处”一语可知,南宋之时就有伏羲生仇池的说法。罗苹认为《遁甲开山图》所言的“仇夷”就是仇池。再往前推一下,北宋《太平御览》卷78皇王部三引《遁甲开山图》说:“仇夷山西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西”一作“四”。和罗苹所引个别字句不同,疑罗苹是因为《太平御览》所引句子不通顺,便按自己的理解给顺了一下。再往前面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20《漾水》在涉及仇池山时为之作注说:“《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 此《开山图》是《遁甲开山图》的简称,被当作重要资料援引,但不提伏羲故事。如果有相关的内容而有意略去,似和《水经注》风格不同。因为《水经注》乐于记载伏羲女娲等圣皇故事。《遁甲开山图》是汉代纬书,原书早佚,隋唐之世又有同名著作,所以《太平御览》和《路史》所引和《水经注》所引是否为同一著作值得怀疑。一句话,不能将伏羲生仇池的说法径直推远到汉代之前。我的看法,伏羲生仇池说不会远过宋代。[37]至于为何将伏羲和仇池联系起来,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仇池之“池”。秦汉以来就有伏羲生雷泽之说,于是有湖泽之地便诞生了诸多羲皇故里。仇池有水有池有盐有良田,古代被目为世外桃源,有“池”和伏羲生地联系起来便是很自然的事情。

史籍上能得到的伏羲祠庙资料十分有限,我们只能借助田野考察补充之。2008年5月1日,我趁五一长假之暇,由我的学生仇池山下洛峪镇人赵永辉做向导一道考察仇池山。山路艰险,约摸两个半小时才由山根爬到山巅。稍作休息,贾勇直上伏羲崖。贴着崖沿有新建的伏羲庙,为三开间单檐砖木建筑,十分悬妙惊险。祠庙奉祀三皇,伏羲居中,黄帝居东,神农居西。前廊东壁绘伏羲像,西壁绘女娲像,皆是蛇尾;伏羲俸日持锤,女娲俸月持镰刀。现场采访一韩姓道姑,得到仇池掌故若干。中午在山上唯一一家“农家乐”仇池山庄吃农家饭。店家为一赵姓中年汉子,热情周到。家中老太爷健在,已经80多岁,曾经是入朝作战的志愿军侦察兵,令人钦佩。老人对民国时伏羲庙兴衰记忆犹新,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兹综合韩道姑及赵老先生采访所得,勾勒仇池伏羲庙轮廓,写一则词条。

仇池伏羲崖伏羲庙,本为三皇庙,始建于元代,明清沿革情况不详。民国13年(1926年),盘踞仇池一带的土匪头目马尚智出资重建。庙宇四门四窗,正中奉祀三皇——伏羲作巨笔画卦状,神农手中执草,黄帝手捧日月。两边是牛头马面护法。壁画题材有陈抟睡觉、王祥卧冰等。民国36年,庙塌圮,木料等物取建山上之庵房小学。庙会为农历三月三日。1998年5月12日,周围民众集资再建伏羲庙,2001年庙建成,2003年神像落成。

仇池伏羲传说故事《华胥氏之国》

相传伏羲、女娲两个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大神,都出生在仇池。古代,仇池山东崖有一幽深险怪的“仇池穴”,当地人叫“麻姑仙洞”,洞里住着华胥氏姑娘。一天华胥氏觉得心慌意乱,便下了天桥,溯西汉水而上,到了山水幽美的雷坝(今礼县大潭)。她正玩得开心,忽然在河滩发现一个大人足迹。由于好奇,便去踩这个脚印,脚刚按下去,觉得心有所动。返回仇池,身怀有孕,后生子叫伏羲。伏羲长大后,一天在仇池山巅游玩,忽然望见吴家山(仇池的一个小山峰)有一与己不同的人在活动。走近一问,名叫女娲,伏羲便向女娲求婚,女娲甚觉羞怯,不肯答应,但又不好拒绝,便想出了一条妙计,她对伏羲说:“你我各抱一块磨扇,分别从杨家山和吴家山(按:两山均在仇池山,互相对峙)向下滚。磨扇合拢,我二人成婚,如磨扇各滚东西,我们就各奔前程。”伏羲同意这个提议,二人依计而行。磨扇果然合拢。至今这两块磨石还严丝合缝,矗立在仇池山吴家沟。伏羲要求成亲,女娲总觉得难为情,又生一计说:“我在吴家山头拿一针,你在杨家山头拿一线,飞线穿针,如线能穿过针孔,可做夫妻,不然就作罢。”伏羲又依计而行,果然如愿以偿。二人遂结为夫妻,成了人类始祖。所以这一带人又叫伏羲为“人祖爷”,把仇池山最高峰命名为“伏羲崖”。

伏羲与女娲成婚之后,忙于开辟天地,和女娲很少会面。女娲深感寂寞,到小有天消愁解闷。小有天是仇池山顶的一个岩洞,内有清泉瀑布,洞顶开一缝隙,据说日月星辰都通过石隙映在泉中,因而叫“小有天”。女娲走到泉边,发现水中映出了自己的身影,于是,顺手抓了一把黄土泥,照着自己的样子捏了个泥人,刚放到地上,泥人便喜笑颜开,活蹦乱跳,女娲感到非常开心,一连捏了几个。她觉得太慢,便和了一滩泥,用藤条乱打,溅起的泥点都变成了人。女娲把他(她)们称作“孩子”。一时仇池山巅,笑语喧阗,热闹非常,女娲顿解孤寂之情。可是,不久雷雨大作,水漫仇池,森林失火,女娲忙于排水救火,而没顾上照料孩子,等水息火灭,孩子都变成了泥浆,付之东流。女娲正在凄伤之际,不料远处一帮孩子踩泥蹚水跑了过来,女娲一看,正是她捏的孩子。一问原因,才知道他们出外去玩,正遇大火,一经煅烧,顿觉骨胳爽健,不怕雨淋水浸了。女娲非常高兴,把他们按性别配成对偶,繁衍生息,人伙日众,便建立了国家。为了纪念伏羲的母亲华胥氏,这个国家命名为“华胥氏之国”。国都就设在仇池山。仇池四壁斗绝,三面环水,有“上下于天”的天桥,直通“天门”(仇池北峰山壑)。华胥氏之国的国民,男女成婚后,可以下天桥,到四野居住,成为人类的祖先。

按:录自新编《西和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42—743页。

四 陇西县崇羲书院和伏羲庙

陇西县伏羲庙和崇羲书院同时创建,是因创建书院需要而建立的祠庙。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陕西巡按御史王绅在巩昌府城(今甘肃陇西县城)东关创建崇羲书院,时任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的姚镆(1465—1538年)为之撰《巩昌崇羲书院记》。[38]对书院建设的缘由、意义、规模都作了说明。如关于名称由来,言“谓伏羲实生其地,题曰崇羲书院”;如关于设立书院的意义,言“况此为伏羲孕灵毓秀之所,人顾视之若偏陬下邑,然岂天之降才尔殊乎?夫世之言五经者,必首于《易》,言《易》必首于伏羲。伏羲者,万世文字之祖,道统渊源之所自出也。诸士生斯地,尊其人,重其道,默而得之,将不有勃然而兴起,如陈图南、邵康节之独究先天之学者乎?不然,则潜心于群圣人之经,出而取科第为明时用,树勋绩于当时,流英声于宇内,将不有为山川吐色,改前日之陋,跻之于丰镐之盛者乎?是则侍御拳拳作兴之意,将以收他日聚徒养士之效者也”;如关于规模,言“前门三楹,翼以钜坊,中为崇羲堂五楹,后为讲堂三楹,厢房毕具,亦各五楹。最后甃以浮桥,后为尊经阁,夹两室各三楹。左右各为号房三连,凡八楹”。这是一所起点很高的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力突出伏羲文化,其主体建筑名“崇羲堂”。与此同时在书院建立伏羲庙为祭祀先师圣人之所。明末补编的《巩昌府志》说:“崇羲书院,在东郭,今圮。伏羲庙存。”可证。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书院毁于王辅臣叛乱。叛乱平定后,副将马山改建为伏羲庙。[39]这应该是没有恢复书院,而单独恢复了伏羲庙。据杨凌霄(1841—1905年)所著《陇西被兵记》回忆:“传言崇羲即今日之先农坛,霄少时曾履其地,有伏羲殿三楹。”[40]可见在清代崇羲书院还建过先农坛。同治三年(1864年)伏羲庙毁于兵火,[41]之后再未恢复,于是今陇西县的伏羲庙鲜为人知。

五 兰州五泉山太昊宫

兰州五泉山伏羲庙系刘尔炘主持创建。刘尔炘(1864—1931年),字又宽,号晓岚,别号果斋,晚年号五泉山人。清甘肃皋兰(今兰州市)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三年辞官归里,致力于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著有《尚书经日记》《周易经日记》《诗经日记》《春秋经日记》《春秋大事提纲表》《果斋日记》《果斋前集》《果斋续集》《果斋别集》等著作十余种。民国8—13年(1919—1924年)本着“补其旧毁,增其本无” 的原则,主持募资大修五泉山,使兵火之余破坏殆尽的五泉山重新焕发生机,成为陇上名胜,太昊宫即是“增其本无”创建的祠庙。

太昊宫在五泉山中麓,具体建设时间为民国9—10年(1920—1921年),建筑由总门、大门、壤驷赤祠、石作蜀祠、秦子祠等组成。关于创建目的,刘尔炘《兰州五泉山修建记》说得很明确:“太昊宫之建也,专为表彰陇上前古人才,以鼓舞后进者也。”其具体的建筑格局,严森林《五泉山半月亭读碑记》有描述:

此宫顺沿山势由下而上建成四台殿宇:一台为回廊花园三楹砖门,至今门首题额历历在目,中为“高山仰止”,右为“奋上兴下”,左为“继往开来”,个中意蕴登临此宫此山自然明了;二台为秦子祠,主祀孔子弟子秦祖,配祀景清等13人;三台为壤驷赤祠、石作蜀祠,主祀孔子弟子壤驷赤、石作蜀,配祀赵充国、张轨等22人;最上面四台为伏羲殿,主祀太昊伏羲氏,配祀女娲氏、黄帝轩辕氏。刘尔炘还将上述42名乡贤的事迹编为语体文小传,以楷书于各台殿墙上,供游人览阅。[42]

“文化大革命”中太昊宫伏羲塑像被毁,[43]主体建筑破败不堪。2015年完成修缮,重新开放。

刘尔炘是著名学者,长于诗文,尤其擅长楹联,五泉山修缮完工后,于所有建筑都留有楹联。对太昊宫他既有碑文,又有楹联,分录如下。

兰州五泉太昊宫记

借山水名胜地,起危楼杰阁点缀亭台,以表彰吾陇上三古以讫有清六千余载帝制时代之圣贤豪杰,以示游人。经营者阅两寒暑,募而支出者万八千四百余两。后之人春秋佳日挈榼提壶,歌于斯、啸于斯、登临瞻眺于斯者,当有以注其精神念虑,而不致入宝山空回也。

中华民国十年夏正辛酉冬十一月既望,皋兰刘尔炘五泉山人

太昊宫总门正中一联

都来游圣人之门,上观千古;

从此发名山间气,后有万年。

伏羲殿二联

在当年,玩河洛,理星辰,俯察仰观,思创出文明世界;

到今日,驾风云,走雷电,醇漓朴散,悔打开混沌乾坤。


画成卦有三爻,天地人分阴分阳,造化机缄都在手;

易之书无一字,文周孔读来读去,圣神事业只传心。

按:碑文、对联录自刘尔炘《兰州五泉山修建记》,和通印刷馆民国版,第35页。

六 兰州国立兽医学院伏羲堂

严格地说,兰州国立兽医学院的伏羲堂不是专门祭祀伏羲的祠宇,而是学校主体建筑——教学研究大楼,学校的教学楼以“伏羲堂”命名其中大有讲究,故附此节一并记述。

1946年10月1日,兰州国立兽医学院在兰州小西湖正式筹办,次年冬伏羲堂建成。两层,呈横写“亚”字形,东西长81米,进深25米,是当时兰州市第一大建筑,与中山堂、三爱堂、至公堂统称“兰州四堂”。伏羲堂在建设之时院长盛彤笙邀请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撰书《伏羲堂基铭》,铭曰:

瀚海西,暨金微;天苍茫,水清漪。碛磊砢,草萋菲;牧群牲,宗伏羲。物吾与,思弘施;六畜疾,我为医。人乐康,畜蕃孳;大且久,视兹基。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国立兽医学院建

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奠基

工程竣工之后盛彤笙撰书《伏羲堂记》,文曰:

中华民国卅五年秋,国民政府以西北畜牧生产事业,有待于兽医科学者綦夥,乃于兰州创立兽医学院。俾肩兹重任,国步方艰,疮痍未复,库帑弥绌,学院撙节常支,积累数月,甫能就皋兰西郊市地为院址。复数月,方克略鸠工与材,作此一堂,为永久院舍。

伏羲者,传说中吾国畜牧兽医之祖,故名堂曰“伏羲”,用追前烈。建筑之间,厄于度支,竭蹶者屡。堂成日,谨溯经营始末,刊石以示来兹,庶知创业艰难,乃朝乾而夕惕,思所以报国之厚惠焉尔。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国立兽医学院院长盛彤笙谨记

“基铭”和“堂记”原镶伏羲堂墙壁,堂拆除后转藏甘肃农业大学校史馆,关于命名“伏羲堂”的原因,学校在约请吴稚晖题写堂名的公函上说得很清楚:

敝院系奉蒋主席手令,创办于三十五年秋季,为国内唯一兽医学院,对于西北国防民生有密切关系,为应教学研究之需要计,爰兴建兽医馆贰层大楼一幢,深广二十五公尺,长八十一公尺,为兰州市目前第一大建筑。行将于今春落成,定名为伏羲堂,(因伏羲氏传为我国畜牧兽医之始祖,又系降生甘省,谨以人名名堂)意在助勉后学,追前先贤。素仰我公热心教育,奖掖后学,法书令名,薄海同庆;敢请赐壹“伏羲堂”横额三字,并乞签署印款。于本月三十日前赐寄兰州小西湖敝院,俾工镌刻,以光黉舍,藉垂永久。[44]

古籍记载,伏羲氏服牛乘马,养牺牲以供庖厨,被视为畜牧业始祖。而中国的第一所兽医学院教学楼以“伏羲堂”命名,以期继往开来,开辟新天地,可见伏羲文化的长久感召力。

1949年后兰州国立兽医学院先后易名西北兽医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等,1958年迁往武威黄羊镇和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1992年,修建小西湖立交桥时伏羲堂部分被拆,2002年因故整体拆除。2008年,甘肃农业大学在兰州安宁营门滩重建伏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