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中的难题
《易林》研究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实现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纯学科研究。《易林》如同《易经》一样,是哲学(甚至在部分人眼里是巫术)和文学的双重载体,两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先秦卷》绪论中说:“先秦文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5] 这个判断是准确的,《易林》虽生成于西汉末年,也是这样一个文本,弄不懂《易林》的象数易学原理,按照普通读书的方法读《易林》,似乎也能读出一些东西,但总让人感觉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故而研究《易林》文学的同时兼顾《易林》的易学是比较可行的途径,有了哲学思想的介入,才有利于深化《易林》的文学研究,但在研究实践中,只要跨度大一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失掉文学本位,这是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一大威胁,也是研究《易林》的一个难题。
《易林》研究的第二个难题可以说是由一系列疑问构成的,这其中包括:(1)《易林》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人们已经尝试着给出不同的答案,层出不穷,聚讼不已。(2)《易林》的林辞是如何编撰的?这是关于《易林》成书的问题,编撰的机理是所有研究《易林》的人试图解开而又茫然不知所措的学案,迄今为止,不相信象数的人,认为这是一团乱麻;相信象数的人,也只能曲为之解,留下似是而非的答案,让人诟病不已。(3)《易林》卦象与繇辞的关系问题,是自由还是自由与约束同在,或者说是“字字皆从象生”,都有待解决。上述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易林》易学研究回避不了,文学研究同样也回避不了。《易林》文本研究看似简单,其实它的大门是封闭的,就像上了一道道门锁,需要研究者去层层破解,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易林》不似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它的文字障碍非常小[6],多数林辞简单明了,平白如话,但是要想读懂《易林》,遇到的挑战还是很大的,上述这些问题就是明证。它们像一道道数学题,既诱惑人又折磨人,研究时需要给出自己的答案,方可以登堂入室,否则永远只能是一个徘徊着的门外汉。试图解决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较大的难度,有时看似找寻到了规律或者说是答案,但当推演到更多例证的时候,往往会有例外存在,如何处理好这些例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将一条不是规律的推论变为规律,担上强为之解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