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焦氏林辞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现状

《易林》在《隋书·经籍志》中列为子部历数类,《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列为五行类,《宋史·艺文志》列为蓍龟类,《四库全书》中列于术数类,文献目录著作的归类标示出《易林》文本具有工具性。传世史籍文献关于《易林》最早的记载也是应用层面的,见于《东观汉记》。真正对《易林》展开研究,从目前文献来看,唐人王俞的《周易变卦序》可视为最早,其中“辞假出于经史”、“言近意远”的论断拉开了后代研究的序幕,宋、元时期《易林》略显沉寂,明代开始,对《易林》的关注逐渐上升。近现代,尚秉和、闻一多、胡适、钱锺书等学者的加入,使得《易林》的研究趋向于活跃,相对来讲,视角更为开阔和广泛,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梳理,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易林》的校勘、注解、作者考辨

最早对《易林》进行校定的学者是宋代的黄伯思,流传下来的《校定焦赣易林序》有这样的文字:“或字误,以快为怏、以羊为手。”随后的薛季宣、陈振孙也进行了这样的工作,薛季宣在《叙焦氏易林》中说:“书屡经传写,字多舛误,以羊为缶,以快为决,若此者众,为是正其晓然者。”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也谈到了对《易林》的校定问题,曰:“颇恨多脱误。嘉熙庚子从湖守王寺丞侑借本两相校,十得八九。其中亦多重复,或诸卦数爻共一繇,莫可考也。”宋代以后,印刷术长足发展,《易林》的版本增多,随之,文字校勘工作也更为常见。版本不同,相互之间的文字差异也越大,今天的学术界一般将《易林》版本分为两个系统,综合起来:一是《士礼居》本(清嘉庆十三年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校宋刊本)、《四部丛刊》本(乌程蒋氏密韵楼影元本)、《丛书集成》本,合称为“宋元本”;一是《正统道藏》本、《广汉魏丛书》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百子全书》本、《古今图书集成》本,称为“明本”。民国时期尚秉和先生广搜各种版本,依据不同版本的文献记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校勘,并在此基础上,对《易林》予以注解,写成《焦氏易林注》与《焦氏易诂》两书,嘉惠学林。近人徐传武先生、胡真先生的《易林汇校集注》,刘黎明先生的《焦氏易林校注》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2]。在校勘的基础上,对《易林》做出注解、注译的著作也不少,钱世明先生的《易林通说》,费秉勋先生主编的《白话易林》,邓球柏先生的《白话焦氏易林》,芮执俭先生的《易林注译》等,他们将《易林》的研究从校勘、注译层面推进了一大步。

《易林》作者考辨是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综合各种论断,历来关于《易林》的作者共出现四种看法:(1)西汉焦延寿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唐代王俞《周易变卦序》,宋代黄伯思《校定焦赣易林序》、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清代丁晏《易林释文》、刘毓崧为《易林释文》作的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民国时期的尚秉和、杭辛斋,近人陈良运等主张此观点[3]。(2)东汉崔篆说,这种论断起自明代,清人牟庭相、翟云升、姚际恒,近人余嘉锡、胡适等主张此观点。(3)东汉许峻说,清人左暄主张此观点。(4)作者不可考,明人郑晓在《古言》中提出,明末清初顾炎武说“疑为东汉以后人撰而托之焦延寿”,近人容肇祖认为“《易林》一书确为哀平以后的占筮书。即不然,亦当是慢慢积累而成,而今本《易林》,断非全部是哀平以前所应有的”[4]。近几年,陆续还有学人在这一问题上下功夫。他们的研究或从文本出发,或从文献目录、版本出发,考订《易林》的作者归属,对于认清今本《易林》的本来面目有很大借鉴意义。

2.《易林》的易学研究

唐代以前,对《易林》的易学术数关注点一直停留在应用或模仿层面,郭璞的《易洞林》、托名东方朔的《灵棋经》等在占辞的编写和解占方式上和《易林》有一定承继关系。唐人王俞最先开始对《易林》的易学进行研究,在《周易变卦序》中说:“大凡变化象数,莫逃乎《易》,唯人之情伪最为难知。筮者尚占,忧者与处,赣明且哲,乃留其术。”并称《易林》为《大易通变》,明确指出《易林》和易学的关系,以及《易林》的易学性质。宋人朱熹、朱震、朱鉴、赵汝楳、丁易东,明人熊过,清人王弘、惠栋、魏荔彤等主要从变卦角度对《易林》进行认知和研究,间或有对《易林》卦气、值日法的探讨,另有明人韩邦奇的《易占经纬》,将《易林》和《易经》视之为经纬的关系,值得借鉴和重视。民国时期尚秉和先生,从纯象数角度出发,在《易林》易学研究领域取得长足进展,近人台湾学者乔家骏先生的《〈焦氏易林〉 易学研究》,在尚氏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易林》的易学特征,对后学具有启发意义。

3.《易林》的文学研究

明代杨慎、钟惺、谭元春、王世贞等人开始对《易林》的文学性予以重视,杨慎在《升庵集》中摘录多首《易林》优美的林辞,品评说:“《焦氏易林》,西京文辞也,辞皆古韵,与《毛诗》《楚辞》叶音相合,或似《诗》,或似乐府、童谣,观者但以占卜书视之,过矣。”钟惺和谭元春在《古诗归》中说道:“其锻炼精简,未可谓无意为文也。”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延寿《易林》、伯阳《参同》,虽以数术为书,要之皆四言之懿,《三百》遗法耳。”除了直接对《易林》林辞进行鉴赏品评,将《易林》引入文学研究视域做出真正贡献的是关于《易林》和《诗经》的关系探讨,宋人王质的《诗总闻》和杨简的《慈湖诗传》都不同程度地征引《易林》林辞对《诗经》传世本做出注解。明人杨慎《丹铅余录》、清人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毛奇龄《毛诗写官记》、近人闻一多《诗经通义》《诗经新义》等,都对这一视角有所承继和发挥。在这方面,尤以清人陈乔枞、王先谦的成果最为突出,两位先贤利用《易林》考察“三家诗”遗义,认定《易林》所引之《诗》是《齐诗》,为厘清汉代今文《诗》学发展脉络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近现代以来,对《易林》文学性的重视和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专著方面:闻一多先生将《易林》放置于中国文学流变过程中,进行观照,指出《易林》是唐宋诗的滥觞,在《四千年文学大势鸟瞰》中将《易林》与汉乐府并提,视之为“民歌的起来”,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视角。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有较长篇幅专门讨论《易林》,从《易林》的语言、兴象和说理三方面予以研究,认为焦赣有明确的“造艺意愿”。此外,卞孝萱先生的《两汉文学史》、赵义山等先生的《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刘松来先生的《两汉经学与文学》、赵敏俐先生的《周汉诗歌综论》等著作都对《易林》有所涉及和论述,但仅仅限于介绍性或结论性的描写,没有深入探讨。陈良运先生的《焦氏易林诗学阐释》是当下最为系统的一本研究《易林》专著,该书命名为“诗学阐释”,主要从《易林》作者的思想渊源、题材、兴象艺术等角度展开,认为《易林》的作者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易林》林辞既有哲理诗,也有寓言诗等,对《易林》的文学研究领域有较大拓展。

总体上,《易林》的研究还很薄弱,《易林》产生于西汉末年,全书约有8万多字,至今大体保存完好,但是历代学者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比不上先秦两汉的其他传世典籍,《易林》年代够早,部头也够大,两千年间却无多少人问津,研究还在起步阶段,拓展空间很大。本书立足文学本位,和易学思想相融通,希望能全面审视、深入研究《易林》的文本性质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