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思路研究
济宁市发展改革委
近年来,生物经济逐步成为国际公认的新一轮增长点。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经济重点领域,正成为我国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山东省济宁市把医药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动能。为推动济宁市生物医药产业聚焦重点领域,优化空间布局,协同配置资源,加速集聚壮大,驱动高质量发展,市发改委组织调研组,在深入有关企业、园区开展实地调研,到苏州工业园区现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济宁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济宁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济宁市以鲁抗医药、辰欣药业两家上市企业为龙头,以高新区和邹城工业园为主要承载地,聚集了近70家医药企业,涵盖生物医药、化学制药和中医药等领域,生产企业持有有效药品批准文号1049个,2018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6.4亿元。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国字号研发平台7家,具备一定的科技研发能力。
(二)比较优势
济宁区位较好,位于京沪高铁线上,有利于承接苏州、上海等生物医药发达地区的产业溢出;济宁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基础设施、配套政策比较健全,人工成本较低,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能力较强;济宁一批龙头企业正处于加速扩张期,聚集了一批高素质产业工人。预计未来几年,生物医药将成为济宁新技术、新产品最为集中的产业领域之一。
(三)制约因素
市级层面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有待加强,相关部门政策联动性尚显不足。缺少综合性大学、创新型科研院所,生物医药类领军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社会资本对医药研发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现有基金在投资总额、跟进比例、退出方式等方面面临多重限制。医药龙头企业少,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有缺失,仿制药多、创新药少,缺少品牌产品,产业链上下游未形成有效融合生态,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有待加强,财政扶持力度有限,容忍失败的战略定力还不够。
二、济宁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路径
(一)空间布局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空间分布,依托济宁高新区和邹城工业园,打造“一核引领,一区联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发展生物制药为主,以化学药、中医药为辅。“一核”,即济宁高新区,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核心引领区;“一区”,即邹城工业园,作为济宁高新区的联动发展区。
——济宁高新区。依托鲁抗医药、辰欣药业、明治医药、艾美科健、中牧胜利、广育堂国药等龙头企业,搭建功能完善的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促进中心,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培育优势骨干品种,建成以化学医药、生物技术、现代中药、健康服务为核心产业,集研发孵化、中试生产、交易展示、物流配送、生活配套等多元化功能,国内知名、产城一体的市域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
——邹城工业园。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依托,以生物制造为手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按照产业链和产品链布局发展污染小、附加值高、盈利模式好的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降糖类和氨基酸类等原料药,将该产业园打造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
(二)发展路径
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融合,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整合资源要素,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和创造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甄选技术领先、市场效益预期好的技术和产品,强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政府与企业携手提升产业总体规模和质量效益。
——近期,依托鲁抗、辰欣等龙头企业,直接购买或合作研发引进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以实施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为契机开展药品代工生产,培育形成一批医药中间体或成品药企业,打造生物医药外包生产基地和医药创新成果承接地。
——远期,吸引产业链源头企业入驻,带动行业科技研发水平提升,深化国际合作,催生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变革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以济宁高新区为核心,以邹城工业园为产业化基地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技术引进—孵化—产业化平台较为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培育1~2家主板和科创板上市企业,孵化、培养、聚集30~50家生物医药科技公司和研发机构。
到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园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培育5~8家主板和科创板上市企业,孵化、培养、聚集100家以上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和研发机构,建设省内生物医药产品种类多、国际研发合作模式新、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专业技术人才密集的区域之一,成为国内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三、具体推进措施
(一)明确主攻方向,做优产业链条
1.生物制药
围绕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等创新前沿和关键技术,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快重组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新型重组蛋白质药物、重组单克隆抗体药物、血液制品、干细胞技术与产品、重组疫苗和核酸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加快成为医药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抗体药物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1 抗体药物产业链条
疫苗及诊断试剂产业链条如图2所示。
图2 疫苗及诊断试剂产业链条
2.化学新药
提高对新药、仿制药的研发力度,重点突破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合成与拆分、药物晶型研究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源头创新实体药物、品牌通用名药物,以及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代谢性疾病、抗感染性疾病(抗耐药菌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老年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等品种。
化学新药产业链条如图3所示。
图3 化学新药产业链条
3.现代中药
围绕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妇儿科疾病、消化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挖掘经典名方,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新药,加快推动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建成集种植养殖、中药饮片、中药颗粒、中成药、中药保健品、设备包装等于一体的现代中药发展体系。
现代中药产业链条如图4所示。
图4 现代中药产业链条
(二)健全平台载体,完善产业生态
1.技术研发平台
依托济宁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山东省生物技术产业转化平台、山东省品牌国际科技合作中心、中古生物技术联合研发平台、山大—鲁抗医药微生物研究院、高新区生命科学中心力量,组建济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理事会管理模式,提供技术服务、供应链服务、培训服务、众创空间,搭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支持鲁抗国际生物技术合作中心申报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与古巴等国家的生物技术合作。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指导协助建设中古生物技术联合研发平台,按照离岸孵化器(或人才飞地)的类型给予支持。
2.资本平台
依托邹城、高新区国有控股公司,整合现有产业发展基金,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先期设立3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政府采取购买股权方式支持企业或科研机构发展,政府持股不超过49%,以股权的市场价或债权方式退出。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受益方根据企业贷款增加额及占贷款比重情况对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3.产业促进平台
依托邹城工业园的高精新孵化园和高新区的创新孵化中心,成立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建设集医药电子商务、产业信息服务和产业发展智力,咨询服务、委托开发、专利代理、新药申报、成果转让中介和为园区企业处理“三废”的公共设施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学研对接、成果孵化、小试中试、产业化服务、入驻服务、人才服务、资金政策申报等服务。
4.联盟平台
采取运营公司牵头或医药公司自发组织等形式组建各类生物医药产业联盟。以鲁抗医药和入驻邹城高精尖医药园区的创新型企业组建医药创新联盟;根据入驻高新区生物医药孵化器的研发企业数量组建高新区创新联盟或加入前期联盟。建立生物医药企业数据库,降低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共同完成创新,为更多的生物医药产业化企业落地提供平台支撑。
5.会议平台
定期举办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学术会议、高峰论坛,提供媒体推广等服务。争取将济宁作为中国生物产业合作论坛等会议轮值举办地;依托山东省生物技术产业转化平台挂牌,筹备2019年济宁市首届生物医药年会;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承办2021年中古生物技术联合会议,进一步深化内外交流,扩大行业影响。
(三)推进项目建设,抢抓产业招商
1.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优选项目。高新区启动规划、建设一期生物医药孵化园,加快招引生物医药开发公司、上市许可人委托加工平台落地高新区;建设生命科学中心二期项目,建立从抗体制备、原料供应、试剂研发、仪器自主研发阶段一体化链条,打造国内从原料供应到试剂和仪器平台研发为一体的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园。邹城工业园区加快建设高精新医药园区孵化中心项目,以“模块化、集中化、专业化”先进理念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新药研发、原料药的孵化及中试提供发展平台,打造集研发、中试于一体的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平台。加快推进中再生华惠医药中间体项目、鲁抗中古生物技术合作中心CIGB814创新药等新技改项目落地建设。同时转化一批保健品、兽药合成原药等储备项目。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梳理形成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地图,建立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协同推进机制,出台招商团队和招商功臣的奖励办法。瞄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大力承接深圳、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策划包装招商引资项目,强化项目对接洽谈、考察论证、签约开工等服务,举办承办行业高端论坛活动,实行全方位精细化招商。实行招商引资项目包办和代办制,加大对重点生物医药项目实施帮扶力度,及时帮助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土地、融资、审批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强工作保障,加快工作推进
1.组建专业团队统筹部署实施
从市工信局、科技局、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等市直部门和济宁高新区、邹城市抽调专人,设计“一套人马”,整合各方资源,成立市级生物医药产业专班,推进园区布局优化、运营模式创新、资源要素支持等工作。产业专班牵头,市财政、高新区、邹城市分别出资,鼓励鲁抗等重点企业参股,聚集一批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生物药学相关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在高新区组建集聚区国有运营公司,负责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运营、专业化服务平台搭建、人才集聚等。以产业专班和运营公司为主体,吸收行业专家,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出台招商团队和招商功臣的奖励办法。高新区负责编制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
2.推动人才集聚提供智力支撑
绘制生物医药领域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团队“全球地图”,建设济宁市生物制药产业专家库(智库),加大高水平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柔性使用海外人才,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国外人才的作用,支持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孵化载体,就地吸引和使用人才。采取企业办学、校企联合等形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良充足的技能型人才。指导济宁医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济宁技师学院等院校开设医药制造相关专业,支持鲁抗等龙头企业申创产教融合型企业,在高新区建设蓝领公寓,系统配套相关服务设施,推动热力、燃气等管网提前配套至红线。
3.推动多元投入,促进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技术研究。完善财政资金支持体系,集中向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倾斜。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产权申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资格认证等关键环节进行奖补支持,激励中小生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整合智能制造、科技型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等相关专项资金1亿元,对生物医药产业应用示范、创新创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给予支持,支持医药新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推广和生产基地建设。
4.突出用地保障,提升承载能力
高新区和邹城工业园分别预留生物医药产业用地,一次规划、滚动开发、共同出资投入共建市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确立以“亩产论英雄”导向,运营公司筹资建设医药企业标准厂房,探索试行新批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对于符合投资标准要求的项目可直接开工建设,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的方式供地。园区内生物医药项目优先纳入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积极推荐入选省项目库和省重点项目,争取享受相关土地指标和优惠政策。
(课题组成员:王亚栋 周媛 靳会东 徐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