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詩官 〔一〕
采詩官,采詩聽歌導人言 〔二〕 ;言者無罪聞者誡 〔三〕 ,下流上通上下泰 〔四〕 。周滅秦興至隋氏,十代采詩官不置 〔五〕 。郊廟登歌讚君美 〔六〕 ,樂府豔詞悦君意 〔七〕 ;若求興諭規刺言 〔八〕 ,萬句千章無一字。不是章句無規刺 〔九〕 ,漸恐朝廷絶諷議 〔一〇〕 ;諍臣杜口爲冗員 〔一一〕 ,諫鼓高懸作虚器 〔一二〕 。一人負扆常端默 〔一三〕 ,百辟入門皆自媚 〔一四〕 。夕郎所賀皆德音 〔一五〕 ,春官每奏唯祥瑞 〔一六〕 。君之堂兮千里遠,君之門兮九重閟 〔一七〕 ;君耳唯聞堂上言 〔一八〕 ,君眼不見門前事 〔一九〕 。貪吏害民無所忌,奸臣蔽君無所畏。君不見厲王胡亥之末年 〔二〇〕 ,羣臣有利君無利。君兮君兮願聽此:欲開壅蔽達人情 〔二一〕 ,先向歌詩求諷刺!
〔一〕 采詩官:《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又同書《食貨志》:“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春秋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户牖而知天下。’”《漢書》所説的“古”,實指周朝。
〔二〕 導:誘導,此處有將下言導致於上之意。
〔三〕 言者句:誡,同戒。《詩·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意思是説:詩人微言婉諷,自己可因未犯科條而免於得罪。聞者(指當政)則足以改過。
〔四〕 下流句:《易·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詩語本此。意思是説:君民上下,感情交流,互相瞭解,則國家可致太平。
〔五〕 十代:秦、漢、魏、兩晉、宋、齊、梁、陳、隋,共十代。但漢代實曾設樂府以採詩,見《漢書·藝文志》;此處説十代采詩官不置,蓋言其基本情况。
〔六〕 郊廟登歌:郊以祭天,廟以祭祖。登歌是皇帝祭祀宴饗時在廟堂所唱的歌曲,亦叫升歌,都是歌功頌德之辭。
〔七〕 樂府句:六朝後期,樂府歌詞發展爲宫體詩,多半描寫統治階級淫靡享樂生活,和吟風弄月、飽食無聊的情趣,形式則競趨雕琢華麗。如《臨春樂》、《玉樹後庭花》等就是樂府豔詞的代表作。以上兩句,白氏概括唐以前的詩歌,不外兩種:一種是歌功頌德的廊廟詩,一種是荒淫享樂的宫體詩,都不是樂府的“正聲”。
〔八〕 興諭規刺:興是啓發;諭是建議;規是勸誡;刺是諷刺。
〔九〕 不是句:不是,不只、不但之意。此爲唐人特殊用法。或本作“自始”,非是。
〔一〇〕 諷議:對施政有所規諫和評議。
〔一一〕 諍臣句:唐代諫官,有諫議大夫、左右補闕、左右拾遺和監察御史等官。這些官都有言責,所以統稱爲諍臣。杜口,閉口,指不向皇帝進諫。冗員,多餘的、没有事作的閑官。
〔一二〕 諫鼓句:諫鼓,又名敢諫鼓或登聞鼓,設在朝堂大門外。遇有含寃莫伸而想向皇帝告狀的,可鳴此鼓,謂能隨時催促皇帝升朝。實際這也不過是封建王朝欺騙人民的裝飾品。
〔一三〕 一人句:《禮記·明堂位》:“天子負斧依(扆),南鄉(向)而立。”一人,指皇帝;負,背向;扆(yǐ),屏風;端默,端坐不言。這句詩的意思是:皇帝上朝,除接受百官朝賀外,絶不徵詢民間疾苦。
〔一四〕 百辟句:百辟,百官;入門,進了朝門;自媚,衒己諛人以邀寵。
〔一五〕 夕郎句:唐代稱給事中爲夕郎。給事中,官名,屬門下省。“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榮。”見《舊唐書·職官志》。則其主要任務,爲對朝廷歌功頌德。
〔一六〕 春官句:春官,周官舊名,即後世禮部。凡遇國有景雲、白狼、蒼烏、嘉禾等特殊“祥瑞”出現,百官都要向皇帝祝賀;如發現一般“祥瑞”,則由禮部員外郎歲終向皇帝報告。事見《新唐書·百官志》。這兩句的意思是説:不管什麽官員都只知報喜,不肯報憂,一味向皇帝討好。
〔一七〕 君之門兮句:《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閟(bì),關閉。這句是説:朝門重重閉鎖,臣民難於見君。
〔一八〕 堂上言:謂左右近臣阿諛奉承之言。
〔一九〕 門前事:意即門外事,指貪吏害民、民怨載道等事。
〔二〇〕 厲王、胡亥:厲王爲西周暴君。他胡作非爲,還禁止人民議論,結果惹起公憤,把他流放到彘(在今山西霍縣東北)。胡亥,即秦二世皇帝。他受大宦官趙高蒙蔽,不採納羣臣意見。結果被趙高殺死。
〔二一〕 欲開句:《楚辭·九辯》:“何氾濫之浮雲兮,猋壅蔽此明月!”壅蔽,即蒙蔽意。人情,民情。
白氏自序:“監前王亂亡之由也。”這篇是《新樂府》五十篇的總結。主要的意思是,希望皇帝聽納忠諫,作爲自己施政的參考。白氏所作《策林》六九,有《采詩》一篇;一四,有《辨興亡之由》一篇,皆與此題有關,可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