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伏羲祠庙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天水市区西关伏羲庙

天水市区西关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人祖庙,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前后9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9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6600多平方米。古建筑有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来鹤厅、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偏3度。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院落重重相套,三进四院,高深幽远;而朝房、碑廊沿横轴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又因有伏羲庙,民国以前庙所在的小西关城称伏羲城。

一 明清以来伏羲庙的建设与沿革

明代中后期,明廷对祭祀三皇的禁令有所松动。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知州傅鼐认为既然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作为伏羲的都邑和卒地,每年举行祭典,而秦州作为伏羲的生地,理应设祠祭祀,便主持在州城西一里处创建伏羲庙。[14]时称太昊行宫,只是一座祠庙,并非一组建筑。追溯根源,是为今伏羲庙的前身。庙方草创,傅升迁离任,工程粗就,但伏羲圣像还未落成,殿宇亦需进一步修葺。明弘治三年(1490年),秦州士绅刘克己等集资,在州署的支持下继续重修未尽工程,并于同年四月至七月新修门坊,榜题“太昊宫”。伏羲庙一殿一坊,略具规模。虽则如此,但此庙在建修时并未经上级部门或朝廷批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违章建筑”。

到30年后的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甘肃御史许翔凤上奏朝廷,获准将拟建于卦台山的伏羲庙改建于秦州城,秦州正式取得建庙权。[15]嘉靖元年(1522年),巡茶御史陈讲指示地方官员各负其责,筹备策划兴建伏羲庙。次年,会同巡按甘肃御史卢问之在成化、弘治朝建修的基础上,主持大规模重修伏羲庙。计建牌坊3间、先天殿7间、太极殿5间、朝房20间、见易亭1座,形成建筑群落。由于工程追求进度,导致质量较差。庙宇未加彩绘,墙垣尚未完成,加之地方官更替频繁,嘉靖七年、八年间秦州又连年灾荒,未能及时加固,因而多有损坏,成为半拉子工程。康海《重修伏羲庙记》说:

然时值荒歉,而主守数易,丹雘未施,垣墉半歇。加以守护弗严,乃频圮坏。

明嘉靖十年(1531年),巡茶御史郭圻、巡按甘肃御史陈世辅、秦州知州李楷主持对伏羲庙全面补修。彩绘庙宇,补修东西墙垣,营造龛帷,于大门前当街处创建牌坊两座,东西对峙。当时,小西关城即伏羲城尚未建修,伏羲庙地处郊外,其后院一直延伸到天靖山南麓,建有山陵,形制有类故宫景山。至此,伏羲庙规模达到极盛。据清李《重修文祖庙碑记》所引成书于明嘉靖时的《伏羲庙志》记述,建筑物布局大致为:建筑群三进四院。由南向北依次是大门,匾题“与天地准”;大门前有牌坊1座,榜书“太昊宫”,牌坊台基下当街处置牌坊2座,东面者榜书“继天立极”,西面者榜书“开物成务”。入大门即是第一院落,有仪门和第二院落相界,匾题“文祖”。入仪门即为第二院落,大殿雄踞其后,榜书“先天”,殿东西两侧各有朝房一列。殿后界墙两侧有小角门,入小门即为第三院落,有寝殿,榜书“太极”,殿之东西两侧各有朝房一列。殿后界墙两侧又有小角门,入小门即为第四院落,有见易亭,亭前设池,并架有桥亭,构成园林建筑,有类故宫的御花园。

明朝崇祯初年,天灾不断,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守卫计,秦州当局在西关城西建小西关城即伏羲城。从此伏羲庙建筑群和天靖山南麓后陵庙地割裂开来,[16]伏羲庙面积大为缩小。

及至清初,兵荒马乱,伏羲庙沦落日久。于之士《重修太昊宫碑记》说:

以至香火寥落,庙貌倾颓者,于兹有日矣。

顺治十年(1653年),在和明嘉靖十年(1531年)的重修时隔121年后,分巡陇右道于之士、秦州营游击郭镇都、秦州知州姚时采主持重修伏羲庙,对所损建筑,逐一补修。工程“正月二十四日起工,未及半载,工已告成”。很不幸,在重修结束后的第二年,于、姚离任的当年即顺治十一年,秦州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城垣摧毁,丘夷渊实。据康熙《秦州志·灾祥》:

十一年六月,秦州大地震,年余不止。城垣官舍崩圮殆尽。震死男、妇七千四百六十四名口,摇倒房屋三千六百七十二间,震塌窑寨不可胜计。

如此浩大的劫难,无疑会影响到伏羲庙,抑或于、郭、姚等人的重建成为徒劳。而州志对此未置只言片语,当时毁坏及以后重修情况不详。好在康熙《秦州志·庙坛》(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对伏羲庙记述较详,从中可了解到康熙年间的规模。

太昊庙在西郭,另有城。中为正殿(七楹),榜曰“先天”;后为退殿(五楹),榜曰“太极”。东西皆为序,翼如也(廿楹)。前为仪门,匾曰“文祖”;又前为门(三楹),匾曰“与天地准”。门之外有绰楔,榜曰“太昊宫”。

是庙也,台殿崔嵬,栋宇闳丽,又植柏数十株,周以崇垣。北负天靖山,南带藉水而揖南山,东约鲁谷水,西引赤峪,实为陇西胜概,天水圣域云。

说明庙貌已恢复如初。

清乾隆二年(1737年),李任秦州知州,伏羲庙已沦于荒芜,“继天立极”牌坊及太极殿后的见易亭、水池、桥亭等荡然无存,朝房仅存6间,太极殿倾倒。乾隆四年,李带头捐资,与秦州州判吴三煜、吏目郑重主持重修。建设从六月开始,十月结束,庙宇重现往日光彩。李《重修文祖庙碑记》称:

圮者建之,损者茸之,易之以栋梁,新之以丹雘……崇垣甬道,碧瓦朱甍,穆然焕然,庶足以妥圣灵而明祀事欤!

据李撰重修碑记碑阴刻辞:“庙前面东西阔俱拾丈零五尺,南北长陆拾丈。”本年,有白鹤栖息伏羲庙古柏。白鹤被古人视为祥瑞之兆,一时传为佳话。为此,在先天殿西侧另辟一院落,修建来鹤亭,以资纪念。

是一位热心人,乐于搞建设,伏羲庙而外,还捐资重建玉泉观、文庙、养济院等。对伏羲庙更是情有独钟,建庙两年后的乾隆六年,又特地铸造铜瓶一尊,陈列庙内。瓶现藏于天水市博物馆。高28.5厘米,上口径10.5厘米,重5.25千克。正面浮铸伏羲创世图案,生动形象;背面铸落款“直隶秦州知州李,乾隆六年三月吉旦”字样。此物用途想必是重建伏羲庙的纪念物或者是祭祀伏羲时的礼器。

至清嘉庆初,伏羲庙渐次倾颓。嘉庆二年(1797年),王赐均任秦州知州,计划重修伏羲庙,时值川楚白莲教大起义,起义军屡入州境;嘉庆六年、九年,秦州连遭旱荒,因而无暇顾及。嘉庆十年三月,王带头捐资,筹集资金主持重修,工程于嘉庆十二年五月结束,耗资银3100余两,钱300万。新建碑亭6所、钟楼鼓楼各1座;扩建大门5间、仪门5间;补修先天殿7间、朝房10间、当街牌坊2座。邹曹纯《重修伏羲庙碑记》称:

垣墉户牖,丹雘雕饰,巩固宏敞,自门阙以逮两庑规模肃如也。

关于本次重修,伏羲庙太极殿大梁留有开工时的题记“时嘉庆十年孟夏月吉日直隶秦州正堂卓异候诠知府捐升道王赐均率同石作环……重修”。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伏羲庙内所有建筑物均改用绿色琉璃瓦铺盖,使之更加华美壮观。[17]时距嘉庆十二年的重修约60年,其间社会稳定,庙宇理应完好,此次重修当仅限于装饰。清光绪九年(1883年),姚协赞任分巡巩秦阶道,正当光绪五年秦州大地震之后,伏羲庙损坏惨重。“梁栋挠折,瓴甓剥地,前阙摇落至尽。”光绪十一年夏,姚协赞和秦州知州余泽春带头捐资,主持重修。秦州进士任其昌、苏统武主持募捐,筹集缺额资金,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光绪十三年冬,工程告竣,计耗资钱1.2万缗(一千文为一缗)。修葺先天殿7间、太极殿5间。在太极殿东西两侧倚墙各建朝房一列,共10间。姚协赞《重修伏羲庙记》称:

重门耸矗,绰楔对峙,金碧丹雘,照耀通衢。

如今所见伏羲庙内的古建筑,就是此次重修后的遗存。关于本次重修,伏羲庙太极殿大梁留有完工时督工官绅和工匠题记。督工官绅题记为“时光绪十三年小阳月督工官绅巩秦阶道姚协赞、秦州直隶州知州余泽春、郎中张和、主事任其昌、主事苏统武……住持田书斋重建”,工匠题记为“时光绪十三年小阳月木工吕明福、刘锐,泥工刘执中、杨美林,画工杨凤仪,小工张光祖、张善,瓦匠刘耀奎、王世禄,琉璃匠□学德,石工赵廷瑞、林福重修”。“小阳月”即农历十月。

明清伏羲庙历次重修情况表

续表

民国年间,天水战乱连年,军阀割据。伏羲庙作为公产,凡驻防者都以之驻兵,成为兵营,只有破坏,没有建修。民国《天水县志》卷3《建置志》说:

迭经变乱,残毁不堪,迩来常驻兵。

民国28年(1939年)冬,国民政府军政部荣誉军人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迁至天水县城。次年,教养院接收伤愈而不能重返抗日前线的体残官兵,进驻伏羲庙,在前院依东西墙垣修建办公用房(今文物展览厅即其原址)。民国30年,教养院组织生产合作社,占用先天殿、太极殿作库房和工房,因有碍工作,拆除先天殿伏羲像左右的河图洛书石盘和龙马雕像;并在太极殿后空地新建工房。[18]时教养院拥有织机300多台,先后生产棉布、线毯、毛线、衣料毛呢、提花毛毯等产品。民国38年6月,天水解放前夕,教养院撤出伏羲庙,迁往四川合川。

1949年8月3日,天水市区解放。随即天水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辖的西关管理局接管伏羲庙,利用教养院遗留的纺织机组织生产。1955年8月,经甘肃省委批准,天水师范学校迁入伏羲庙,占用庙内全部建筑。1957年,天水师范学生已近700人,建筑不够使用,又陆续在太极殿后及西侧兴建教室、宿舍等,使庙的整体布局遭到破坏。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伏羲庙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甘肃省文化局拨专款1万元,指示天水师范负责维修,如今所能见到的先天殿露台支撑倾斜古柏的水泥柱,即当时所为。1966年8月后,伏羲庙成了当时天水师范“造反派”的据点,庙宇局部遭损坏。1969年4月,天水师范合并于天水地区“五七”红专学校,迁出伏羲庙。随后天水地区又在庙内举办各种学习班。1970年春,伏羲庙划归部队使用。1978年3月7日,天水地区文化局拨专款1000元维修伏羲庙,从此,维修经费列入计划。同年,天水地区校舍清退领导小组确定伏羲庙应归天水师范所有,列入清退之列。1979年,部队清退伏羲庙部分建筑,天水市文化馆进驻使用。1980年1月2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电示:“伏羲庙退还给天师,给学生做好工作,保护好文物,按文物法令代管好文物。”[19]1月31日,天水师范迁回伏羲庙。同年9月,部队将先天殿和太极殿归还天水师范使用。天水师范将先天殿用作音乐室,并堆放杂物,太极殿用作学生宿舍。1981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为天水师范另选校址。

1986年4月,天水市博物馆迁入伏羲庙。1987年4月,天水师范由伏羲庙迁入新校址。此后,伏羲庙的维修工作步入正轨,由博物馆负责,请名人题写匾额、楹联;整修下水道,设法复壮古柏。1988年12月,于先天殿前东西侧重建朝房各5间。接着于仪门内侧东西重建碑廊二列,以安置历朝碑碣。同时,渐次更换梁柱,雕镂门窗,改换陈瓦,使伏羲庙旧貌换新颜。1990年后,历年对庙宇均有维修。2000年,在原址恢复重建来鹤亭。2001年6月,伏羲庙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多方协调,驻军部队正式将伏羲庙址后院移交天水市政府。同年,建成伏羲路步行街,路之东西尽头建成牌楼各1座。在原址恢复重建“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整修大门前戏楼。至此,沧桑古庙重现明清风采。

二 伏羲庙建筑遍览

牌坊 原有三座,即“开天明道”“继天立极”“开物成务”牌坊。“开天明道”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匾题“太昊宫”。嘉靖十年、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乾隆六年,秦州知州李邀进京觐见回任的西宁道杨应琚书“开天明道”匾以替代清初佚失的“太昊宫”匾。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修,并对“开天明道”匾重新翻刻。[20]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牌坊通高11米,面阔3间计10.5米。檐楼三架,明间为歇山顶,次间是悬山顶,累经重建,依旧呈明代建筑风格。“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在台基前当街。前者在东,后者在西,跨街而建,两厢对峙。东牌坊界伏羲庙东墙(羲邻巷,今大巷道),西牌坊界西墙(忠义祠,又称陈家巷)。牌坊下各立一石,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示对伏羲的崇敬。牌坊为明嘉靖十年(1531年)创建,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重修。1958年,天水市通行有轨电车,线路穿坊而过,为不影响运营,牌坊基座被整体加高1米左右。1972年4月被拆毁,明代榜书下落不明。2002年,两牌坊在原址重建恢复。

大门 又称正门、前门、头门。明弘治三年(1490年)创建,嘉靖二年(1523年)、嘉靖十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来的3间扩建至5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面阔5间计17米,进深2间计5.4米。悬山顶,绿瓦龙吻,质朴典雅。现悬明胡缵宗题书“与天地准”匾。原匾1966年佚失,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依照片补刻复原。

仪门 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榜书“文祖”。嘉靖十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3间扩建为5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清代悬“道启鸿濛”匾,1966年后散佚。悬山顶,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和大门遥相对应。

前院 在大门和仪门间,东西界墙。原院内除连接大门、仪门间的两条石砌甬道和道旁列植的古柏外,别无他物。民国29年(1940年),国民政府军政部荣誉军人第十三临时教养院依院内东西墙盖办公用房。1989—1990年间,天水市博物馆依其旧址建成文物展览大厅,东西各一列。

先天殿 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创建的太昊宫是其前身,但原宫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扩建,时榜书“先天”。嘉靖十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面阔7间计26.4米,进深5间计14.05米。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间架结构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盘龙、团凤、仙鹤、麋鹿等吉祥动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年代久远,色彩斑驳,时显沧桑气息。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之中,灵气逼人。像右原有龙马雕像、左置河图洛书石盘,民国30年(1941年)被十三临时教养院生产合作社拆除,现已依原样恢复。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21]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别具特色。明月之夜,置身中院,月光从古柏枝丫缝中筛落下来,银辉泻地,而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铁钟迎风摇曳,叮当声轻盈入耳,犹入化境。

图2 天水市区西关伏羲庙先天殿

朝房 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相向对称分布。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有房20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修葺6间,新建14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间(1805—1807年)重修10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16间,即中院先天殿前东西各5间,第三院太极殿前东西各3间,现存太极殿东侧3间。房为悬山顶,土木结构。1989年12月,在先天殿露台前东西两侧重建朝房各5间,出廊式顶砖木结构。朝房仿宫殿式建筑设置,按古代惯例,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鼓声。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东朝房。伏羲庙的朝房在举行祭典时用以接待官员或相关人员,成为小憩用茶的场所,平时闲置。一些潜心科举考试的士子,多借住或租住朝房,彻夜苦读,大概是想得到“人文始祖”的文气吧!

钟楼·鼓楼 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宫观寺院的常设建筑,所谓暮鼓晨钟。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是封闭式的,只留一面为门,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致。

钟楼在民国29年(1940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伏羲庙后,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钟亭为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者。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上元会”补铸铁钟一口,悬置其中。鼓楼依旧,而鼓早已不知去向。依据采访所知,原来鼓楼的鼓很大很响,民国33年(1944年)中国戏剧学社戴涯话剧团来天水演出话剧《雷雨》,还曾借用这面鼓伴奏雷声。

碑亭·碑廊 原在先天殿西侧。创建时间不详,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3《建置》提及庙内有“碑亭”,据此,疑创建于明代。有史可证为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建,时有碑亭6所。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碑廊一列,共5间。1955年,天水师范搬入伏羲庙后,占用碑廊,将碑碣放翻另置。1990年,在仪门内侧东西新建碑廊两列,共10间。卷棚顶,砖混结构,所有碑碣都得以安置。

中院 处仪门和先天殿后墙之间,是伏羲庙的主体院落。先天殿居后、居中,东西两侧分列朝房、碑廊、钟鼓楼,构成典型的四合院。院内列植古柏,现存18株。

太极殿 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榜书“太极”。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太极殿面阔5间计17.7米,进深3间计9.38米。单檐歇山顶。正面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而尽间之团龙、团凤雕刻,鲜明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内设神龛,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体相似。不设顶棚,较先天殿简陋。或有关于伏羲庙的书籍中言太极殿配祀神农,实为莫大误解,先天殿是伏羲的宫,太极殿何而能成神农的寝呢?且殿名太极,太极又与神农何涉?

第三院 处先天殿和太极殿之间。殿前东西列朝房。有侧门和中院、后院相通。院内列植古柏,现存6株。

后院·后陵 又称第四院,处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城墙之间。明嘉靖二年(1523年),院内设置见易亭、水池、桥亭等,并植有花木,经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明胡缵宗有《与赵太史见易亭小坐》诗,正是在此院中吟作的。为体现建筑群的完整,明代创庙时,仿河南淮阳伏羲陵形制,天靖山麓半山设有象征性的伏羲陵标志。庙前又置大片庙地,有“负山带河”之说。山即指天靖山,河即藉河。明末兵燹不断,于是筑小西关城环围庙宇及附郭居民,伏羲庙后院和天靖山割裂。以后逐渐荒废。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主持重修伏羲庙时,院中的亭、池、桥已不复见,亦未完全恢复,只是在庙西北余地,种花构亭,以供游憩。民国时人称“后陵”,认为是归葬伏羲的地方。院内杂草丛生,大蛇屡见,人迹罕至。民国28年(1939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之后,在院内修建工房等。1955年天水师范学校迁入之后,又在这片空地上修建教室等。1970年后归部队使用,2002年正式退还地方。

来鹤亭 在先天殿西,自成院落。亭院之东墙即庙之西墙。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主持重修伏羲庙,忽有白鹤飞临庙柏,古人视鹤为福寿吉祥的象征,为此建来鹤亭以资纪念。[22]继任知州程材传改称“鹤厅”,重修情况不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陇南文宗”任其昌先生去世,学人私谥“文介公”,辟来鹤亭为生祠堂,于是亭亦被称为任文介公祠,前清进士哈锐有联“黛色参天有老柏,黄花满地建新祠”即指此。民国时来鹤亭院内所悬对联还有哈锐的“被发下大荒,风景无殊,山光顿异;旧事从头说,耆英结社,羽客窥人”以及清著名学者伏羌王权的“几树寒涛髯叟健;一亭凉月羽仙归”。民国10年(1921年),亭院内设存古学社和陇南十四县县志编纂局。时任承允、哈锐二先生主讲学社,传道授业。冯国瑞、胡楚白、赵尧臣等皆为小学教员,听讲就试,后皆成学者,尤以冯国瑞最为出众。

戏楼 隔街和“开天明道”牌坊相对。清代创建,重修情况不详。时悬联:“当万籁未鸣以前,即蟾宫犹无霓裳羽舞;自八音克谐而后,虽羲里亦演优孟衣冠。”硬山屋顶,上下两层,高10米,面阔3间计8.1米。2002年按“整旧如旧”的原则依原制重新整修。戏楼原是举行伏羲祭典时唱戏的场所。每逢庙会,即于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唱戏三天,以招徕民众,增加热闹气氛,同时兼含向神致敬。所演剧目以热闹滑稽剧为主,白天唱全本,晚间唱折子。民国时演出多由秦腔剧班鸿盛社承当,《回荆州》《香山寺还愿》成为固定剧目。民国34年(1945年)以后,间或亦有京剧、豫剧上演。

附一:附属建筑

乐善院 又称乐善庵,在伏羲庙东隔壁。大门临街,一进两院,为庙堂建筑。殿后附小花园,院内有古柏数株,石碑两通。创始不详,疑为明代。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重修伏羲庙时所修乐楼大概就在乐善院内。清代晚期多用以设私塾,伏羲城关桂、关应年、关镛祖孙三代在伏羲庙设帐授徒,诸生登门下求教者常过百人,租用的就是伏羲庙的庙产乐善院。[23]民国时设伏羲小学。20世纪50年代后小部分被民宅挤占,大部分被天水师范拆除改作宿舍。现收归伏羲庙。

道院 俗称庙院,在伏羲庙西侧。明代即有,为住持道士的住宅。清乾隆四年(1739年),李《重修文祖庙碑记》碑阴列载当时道士赵复宋有自盖瓦房11间,田复喜有自盖瓦房四间半。民国时,住田、蒲两道士家族。

附二:古柏·古槐

古柏 庙内前、中、后三院遍布古柏,沿甬道两侧排列。以树龄而论,大部分是明代所植,小部分是清代所植,尚有数株是建庙之前元代原有之物。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荫蔽日。自明以后,古柏成为和古庙和谐统一的重要景观,正所谓殿宇雄深,古柏参天。州志及题咏伏羲庙的诗歌对此多有论述颂扬,诸如“古柏苍鲜”“古柏森森”“古柏参天溜雨痕”“古柏藏风雨”“黛色参天有老柏”“柏叶摇风落古香”等,不一而足。

古槐 原有2株,分列前门内侧东西墙角,为唐代古槐。西侧1株20世纪50年代砍伐。据采访,此株树干粗壮,而树心洞空,孩童时常捉迷藏玩耍,进出自如,但却枝繁叶茂,成为奇观。现存东侧1株,高11米,树干中空,树枝完全枯死,而树干南侧又发出新枝,根部长出小树,依然青春焕发。据报载,2011年古槐复壮时,在树洞底下发现瓷片、瓦当30多件,其年代最早者为金代。

三 祭祀典礼

羲皇故里伏羲祭祀蠡测

因为天水自古称羲皇故里,因此建有祭祀伏羲的祠宇——伏羲庙。而伏羲庙的建设和历史上的“成纪”这个地名息息相关。成纪自汉初设置县,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销,治所前后经历了几次大的治所迁移,在县治迁移的同时,还伴随着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成纪始终和伏羲事迹密切关联。关于汉成纪县,《水经注》卷19《渭水》说:“……故渎东经成纪县东,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地也。汉以为天水郡。”关于北周成纪,《隋书》卷29《地理志》说:“成纪,旧废,后周置。有龙马城,仙人峡。”所谓“龙马城”显然是因“龙马负图,伏羲则而画卦”而得名,仙人峡之“仙人”指的就是伏羲。关于唐宋成纪,《金史》卷26《地理志》说:“成纪,倚。有龙马泉。”这里的“龙马泉”还是和“龙马峡”一样是因“龙马负图,伏羲则而画卦”而得名。这就充分说明成纪是伏羲的诞生地乃千百年来公认的、众人皆知的常识。也可以说因为有“成纪”在,理应有相应祭祀伏羲的祠庙,伏羲的祭祀理应和成纪地名同时诞生。唐代晚期,成纪由今秦安叶堡川南迁至唐秦州今天水市城区,所以当时在秦州三阳川蜗牛堡(即今之卦台山)创建伏羲庙,伏羲祭祀中心南移。

北宋以来伏羲祭祀沿革

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6年),卦台山再建伏羲庙,祭祀情况不详。据《金史》卷29《礼志》,对前代帝王三年一祭,规定陈州即今河南淮阳于仲春之月祭祀伏羲,可断定秦州蜗牛堡伏羲庙的祭祀活动也是类此而进行。

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诏命全国各地大建伏羲庙,通祀三皇,以医师主祭。当时卦台山伏羲庙主祭伏羲,配祀炎帝神农和轩辕黄帝。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太牢祭祀。秦州成纪县令韩彧认为,成纪是伏羲的诞生地,卦台是伏羲的画卦场所,因此,伏羲的祭祀规格理应高于其他州县,于是申明“都部”即巩昌府都总帅府,每年春秋二祭由官府出资,由官员主祭,而不像其他州县由医师主祭。[24]同时,秦州还专设庙田145亩,作为祭祀伏羲的专项经费来源,以保障祭祀顺利进行。另外,在秦州玉泉观建立三皇专庙,祭祀情况不详,想必和卦台山祭祀情形类似。

至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认为,全国各地通祀三皇,以医师主祭是对三皇的亵渎,于是诏命全国各地尽数废止三皇庙。河南陈州是伏羲的陵寝所在地,被明廷指定为全国唯一的伏羲祭祀地。所幸的是卦台山也被列为伏羲的另一处陵墓,天顺《大明一统志》卷35《秦州·陵墓》说:“伏羲陵,在秦州北四十里,世传三阳川蜗牛堡有伏羲陵。”因此,官祭取消,而民间祭祀尚存。嘉靖十三年(1534年),胡缵宗所撰《太昊庙乐记》说:

考之诞圣之郡,画卦之台,前代无不举祀,而国朝独缺焉。

就是针对洪武之后、嘉靖以前秦州州署不再主祭伏羲情形而言的。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创建太昊宫(伏羲庙的前身),但未得到明廷的认可,属草创阶段,祭祀也没有制度化。明弘治三年(1490年)萧英《新建太昊宫门坊记》说:

况神宫之前,杂乎居民,通乎闾巷,过之者不知致敬,见之者不知尽礼,此尤为阙典□之大者也。

正德五年(1510年),随着伏羲祭祀禁令的松弛,卦台山和秦州伏羲庙恢复春秋官祭,祭礼仿文庙进行。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3《食货·礼俗附》说:

伏羲庙自明正德五年始立春秋祭,笾豆牲牢之数如文庙。

正德十一年,明廷批准秦州在卦台山重建伏羲庙,官祭正式恢复。正德十六年,又批准将拟建于卦台山的伏羲庙改建于秦州。从此,伏羲祭祀中心转移到秦州城,卦台山地位下降,逐渐沦为民祭场所。

嘉靖二年(1523年),秦州伏羲庙正式建成,祭祀活动渐次正规化、制度化。礼部还专门为祭祀制订程式化祭文。祭祀费用列入州署财政预算,定额银18两。并设庙夫2人管理日常杂务。嘉靖十三年,巡按甘肃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仕隆主持制礼作乐,张还自撰《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同时制订祭祀程序、乐生舞生员额、祭祀人员的服饰以及所用祭器,祭祀进入极盛期。由此,秦州伏羲庙和陈州伏羲庙一样成为全国性的伏羲祭祀中心。

与明朝相较,清代秦州伏羲庙冷清了许多,原有祭礼废弃,祭品只用少牢,乐舞省去。祭祀用银也没有保障,多由秦州知州捐助。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申报甘肃布政司,请求动用公款恢复明代祭祀,未得答复。乾隆四十六年,秦州知州侯作吴再次申报甘肃布政司,获准每年由布政司给银20余两助祭,恢复太牢礼仪,但明礼仍然没有完全恢复。祭日也逐渐由一年两度改为一年一度,时间定在农历正月十六。虽然祭银列入州署财政预算,而祭祀并不是全部由官府主办。官府而外,有时则由伏羲城(亦称小西关城)士绅组织的上元会主办,有时也由士绅出资捐办,如同治四年(1865年)、十年的庙祭即由伏羲城张登阶主办。任其昌《张登阶墓志铭》说:“同治乙丑、辛未君奉旨两次领衔隆祭伏羲,开绅祭先列。”[25]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十五日,伏羲庙创办灯会,成为祭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晚清时,祭祀活动从正月十四开始,城乡民众前往进香,同时上演庙戏,十五日出榜文,十六日正祭,正式举行典礼。此制一直沿袭到民国。

民国以后,庙内虽时常驻军,但祭祀依旧举行。祭资已不再由政府拨付,完全依赖进香人捐助。祭祀依旧由上元会主办,正祭时多邀请当地行政长官主祭,如陇南镇守使孔繁锦,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胡受谦、高增级等,都曾被邀为主祭。礼仪与晚清同,但更加简略,祭器供品也大不如前。正月十五日零点,礼炮九响,正祭开始,屠宰乌牛、白马、猪三牲献血,清洗后将三牲头架于供桌;杂陈果品、糕点、茶酒等物,而后由民众进香火。早晨八时许,典礼开始,主祭、陪祭依次列香案前宣读祭文,行三拜九叩礼(后改为三鞠躬)。下午行送神礼,将榜文焚于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上,最后将灰送至藉河中,祭祀即告毕。

1949年天水解放后,上元会自行解散,不再祭祀伏羲。1966年,上元会所藏祭祀器物尽数被毁。1981年之后,逐渐有诚信者开始在伏羲祭日上香。1988年,时值龙年,农历五月十三(公历6月26日)传为龙的生日,天水市人民政府于本日举办规模盛大的伏羲祭祀典礼。从此,正月十六的祭典也随之恢复。从此,伏羲祭祀经常化、规范化,政府祭祀、民间祭祀并行。2000年开始,天水市人民政府主持举办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公祭伏羲依旧是节会的主要内容。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由市级升格为省级。同年,公祭伏羲大典、伏羲文化旅游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十大节庆之一。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伏羲庙祭祀规程及祭俗

祭祀程序 据胡缵宗《太昊庙乐章》,明嘉靖时秦州伏羲庙的祭祀程序依次是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瘗七部分。仪式大致为:祭日清晨,知州着朝服率僚属士绅等在鼓乐声中出榜迎神,而后由专职祭祀人员陈献各种祭品,如牲牢、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玉帛等。《太昊庙乐章》第二章《初献》说:“牺牲即洁,俎豆载馨。”第三章《亚献》说:“洁帛既陈,清酤复献。”指的就是陈献祭品的情况。接着在音乐歌舞的氛围中结束供献。祭典正式开始,知州宣读礼部特颁的祭文,而后主、陪祭人行拜礼,而后城乡民众敬供香火。当暮霭降临,“日欲暝兮月将晖,雾霭霭兮烟霏霏”,则撤去祭品,毕恭毕敬地送神灵升天。

祭祀日期 汉代以伏羲为春皇,祭祀在立春之日举行。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确定每年春秋季二时祭祀三皇。宋金明确在仲春、仲秋(即每年二月、八月)祭祀,卦台山伏羲庙即据此祭祀。元代改定祭日为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即一些资料所言的“春秋之季月”。明初袭元制。后将历代帝王的祭祀改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卦台山伏羲庙和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日期被确定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丙日。顺治《秦州志》卷6《仪制志》说:“岁春二月上丙日、秋八月上丙日祀太昊伏羲氏。”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申报甘肃省布政司,请求恢复明代祭祀,未获批准,明代确定的祭祀日期逐渐废止。民间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氏的诞辰,于是秦州伏羲庙的正祭日期遂改为正月十六日,一年一度。而卦台山伏羲庙的祭祀日期则为正月十五日和二月十五日,一年两度。民国沿袭。1988年,时值龙年,天水市人民政府主持举办伏羲祭典活动。由于伏羲是龙的象征,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为龙的生日,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说:“五月十三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加之农历五月,正当旅游旺季,为发展经济文化起见,遂将1988年的公祭活动定为农历五月十三日。2006年始,公祭大典时间固定为公历每年6月22日。

图3 天水伏羲庙正月十四至十六民间庙会场面

祭器祭品 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猪两牲。宋改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猪三牲。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以太牢祭祀,明代秦州伏羲庙沿袭用太牢。据《明史·礼志》,洪武四年(1371年)定仪,祭祀历代帝王用登一,铏二,笾、豆各八,簠、簋各一,俎一,爵三,尊三。七年(1374年)更定:登、铏、簠、簋各一,笾、豆各十,爵各三,共设酒尊五于殿西,酒尊三于殿东阶。二十一年(1388年)增定:帝王每位铏二,簠、簋各二。后确定祭品用十二笾、豆之制。十二笾中分别盛放形盐(制成一定形状的盐)、槁鱼(即干鱼)、枣、榛、菱、芡、鹿脯(干鹿肉)、白饼(白面饼)、黑饼(黑面饼)、糗饵(用炒熟的米、麦谷物制成的食品,若炒面或糕点类)、粉糍(用黏米制成的食品,若年糕、汤圆类)。十二豆中则分别盛放韭菹(切碎的韭菜)、醓醢(肉酱)、菁菹、鹿醢(鹿肉酱)、芹菹、兔醢(兔肉酱)、笋菹、鱼醢、脾析(牛百叶)、豚胉 (猪腰窝肉)、酏食(粥)、糁食(米饭)。若用十笾、豆制,笾则减糗饵、粉糍,豆则减食、糁食。明朝中后期秦州成为和河南陈州齐名的两大祭祀中心之一,祭祀陈设理当是类此而进行的。这从胡缵宗《太昊庙乐章》也有所反映。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为乌牛、白马、猪三牲,陈设祭器祭品较前简略。民国时期在某些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才会三牲俱全,同献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1988年恢复祭祀,主祭品用猪2头,古代礼器不存,祭品用普通的盘碗陈设。后逐渐恢复牛、羊、猪三牲太牢祭祀。

乐舞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巡按甘肃御史张鹏巡察秦州,考察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情形,见伏羲庙祭礼简陋,没有健全的乐舞制度,不足以突出“羲皇故里”的特色,便邀秦州知州黄仕隆共同主持制礼作乐。[26]胡缵宗《太昊庙乐记》说:“(张鹏)乃邀仕隆召工制器,按八音以为乐,准八佾以为舞。盖琴、瑟、笙、镛之属必调,番翟、冠、袍之属必缴;制罔不合,度罔不中,而敬可持矣。”乐舞大抵仿当时文庙使用的礼乐制作。据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3《建置》伏羲庙条,可知明代乐舞规模大抵如下: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之乐。乐器三十有六,乐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场面十分壮观。清以来乐舞失传,晚清时祭祀已无乐无舞,或以一些戏曲中与祭祀场面相合的音乐代乐,或以夹板舞之类的舞代舞。

祭祀乐章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巡按甘肃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仕隆主持制礼作乐,完善伏羲庙祭祀规程。张乃自撰《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以配合祭祀礼乐。乐章哀婉华丽,文采飞扬,有屈原《九歌》的风韵。同时,胡缵宗依据明代通行的文庙祭祀乐章撰《太昊庙乐章》七章。乐章规范典雅,展示了伏羲庙祭典的所有程序。当时张的乐章由黄仕隆负责刻石立碑。清乾隆五年(1740年),秦州知州李步张撰乐章原韵作新词重刊,碑现存天水伏羲庙西碑廊。

附一:张鹏《太昊庙祀乐章》[27]

迎神

山矗矗兮水悠悠,风瑟瑟兮云翛翛。殿阒旷兮鸟声柔,天元冥兮树色幽。谐鼓吹兮陈肴馐,纷拜舞兮恭献酬。神之来兮灵色周,驾玉龙兮乘苍虬。銮锵锵兮旆皜皜,宛在清虚烟上头。

送神

日欲暝兮月将晖,雾霭霭兮烟霏霏。湛桂醑兮天熹微,陈琼筵兮神依稀。钟鼓间兮琴瑟希,凤吹导兮鸾舆归。神犹眷兮旟欲挥,鸣苍珮兮垂丹扆。来何从兮去何适,松柏穆穆兮鸟雀飞。

附二:李步张鹏原韵所撰《太昊庙祀乐章》[28]

迎神

山冷冷兮水溜溜,风瑟瑟兮云悠悠。殿阒旷兮鸟声幽,天阴晦兮树色愁。喧鼓吹兮陈肴馐,纷跪拜兮杂舞讴。神之来兮灵气周,驾玉龙兮乘苍虬。音沓沓兮意寂寂,只在清虚烟上头。

送神

日未落兮月将辉,雾横布兮雨初霁。酿桂酒兮目唏唏,瞻琼筵兮心依依。钟鼓间兮弦管微,羽盖张兮琳轩归。神欲旋兮不可挥,鸣玉佩兮飘仙衣。欢无颜兮笑无语,松柏萧萧鸟雀飞。

附三:胡缵宗《太昊庙乐章》[29]

迎神

天生羲圣,广大变通。立极垂易,列圣攸宗。天子致祀,仪文式崇。神之鉴之,昭格雍雍。

初献

牺牲既洁,俎豆载馨。鼓琴鼓瑟,惟圣惟灵。文敷八卦,道衍六经。报功报德,惟格惟歆。

亚献

洁帛既陈,清酤复献。惟祀雍容,维灵缱绻。八卦初传,斯文式宪。神其来临,歆此亚饭。

终献

律吕既翕,仪度复详。在天上帝,在帝羲皇。河图垂宪,龙马回翔。惟神昭格,眷此帝乡。

彻馔

神之来兮,见龙在田。神之去兮,飞龙在天。牺牲斯报,琴瑟斯宣。神其眷注,鉴此衷虔。

送神

龙乘秘殿,云复行宫。卦台斯格,纪邑攸同。太羹金注,元酒玉溶。瞻依犹切,陟降曷从。

望瘗(与彻馔同)

祭文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之后,秦州祭祀伏羲中心由卦台山移至州城。嘉靖二年(1523年),秦州伏羲庙新建完工。为体现对先皇的崇敬,明廷礼部为秦州特别颁发《太昊庙祭文》作为官祭时的标准祝辞,代表朝廷致祭。清代废弃官祭,但祭祀从未断绝,至于用什么祭文不得而知。清末,进士任其昌曾撰伏羲庙祭文,惜已失传。民国时天水学者张云石等所撰祭文亦不传。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主持公祭伏羲典礼,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甘肃诗词学会副会长张举鹏二先生各撰有祭文一篇。此后每年都撰有新祭文。

附:明礼部所颁《太昊庙祭文》

维年月日,秦州某官某,钦奉上命,致祭于太昊伏羲氏。

于维圣皇,继天立极,功在万世,道启百王。顾兹成纪之乡,实惟毓圣之地。爰承明命,建此新祠。用妥在天之灵,并慰斯灵之望。时惟仲(春、秋),祀事式陈。神之格思,永言无斁。[30]

告文·榜文 天水伏羲庙祭祀出告文的祭俗始起于明嘉靖年间。祭祀之时,先出告文,向民众昭示伏羲氏的伟大功绩。清代、民国祭祀时偶出告文,并非必有程序。祭祀迎神时出榜文,以告慰伏羲氏神灵。明清两代出榜情形不详。民国时每逢庙会,于正月十五日清晨迎神时出榜文,正月十六日下午送神时则将榜文焚于先天殿前的琉璃塔内,而后将灰送入藉河,祭祀即告完毕。所谓“迎神出榜、送神烧榜”是也。惜历代榜文均不流传。民国时榜文内容并不固定,民国35年(1946年)伏羲庙会的榜文由天水诗人赵尧丞撰,内容失传。

附:明刘尚义《太昊庙告文》

嗟惟太古,时会洪荒。其风简略,文物未彰。如彼晦冥,昏蒙元茫。羲皇特起,配天为王。聪明神圣,灵异靡常。爰衍八卦,始制文章。男女有别,化机乃扬。人极爰立,开我周行。日月悬曜,光照无疆。往者绪绍,来者轨张。慨我黎庶,是用是将。惟木有本,枝叶其昌。于帝振迹,麟趾顾长。彼苍者天,可与类行。惟台小子,迁于是方。永念遗德,肃将不忘。陈彼腐荄,只荐于旁。明灵昭格,奕其来洋。[31]

灯会和灸病习俗

伏羲庙灯会 清道光七年(1827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夜创办。从此,严肃的祭祀活动和活泼的文化活动结合,使“玩灯”成为伏羲祭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且灯会又和灯谜结合,每逢灯会时,于伏羲庙庭院古柏间拉绳,悬挂各种谜语,供朝庙的民众射猜,中者有奖。推其源,上元之夜,秦州文庙一贯有架“灯山”、挂“字虎”任人射猜的传统,想必伏羲庙的灯谜活动是受文庙的影响所致。这种形式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官僚士绅,都喜闻乐见。清进士任其昌、苏统武、刘永亨等都曾亲自创作灯谜。天水的花灯、灯谜声名远扬,是和一年一度文庙、伏羲庙灯会分不开的。

灸病习俗 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传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天水市民众自发集会祭奠“人宗爷”(天水人习惯将伏羲称“人宗爷”),祈求幸福安祥,新年好运气。伏羲庙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推选其中一株在庙内值班,据说这棵大柏树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体现者。它会治病疗疾,无所不能。庙会时神树上悬挂红灯作为标志,以供奉祀。朝拜人宗庙的人们沿甬道鱼贯而入,恭恭敬敬地于露台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纸。而后各自走到神树前(其实庙内哪一棵柏树都可以,不一定是值班树),粘贴纸人,点香火灸病。带病者可以为自己灸,不带病者为亲友灸,哪个部位伤痛即可灸对应的纸人的部位。纸人以红纸为原料,剪成人形,大小均可。灸是仿中医学上的针灸而为之,讲究的是用艾草贴伤病处与纸人相关的部位,用香火点焚,图方便的直接用点燃的香头戳。心诚则灵,人们似乎从不考究是否灵验,是否真能祛除疾疫。棵棵古柏在每年朝庙结束后,身上总会粘贴上无数的小纸人,风起时哗啦啦作响。如今,为保护古柏计,每至庙会日,博物馆用竹帘围护树身,而虔诚的民众则将小纸人贴满竹帘,如法炮制。推其源,纸人灸病的习俗来自唐代以后中医界长期奉行的“医易同源”理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即大谈医和易的关系。宋徽宗赵构作《圣济经》,将《周易》和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一同归入他理解的三皇之书《三坟》。元代诏令全国通祀三皇,奉三皇为医师始祖,由医官主祭。按这一理论推论,则医学是易学派生的,易的基础是阴阳八卦,八卦又是伏羲首创,因此,用香火代银针灸烧贴在古柏上的纸人,理所当然地被认为能“治病”,朝拜人宗庙的人对此都坚信不疑。

祭祀经费和祭祀组织

庙田 卦台山伏羲庙和州城伏羲庙都有一定数量的庙田供平常初一、十五祭祀之用。卦台山元初置庙田,计145亩。元至正四年(1344年)秦州同知周赟重新厘定,规定每亩收租1斗。明清沿袭。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5《食货》说:“卦台山太昊庙有常住地一百四十五亩,即在台上。”又,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3《食货》说:“卦台山伏羲庙有常住地一百四十五亩。”州城伏羲庙也有庙田,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碑碑阴有载,原戏楼后的菜园就属庙地,但数目不详。另外,伏羲庙尚有房产和地产。同时属庙所有的朝房和乐善院及周围的一些房产,往往出租给设馆教徒的先生,或潜心攻读的士子。地产、房产两项收入均用以赞助香火。

祭祀银 明清时期州城伏羲庙的大祭费用一律由州署办理,列入州署财政预算。顺治《秦州志》卷7《食货志》说:“伏羲庙祭仪,原银十八两。”清代前期,祭祀银由知州捐备,形成惯例。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州侯作吴申请甘肃布政司每年拨银助祭,获准,数额为20多两,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3《食货·礼俗附》说:“国朝乾隆四十六年,知州侯作吴请于大府,每岁藩库给银二十两有奇,复用太牢。”乾隆之后,祭银拨付常态化,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3《食货》说:“额支伏羲庙祭祀银二十两,庙户工食银一十二两。”文献记载如此,但从州署留存档案看,有清一代自顺治至于光绪,祭祀银都是由州署拨付,数额均为18两。入民国,祭资不再由官府拨付,完全依赖进香人捐助。

住持 明代设住持,管理伏羲庙上香清扫事宜。住持身份是道士,又称阴阳,由于属正一道,可以带家,又有“庙户”之称。住持长住庙内,职业世袭。田阴阳家自明嘉靖年间直至民国,祖孙十三代相沿为伏羲庙住持。清乾隆五年(1740年),秦州州署设住持3人(其中就有田家的先人田复喜),并制订“住持经守条约”,刻于秦州知州李所撰《重修文祖庙碑记》碑之阴,令住持道人“宜处修香火,小心经守”,亦不能让闲人“任意出入游玩骚扰”,违反规定者,住持应予以制止,“立即扭禀以凭拿究”。同时,州署为庙户每年提供工食银12两,以补贴日用。民国时伏羲庙有住持2人,一为田阴阳,一为蒲阴阳,俱带家住庙西隔壁庙院,但政府不再拨款,生活来源主要是香火钱。1949年后,住持被遣散。

上元会 上元会是组织伏羲祭祀活动的民间组织。相传成立于明代,由伏羲城的绅民组成。清、民国沿袭,由于官府不再主持祭祀,上元会遂成为祭祀的总代理,1949年后自行解散。1988年6月26日,恢复伏羲祭典时重新成立,除负责庙会祀典之外,为恢复伏羲庙的文物做了不少工作。

四 碑文选录

伏羲庙内的碑碣,是和庙的创建和重修伴生的,时间愈后,新建碑碣愈多,而损坏也在所难免。清乾隆四年(1739年)杨应琚《据鞍录》说:“(伏羲庙)碑碣屡经兵火,秦人亦不知珍重,惜无元代以上者。”[32]可见乾隆时碑已有损坏。嘉庆年间重建碑亭,光绪年间改建碑廊,加以保护,成为伏羲庙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民国以来,庙内或驻军或办学,有些碑碣遂下落不明。兹选录和伏羲庙创建、重建有密切关系者如下。

(明)萧英《新修太昊宫门坊记》

秦州西关外一里许,有伏羲行宫焉,□前为□□(太守)傅公天和之所建也。按《志》,太昊伏羲氏生于秦之成纪,故境内有始画八卦之台,厥后因都而崩于陈,陵寝见存而岁时祭飨。公以伏羲为太始祖,圣德象日月,神功配天地,万世之下,咸有依赖。彼卒之地既以时致祭,而所生之地岂容然而不祭乎?此行宫之所由建也。

然方草创,而公已乔迁。以故殿宇有所未备,塑像有所未成,凡百皆聊且粗略,而未至于完美。况神宫之前,杂乎居民,通乎闾巷,过之者不知致敬,见之者不知尽礼,此尤为阙典□之大者也。

弘治庚戌岁,郡之耆老刘克己辈各捐己资,备材命匠,建立坊门,榜曰“太昊宫”。经始于夏四月,落成于秋七月。青紫交辉,丹碧掩映,然后斯庙表而出□,而凡过者、见者无不致敬尽礼,俨然神灵在侧,孰敢萌一毫戏豫之心哉?呜呼!诸耆老之功于是为大。事竣,敬述厥由,用勒诸石,以留于不朽云。

时弘治三年岁次庚戌冬十一月上旬吉旦

赐进士前南京太仆寺丞同知秦州事金台萧英撰文

按:立伏羲庙东碑廊。明弘治三年(1490年)立石。高105厘米,宽60厘米。秦州同知萧英撰文。无碑首、碑座,碑身基本完好,碑阴有题名。本碑是庙内留存的年代最早的碑,在记述伏羲庙门坊修筑情况的同时,追溯庙的创建,并说明创建者是“傅公天和”即秦州知州傅鼐,为考证伏羲庙创建时间的珍贵文物。

萧英,明河南息县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曾任秦州同知。

(明)唐龙《重建伏羲庙记》

赐进士第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兰溪唐龙撰

赐进士第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整饬边备抚宁翟鹏书

赐进士第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整饬兵备山阴成文篆

大矣哉,伏羲氏之道乎!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天地之文炳如也、郁如也、秩如也。惟人在中,经纬以成章,弥纶以参化,无亦彬彬然而有文欤!

上古之世,太始初分,典彝未备,民物职职,俗居吁吁,厥文犹隐焉。自帝太昊伏羲氏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一身,始做八卦,因而重之,以为六十四,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作书契而代结绳之政,以俪皮为礼而正婚姻之始,因龙马负图而记百官之名。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絙桑为瑟,而乐音自是兴焉。夫卦象设则神明通,书契作则文字着,婚姻正则人伦叙,百官记则班位修,乐音陈则度数明。神设其教,皇建其极,物彰其彩,民济其行,而人文于是乎着矣。故曰:帝,人文之始也。是以孔子赞《易》,叙圣人教化之功特始乎帝,岿然为神农、黄帝、尧、舜之冠。及对康子问,五帝又推其德,佐成上帝,以合于天,凡以此也。

今之秦州,即古之成纪也。帝实生于斯,而遗庙莽莽然而在,其来远矣。顾规制俭陋,风雨震凌,刍牧往来,而牛羊之迹交大,弗称祀典。先是,巡按御史马溥然、冯时雍、许翔凤后先建议,畜聚财用,荒度基址,期撤而新之,未即事而代矣。嘉靖纪元之明年,巡茶御史陈讲聿举厥功,登登而作。巡案御史卢问之既至,茂先世典,申饬攸司而分摄之,布程督之令,严省试之法,是用绩于成,考而落焉。

提学副使唐龙曰:祀以德举,治以化洽。是故丰后稷之祠者,咸曰重本;存太伯之庙者,亦称辨治。而况继天地开辟之功,启帝王化成之理,而为人文之始者哉?

惟是庙貌翼新,而宣国之大节焉,揭度妥灵有宇也,修祀秩礼有典也,昭庸厚化有章也,诸君子于世弘矣,乃于是乎特书之。

分守参政王教、分巡佥事周镐、姚文清咸广综理之。文州进士徐元祉亦预闻其画者也。法皆得书。

嘉靖三年甲申十二月望日,署州事巩昌府通判衡水李梅立石。

按:碑立伏羲庙东碑廊。明嘉靖三年(1524年)十二月立石。高210厘米,宽108厘米。陕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唐龙撰文,陕西按察副使整饬边备副使翟鹏书丹,陕西按察副使整饬边备副使成文篆额。石质优良,保存完好,碑阴有题名。文载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中》,个别字句和碑文有异,兹依原碑校录。

唐龙(1477—1546年),字虞佐,号渔石,明浙江兰溪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历任江西按察使、陕西提学副使,累迁至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著有《易经大旨》《渔石文集》等。

(明)康海《重修伏羲庙记》

赐进士及第儒林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修国史古邰康海撰文

赐进士出身大中大夫陕西布政司左参政前监察御史中州任洛篆额

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陕西按察司佥事前兵部郎中古扬张书丹

秦故有伏羲庙,在州西郭门外,岁久倾圮。巡按御史马溥然、冯时雍、许翔凤先后莅此,欲图厥新,顾方举,忽代。承委之吏,罔孚德心,是以成勚终鲜,无裨后观。嘉靖纪元,御史陈讲毅然举行,功欲告成,按期满矣,得御史卢问之来代其事,相功益财,厥绩用熙。前提学副使、今兵部尚书提督三边军务兰溪唐龙实记其事,刻之坚珉。然时值荒歉,而主守数易,丹雘未施,垣墉半欹,加以守护弗严,仍频圮坏。

嘉靖十年,御史凤阳陈世辅、任邱郭圻按至,慨焉兴怀曰:前人之作,惟后者弗修,往者咸坠,陈、卢讵今几日,而乃至是。于是檄知州李楷鸠工修补,备极坚好矣。又益以龛帷,文以采绘,周缭崇垣,外建棹楔。表识既虔,瞻望有蔚。于是缄状走吏,属海为记。

夫伏羲氏,群圣之元始也。德开邃古,迹寓西维。章缝之士,非有事兹方,难遂逖仰。顾诸按者相继兴行,至于如此,今又不掩前善,永昌后哲,海虽荒钝,良用钦服。遂次第其事,俾劖诸庙石,以广德心。后之君子,将益继续其志,至于无已,则未必不自于今日。

是役也,起于正月十八日,终于四月二十九日云。

大明嘉靖壬辰夏四月吉日立石

按:碑立伏羲庙东碑廊。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立石。高225厘米,宽113厘米。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康海撰文,陕西按察司佥事张书丹,陕西布政司左参政任洛篆额。下部剥泐严重。文载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中》,兹依原碑对照“州志”校录。

康海小传见本章第一节《卦台山伏羲庙》之《碑文选录》。

(明)胡缵宗《太昊庙乐记》

赐进士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翰林院检讨国史馆郡人胡缵宗撰

赐进士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史茌山杨勉学篆额

赐进士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文安纪常书丹

夫何祀乎天地?覆载之所必报。何祀乎社稷?生养之所必报。何祀乎圣帝明王?作之君、作之师者所必报。礼也。

然古昔圣帝明王,未有太昊若者。惟太昊继天以开物、以画卦、以造书契而立极也。故有伏羲,而后有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有周公、孔子。有卦而后有《易》,而后有《诗》《礼》《乐》《书》《春秋》。有书契而后有文字,而后有典章、图籍。古昔圣帝明王,孰有若太昊者!万世斯文,祀以报之,视天地社稷稷何缓哉?

考之诞圣之郡,画卦之台,前代亡不举祀者,而国朝阙焉。是故正德间侍御成都马溥然氏、瀛海冯时雍氏、平阳许翔凤氏先后建议焉;遂宁陈讲氏、云中卢问之氏次第创庙焉。嘉靖初,待御新安方远宜氏广庙于台焉;钟离陈世辅氏、任邱郭圻氏饬庙于郡焉。载咨载度,式尊式崇,而所以报之者,历百年而始具。

今岁春,待御铜鞮张鹏氏按行至郡,既谒庙,遂及祀事。州守黄仕隆具以对,乃作而叹曰:夫建庙,建祀也。今观是庙巍然大,焕然文,其理秩然,可以祀矣。然有乐焉!夫祭,礼也。有礼斯有乐矣,未有有仪文而无声容者。盖非礼不足以言序,非乐不足以言和,故有仪文而后可以周旋,有声容而后可以宣畅,上以通神明,下以致馨香,舍乐奚以哉?乃檄仕隆召工制器,按八音以为乐,准八佾以为舞。盖琴、瑟、笙、镛之属必调,龠、翟、冠、袍之属之必致。制罔不合,度罔不中,而敬可持矣。乃又自撰《迎神曲》一、《送神曲》一。盖始条理之有源,终条理之有委。律斯协,吕斯谐,而诚可谒矣。

即告成事,仕隆以复侍御,侍御告之庙,付执事者掌之以供祀。既虔既恪,乃和乃平,而所以报之者,越两朝而始备。天子之大礼以成,有司之大事以竣。于戏休哉!夫庙以绥,礼以敬也。而乐以乐,夫祭期其乐也。礼行而乐作,自洋洋于俎豆;曲倡而乐和,自雍雍于弦管。乐岂非祀所当急者与!

夫天地大矣,匪祀曷钦?社稷大矣,匪祀曷明?伏羲氏大矣,匪祀曷仰?祀大矣,匪乐曷奉?侍御因礼以修乐,其有心于禽仪兽舞也,与仕隆介节判镏溪属缵宗记。缵宗有感于神之听之也,敬为之记。

大明嘉靖己亥中秋知州吉阳、同知祝豫,忝州判事前御史张梯、吏目李学文立石。

按:碑立伏羲庙东碑廊。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石。高253厘米,宽90厘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缵宗撰文,江西道监察史杨勉学篆额,陕西按察司副使纪常书丹。拱形顶,碑额篆书,中部和下半部残损,碑文隶体,带篆意,边饰卷云纹。碑文作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而碑立于嘉靖十八年秋,系碑文中提及的秦州知州黄仕隆的继任者吉阳等人所立。撰写记文时,胡缵宗的职位是山西布政使左参政,而立碑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胡缵宗小传见第一节《卦台山伏羲祠庙》之《诗歌选录》。

(清)于之士《重修太昊宫碑记》

昔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俯察,受图画卦,因理蓍数□□□□之道,而开物成务于无穷,其神圣功化与造化,同为悠久,实六经群圣之大原,万世文字之鼻祖。《礼记·祭法》云“法施于民则祀之”,而庖牺氏之法施于民为何如哉?

余兵备成纪之乡,实为毓圣之地。拜谒□考其遗迹,诸父老咸曰:“州北三十里,地名三阳川,蜗角堡北有台,名画卦台,其土垒遇冬雪,奇偶宛然如卦。堡下有渭水,水中有分心石,随水大小,□逾其则,是即庖羲氏仰观俯察、受图画卦之故地也。”且语□功曰:“画八卦以发天地之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作网罟以利渔佃,制婚姻以别男女。上继天道,下□人极,是功与天地同其大,与日月并其明。以故立祠于州□,化无穷也。顷因兵燹洧臻,旱涝频仍,以至香火寥落,庙貌倾颓者,于兹有日矣。”

余听父老之言,怃然太吁曰:“以若是之圣,而可听其香火寥落也哉?以若是之圣,而可听其庙貌倾颓也哉?”况闻肃王暨制台各有助施,但苦不足。余亦捐俸若干,命中军贾万钟同乡耆王纪等,督率工匠,勤力修理。于顺治十年正月二十四日起工,未及半载,工已告成,庶可以副朝廷崇重秩祀之意,慰民庶仰□报答之诚矣。爰记其事,勒诸石,以志不朽云。

钦差巩昌等处抚民兵备分巡陇西道陕西按察司副使于之士熏沐谨志

(落款题名略)

顺治癸巳孟秋七月吉日立石

按:碑存伏羲庙西碑廊。清顺治十年(1653年)立石。高218厘米,宽114厘米。碑不知何时没入地下,1998年重修先天殿西面的来鹤亭,出土半截,次年又在来鹤亭附近发现另外半截,遂成“完碑”。碑无碑额和碑座,中部断裂,碑面剥泐严重,左下角残损。

于之士,清直隶顺天人。举人。顺治八年至十一年(1651—1654年)任分巡陇右道,后升任陕西苑马寺少卿。

(清)李《重修文祖庙碑记》

惟自□□列圣与天俱存,而开天明道,帝庖牺氏实为之首。帝诞于成纪。成纪,今秦州也。州西郭故有帝庙,别为城,名伏羲城。

乾隆二年,守兹土,谒庙毕,周步四面,见基址之阔远,仪制之崇隆,可称奕奕。顾前后东西两序,倾圮无余,而后殿更为颓损不堪。环视之下,良用悚然。夷考《伏羲庙志》:

中为正殿七楹,榜曰“先天”。后为退殿五楹,榜曰“太极”。前后东西皆为序,共廿楹。前为仪门,扁曰“文祖”。又前为门三楹,扁曰“与天地准”。太极殿后为亭,题曰“见易”。前有池,乘以桥亭。先天殿前为露台,台下左右有碑,皆覆以亭。门之外建一绰楔,榜曰“太昊宫”。门之东西建二绰楔,榜曰“继天立极”,曰“开物成务”。

其志作于明正、嘉间。今证以目前,规模虽具,后院东西两序仅存六楹。若殿后诸池、亭暨门外东面一绰楔,竟略无遗迹。岂二三百年沧桑多变,而后来者不能追复欤?抑日侵月蠹,以至如此其尽也?考证既悉,悚惕弥深,窃意杳无遗迹者,固未易骤复,而当前具在者,又乌忍听其再废?

爰于四年六月,洁捐薄俸,鸠工庀材。嗣州人亦有助之者。委别驾吴三煜、参军郑重、偕州绅士乡耆数人敦其事。圮者建之,损者葺之。易之以栋梁,新之以丹雘。复于庙之西建牡丹亭一楹,以备观游憩息赏心之所。迄十月而工告成。崇垣甬道,碧瓦朱甍,穆然焕然,庶足以妥圣灵而明祀事欤!

夫帝首阐三极之道,启万世之统,自炎黄以下,莫与伦比,固非赞颂所及。至此庙创建补葺之始末,与夫古柏苍藓,负山带河,称陇胜迹,将不惟志书可覆,故碑亦灿然可征也。故皆从其略,而敬识重修之岁月梗概如此。

直隶秦州知州闽中李敬撰

州判吴三煜、学正张悌、训导周崇文、吏目郑重仝立

助理绅士州同胡寿、乡耆魏相儒、孝廉杨舒、农官魏文、生员蒲又洪

大清乾隆五年岁次庚申仲夏穀旦

碑阴文字

今将文祖庙内清查首明出公地案由、入官地亩地段坐落四至、住持经守条约开载于后:

一官下民刘睿□□□□北边土地一块,尺丈在庙内总四至中,原首词在卷。蒙州批,文祖……首□□□□□□□□□而地内已种烟苗,贫民失业,亦属可悯,俟秋后收获完日,交明主持,以备……

一监□□□将庙旁□至南边官地一所借作书房,生员刘荣先将庙旁东壁中间官地一所借作书房,西壁中间官地一所借作书房。各具结前来。尺丈在庙内总四至中,原结在卷,蒙州批,文祖庙内官□分踞占。但建盖书房,设教训读,与任意作践吞噬入已者有间。今既首明,姑免置议,以建之房□,必勒令拆毁,安土……之意,倘有愿将房屋移置别处,退还官地者,听该生等自便。如有情愿照旧设教者,该生等□名下,每年谅出租□……持以资香火之需,似亦公私两尽之道。□宜凛□□至□究□□穆恂。生员刘荣先、张朝琮各具甘结,粘卷内穆恂……地租钱二百文。刘荣先每年承认地租钱三百文,俱限本身,日后不作书房之时,退还原地。惟张朝琮又具呈词意,欲□□□走,复图依旧作馆设教等语,蒙州批前着□并照旧设教者,因无碍于庙内,今重修建□□用地基,且工程告竣,不便□入以滋作践,仰该生另为迁移可也。□□锁渎,张朝琮遵批退地,现盖牡丹亭一所。

一庙前后面东西阔俱贰拾丈零五尺,南北长陆拾丈。

一庙西边道院一所,尺丈在庙内总四至中。内住持赵复宋自己出资,修盖干撒瓦榻板房壹拾壹间,田复喜自己出资修盖干撒瓦榻板房四间半。

一住持道人赵复宋、田复喜宜虔修香火,小心经守,毋得作□□□□ □□□□人等,亦不得任意出入游玩骚扰。如不□□□,该住持立即扭禀,以凭拿究。

按:碑立伏羲庙东碑廊。清乾隆五年(1740年)立石。高165厘米,宽72厘米。碑面严重磨损,中部断裂,无碑首。秦州知州李撰文。碑阴刻有伏羲庙公地出租情况及住持经守条约等。文载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中》、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21《艺文三》,题名《重修伏羲庙记》,个别字句和碑文有异,兹依原碑对照“州志”校录。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举人。乾隆二年至六年(1737—1741年)任秦州知州,捐俸修建伏羲庙、玉泉观等,颇有政绩。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7《名宦》有传。

(清)邹曹纯《朝议大夫升任宁夏府知府直隶秦州知州王重修伏羲庙碑记》

秦州,古成纪也。昔者,伏羲氏实生此州,故州西北有卦台山,州西有伏羲城,为立庙祀焉。明嘉靖中重修之,康对山修撰记其事。迄今三百余年,渐以倾颓剥落,起而修之,非有大造于此州而能为人人之所不能者弗克举。

嘉庆二年,我公祖神木王公来守此土,即为吾民兴利除害,修废举坠,成民而致力于神。未及一载,值川、楚贼匪窜州境蔓延。五六年间,贼势猖獗,蹂躏四境,百姓奔窜逃匿,无不受其害者。公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数百丈,民赖以庇,而庙亦不毁于兵火。民之愚者,不以为公之功,竟以为伏羲氏之力也。公又为民修堡寨,纠乡勇,铸铳炮,严警逻,贼不敢逼,而民始稍定。当此之时,公内则桢干畚锸□之具,自州城附郭以及属县远镇无虚处,外则糗粮刍茭夫马之需,自大帅督宪以及诸戎师无虚日。公又总理粮台,□力挽粟,羽书旁午。乃倡捐千金,付生监筑西城。复念城东居民无所障蔽,被兵日危,复捐资筑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接连大城,长与伏羲城等。东郊之民有所依赖,贼至不惧。然则,伏羲氏真能庇吾民而假手我公以为之者耶?方是时也,公日夜以修城筑堡,严戒守之备为急,又履行四乡及各属县,稽查远近难民被焚掠及受杀害者,详请抚恤,按口给粮存济,故于修庙弗暇也。

嘉庆六年,秦州大饥。公据情申请,蒙上天恩,发廪七万,秋冬之间,民赖以甦。比春,赤贫户民又复嗷嗷,公乃施设粥厂。谓饥民聚于一处则疫生,且道远,故在城侧东西关分设男女厂二处,在乡□东路之马跑泉、街子镇,南路之天水镇、娘娘坝,西路之三十里铺、关子镇,北路之石佛镇、雷王集四面各设粥厂。每厂日食数千人,至四月初十日乃止。三月之久,全活无数。至嘉庆八年,贼匪渐平。而公以劳于民事,须发为之颁白矣。

明年,公首蒙卓异,例应陛见,而岁复欠收,士民请于大吏,求留公以济民命,卒不可得。公卸篆后,复分途中资斧之费,于东西两关设男女粥厂二处,自冬徂春,民赖以活。公乃轻装倍道,驰赴京师。六月,公还。民夹道欢迎者,百余里不绝。盖之死而生之,之亡而存之,民胥戴德若父母矣。

公□喜吾民之复苏而乐其生也,于是始有营造之举焉。重禋祀则建立文昌宫,祷雨泽则重修龙王庙,备灾患则重修火神庙。前后设厂,建造费逾万金,民不与焉。又念□(伏)羲生于此州,为万古文明之祖,城粗完整,则庙不可以不修也。故自十年三月,鸠工缮修大殿。公自捐钱三百万、银六百两,并所积罚锾共银一千一百两。又不足用,乃遇绅士石作环等老成练达者董其事,募之民间,复得两千余金。十二年五月,功乃告竣。计建正殿九楹,补葺两庑十楹,碑亭六所,钟鼓楼各一,头门五楹,二门五楹,向南□□□东西牌楼□□。垣墉户牖,丹雘雕饰,巩固宏敞,自门阙以逮两庑,规模肃如也。

夫庙社城郭之兴废,足以觇都邑之盛衰、政俗之隆替。公能不鄙夷吾民而养之教之,安危祸福与民共之,饥不忍独饱,寒不忍独温,而又以其余力与民修残补废,宜乎人人有桐乡之爱,舒度之歌矣。而余独念公十余年来兵燹艰难、薄书鞅掌之余,不殚劳瘁,不□资费,以鸠此功,所以培植吾州者,其意甚厚。所愿吾州人士,追皇古之淳风,戒沃土之骄淫,安不忘危,患思有备,男耕女织,风淳俗美,鬼神降福,三时不害,于以崇明祀,颂□平,甚盛事也。自今以往,承国家休养生息之泽,以至于亿万年,正未有艾,其亦公厚爱吾民之意也。

夫公于嘉庆十一年冬授宁夏府知府,十二年秋乃之任。州人士因庙之落成,述其事,请余略记颠末,勒石以志不忘。

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秋七月穀旦阖州绅庶立石

文林朗庚子科经元候铨知县借补西和儒学训导郡人邹曹纯敬撰

文林朗丙午科举人候铨知县借补陇州儒学学正郡人张烈敬书丹

按:碑立伏羲庙东碑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立石。高203厘米,宽81厘米。邹曹纯撰文,张烈书丹。碑石质恶劣,碑面多处剥泐。碑文中的“我公祖神木王公” 即秦州知州王赐均。所谓“川、楚贼匪”指嘉庆年间一度深入秦州、阶州一带的四川、湖北白莲教起义军,旧志蔑称“教匪”。

邹曹纯,清甘肃秦州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举人。曾任西和县训导。

(清)姚协赞《重修伏羲庙记》

古称前后三皇继开天物,而人皇生刑马山提地之国,宓羲生成起(纪),皆秦州地也。夫圣皇道济垓埏,神周寰宇,华夷内外,皆其灵爽所布濩,尚何区区桑梓之足恋?然桑梓人士指里庐而忾慕,睹遗迹而欷歔,其依向尸祝之忱,岂与遐方逖听者等哉?此国家祀典所以既祀古帝于其国都,复听立庙诞降之乡,令有司时飨勿替也。

秦州伏羲庙,《明史·礼志》称正德中建。考之庙碑,则刘方伯天和营其始,都指挥尹凤底其功,事在弘治庚戌。而史系之正德者,岂至正德时始列祀典欤?惟缔构伊始,规模尚阸陋,洎嘉靖重建,增其式廓,殿寝、廊庑、门坊之制始备。我朝顺治、乾隆、嘉庆中,凡三葺修,拓旧作新,弥益闳敞。然自嘉庆迄今,年历八十,兵燹再更,重以己卯地震,梁栋挠折,瓴甓剥地,前阙摇落至尽。

光绪癸未,予由词馆奉恩命来巡陇南。谒庙睹状,怵然心惕,急欲鸠工兴作,顾念荒余民困,未敢骤举。乙酉夏,始与州牧余君泽春协心营建。既各捐俸为倡,且延在籍主政任君其昌、苏君统武董率绅耆,分诣陇南各州县劝分集赀。自夏涉秋,输襁骈蕃,工徙鳞萃,斩材岷麓,浮渭东来,陶埴近郊,炎焰赩云,盖二十九阅月而事竣。凡用木材以丈计者逾千,砖瓦以枚计者各逾万,僦人工三万而赢,支钱一万二千缗有奇。重建先天殿七楹,深五筵;后寝五楹,深五筵,高皆逾其深五分之一。东西朝房各三间;长廊五间,以庋碑碣。重门耸矗,绰楔对峙,金碧丹雘,照耀通衢。

论者谓:太昊之德高大与天侔,是庙之成,高大亦与帝德称。然以陇南硗瘠之区,承军兴凋耗之后,欢然倾赀,殚力蒇此大工而无吝,诚圣化之入人者深,阴鼓物情以至此,抑亦邦人士之敦善乐施,成于习尚者素欤?祎哉!尤可记也。

监工极勤者:在籍郎中张和,副贡员生关镛,训导徐顺天,诸生董谦光、马凤彩、张维,军功赵廷璧,举人张廷举,耆民马烈等,法得具书。

按:碑今已不存。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立石。清分巡巩秦阶道姚协赞撰文,书者不详。据张维《陇右金石录》,此碑民国时尚存,不知何时流失。文载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21《艺文三》。碑文所谓“事在弘治庚戌”等语,是依据弘治庚戌即弘治三年(1490年)所立《新修太昊宫门坊记》而言的。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主持者是秦州知州傅鼐,本碑所谓“则刘方伯天和营其始”是将秦州知州傅鼐(字天和)当成三边总制刘天和了。另,弘治三年,耆老刘克己等集资新修门坊,和官方关系不大。尹凤等一干官员人在碑上留名,只是表示对重修支持而已,并非官方主持重修。“都指挥尹凤底其功”一语也不确。

姚协赞,字馨圃,清奉天府承德人。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光绪九年(1883年)任巩秦阶道。重视文教,有政绩。

五 诗歌选录

(明)杨溥《谒太昊宫》

一自乾坤辟混茫,历年四万总荒唐。不缘八卦开神钥,谁为三才泄秘藏。

我有牲渔归祭养,人于书契寄纲常。极知功德齐穹昊,古庙何孤一瓣香。

按:录自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下》。

杨溥事迹不详。

(明)秦文《瞻拜太昊祠》

瞻拜昊帝祠,昊帝不在兹。乃在天皇池,跂余往从之。不在天皇池,咫尺奂帝居。临君君不知,我有一琴帝所遗,希简寥寂新声殊。何当献之白玉墀,赞襄圣化亲见羲皇时。

按:录自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下》。

秦文,字从简,号兰轩,晚号云峰,明浙江临海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历任刑部郎中、贵州提学副使、河南布政司左参政等职。

(明)唐龙《谒伏羲庙》

古殿千年祀,秋风一瓣香。龟龙衍符瑞,鸟兽灿文章。

草长阶应绣,云飞栋欲荒。生憎仙释地,金碧竞辉煌。

按:录自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下》。

唐龙小传见本节《碑文选录》。

(明)冯惟讷《太昊宫饯别孟卫原转浙江观察使即席赋之》

绀宇临芳甸,华筵入夜开。乾坤元此辟,簪组共君来。

惠泽三齐并,旌旃百越催。未能酬远别,明日更登台。

按:录自载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下》。天水麦积山石窟有冯惟讷诗谒,落款“时嘉靖庚申孟冬吉”,嘉靖庚申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此推知本诗大约作于是时。

冯惟讷,字汝言,明山东临朐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曾任分巡陇右道,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加光禄卿。著有《光禄集》10卷。

(明)李悦心《谒太昊庙》四首

大圣生为造化主,河图忽献心之谱。信心一画鸿蒙开,千古斯文称鼻祖。

三十六宫总一心,枝枝叶叶费根寻。天根月窟龙观窍,心易还应妙古今。

悟彻先天一字无,文王周孔总如如。我今拈出羲皇意,万物森森列卦图。

细玩图中第一卷,虚中造化妙而无。欲知圣圣相传意,惟在求之未发前。

按:诗碑现存伏羲庙西碑廊。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立石。2005年维修伏羲庙时出土,残存上部半截。有落款“大明崇祯十六年岁次癸未东曹存诚居士李悦心澹远”。诗亦载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11《艺文下》。

李悦心,字澹远,明山东曹县人。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曾任甘肃巡按御史。

(清)蒋薰《谒秦州太昊宫》

入庙真思敬,开天俎豆光。衣裳无粉藻,栋宇自黄唐。

学易岁云暮,居官筮未长。书焚秦火后,点画在川阳。

按:录自蒋薰《留素堂诗删》。

蒋薰,清浙江绍兴人。举人。康熙十三年(1674年)任伏羌知县。著有《留素堂诗删》《留素堂文集》。

(清)巩建丰《羲庙怀古》

太昊当元会,诞生在纪乡。开天文字祖,立极遂初皇。

一画合玄象,两仪剖混茫。江河流不息,日月照恒长。

羲庙何年建,丹楹此日光。轮囷蟠古柏,□□□新篁。

俎豆熙朝荐,趋跄末学将。近闻鹤飞舞,脉脉兆文昌。

按:录自巩建丰《朱圉山人集》。其“羲庙何年建,丹楹此日光”句下原注“前州牧李重修”,其“近闻鹤飞舞,脉脉兆文昌” 句下原注“修庙后道士传言,时有玄鹤飞来栖于庙柏,亦文明之兆也”。“□□□新篁”句三字原版漫漶,无法辨认。

巩建丰(1673—1748年),字文在,号渭川、介亭、朱圉山人。清巩昌府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云南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著有《朱圉山人集》《伏羌县志》等。

(清)国栋《伏羲城》

万灵翊衙帝庭尊,古柏参天溜雨痕。木食草衣开气运,金戈铁马变朝昏。

卦台岩下春风老,书契沙头鸟迹存。岂有缭垣抔土在,城名犹作邃初论。

按:录自乾隆《直隶秦州新志》11《艺文下》。

国栋,清满州镶黄旗人。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乾隆二十九年任秦州知州,有政绩。

(清)秦武域《秦州咏古五首》(选一)

虙羲城内庖牺庙,穆穆春皇古像尊。一画开天有文字,千秋闻道得真源。

故乡灵迹卦台在,陵上瑞征蓍草繁。自此生民忘蚕茧,漫从浑沌问乾坤。

按:录自秦武域《笑竹集》。

秦武域,字紫峰,清山西曲沃(今曲沃县)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举人。曾任两当知县、枝江知县等职。著有《笑竹集》《两当县志》等。

(清)任承允《秋日伏羲庙雅集以补消夏之局,时余幼子殇,兼为排闷》(四首选一)

百堵宫墙拥圣皇,年来习静卦台旁。槐阴过雨酣新碧,柏叶摇风落古香。

秋色侵人难自遣,愁心纵酒未能狂。国忧家祸同时作,挥尘无言对夕阳。

按:录自任承允《桐自生斋诗集》,作于民国7年(1918年)。

任承允小传见前本章第一节《卦台山伏羲庙》之《散文诗歌选录》。

六 民间传说选录

人祖婆婆和人祖爷爷

古时候,咱这个地方就只有老婆子一个人。有一天,老婆子出外转去了,看着在河湾里稀泥里有一个很大的脚印,足有一尺多长。既然有脚印,就肯定还有人哩,咋着还不见人呢?老婆子看着脚印心里很纳闷,就试着把她的两个脚都站在这个大脚印上,还没有把这个脚印盖住。这时老婆子忽觉得眼前一黑,心里难受,就昏了过去。等醒来以后,就感到身上一天比一天不舒服,就在窑洞里一个人想不出个究竟。过了几个月,肚子也慢慢大了,到十个月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娃娃。这两个娃娃又白又胖,老婆子十分喜爱。

又过了几年,两个娃娃会说会笑了,老婆子就引着娃娃在外面游转,看山看水。男娃先生下,女娃后生下,女的就把男的叫哥哥。后来老婆子过世了,这两个娃娃也长大了,慢慢地晓得了人情世理,兄妹两个相依为命。那时候没人,哥哥想寻个媳妇没处找,妹妹想寻个女婿没处寻,只有兄妹两人,兄妹两个就只好经常打野物摘野果子过日子。妹子比哥哥懂事得早,兄妹俩的感情就越来越好,体贴周到。有一天妹妹对哥哥说:“世上再没人,我们两个当两口子吧。”哥哥说:“我们是兄妹两个,咋能当两口子哩?”妹子说:“世上再没人,我们再到哪里找去哩?”哥哥说:“咱俩个成两口子,怕老天爷不允许。”兄妹两个说着走着,走到了一个山头上,看见山头西边有一扇磨子,东边也有一扇磨子,哥哥想了一想说:“妹妹,这山上有两扇磨子,你看东边一扇,西边一扇,你从东边滚下一扇,我从西边滚下一扇,要是磨子在山下合上,我们就当两口子,合不上就是老天爷不允许,你看咋样。”妹妹点点头,他们就把磨扇搬起来,一个在东边滚,一个在西边滚。等下山一看,两扇磨子真的合在一起了。妹妹看着哥哥笑了,哥哥看着妹妹笑了。

从这以后,他们就成了两口子,哥哥就是卦台山上的人祖爷爷伏羲,妹妹就是余家峡龙马洞的人祖婆婆女娲。据说滚磨子的山就是现在的卦台山,咱这里夫妻死了以后,哭丧互称兄妹的事,就是从这里传下来的。

讲述:雷兴旺;整理:杨晓学。

按:录自耕夫、李芦英《天水传说》,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