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

李 威 姜雅净(1)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大思政”格局,以及“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进一步强调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伴随会议精神的落实,全国各地高校探索发掘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结合的路径,“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过去,有部分高校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由思想政治课程来承担,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工作由专业课程来承担,由此可能导致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之间相对割裂,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果。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中,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起到了树立精神信仰的作用,促进他们看清到时代的发展方向,自觉养成受法律、道德约束的生活方式,在意识形态正确的前提下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隐性融入到课程中,覆盖到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演讲报告、实验实训的各个环节中,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成才的整个过程,形成“课程思政”有效运行的良性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多数直接踏入各类工作岗位,思想道德素质是否过硬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知识相融合的“思政课程”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回应

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丰富和整合了社会主义大学中的专业课、通识课、思想政治课的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水平以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更好地贯彻落实高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推动完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确保高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输送人才。

(二)课程思政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促进社会进步

目前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社会思潮多元化且观念交锋,网络舆情和非主流思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较大冲击。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课程创新的依据和实践,也是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有力补充,可以对正处于青年期的高校大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做出科学指引。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输出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时代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正确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之后,更容易在日后的社会工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课程思政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交流

教书育人的目标具有整体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个学科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观念互启、学科互构、精神互融,达成规律性与和谐性的共鸣。课程思政可以充分挖掘不同学科蕴藏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建立良性可持续的共生互通机制,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实践的目标

(一)实现思政与课程的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环境

将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与思政知识的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强调思想引领,在传授思想时包含知识内涵,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升级。当前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方式,必须伴随新时代发展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切实起到引领教书育人和学科建设的作用。

(二)丰富专业学科教学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通过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可以丰富教学方法,完善专业课教学体系,提升专业任课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环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个人政治素养,改善教学效果。

(三)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对于时代的客观认知和理解对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往正确的方向努力,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至关重要。课程思政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综合知识技能和健全的人格品质等。

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关于具体实践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探讨空间。我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际,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切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取得了一定实效,经验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深化思想认识

通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教职工大会、工作推进会、研讨会及外出调研、专栏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领导听思政课等活动,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定义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共识。积极挖掘转化专业课育人资源,让所有课堂都发挥好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全力打造“大思政”教学育人体系。

(二)强化顶层设计

成立党政领导共同担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组,学工部门、专业各系等多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成员,各系成立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保障改革的有效开展。制定《金融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从设立工作机构、教改专项、政策支持、专家指导等方面进行总体谋划与顶层设计,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三)细化责任落实

始终牢牢把握住“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和方法,党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全院课程思政实施工作。实施以点带面分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明确落实各系党委主体责任,将各系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年度教学考评和党建工作考评,书记院长带头主讲思想教育课程。学院、教研室利用周三下午政治理论学习探讨“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教学案例。举办各系课程思政大练兵讲课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

(四)优化课程建设

一是要求各门课程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认真梳理学科、专业及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德育素材等,开展教学研究,做好教学设计,形成明确的教学主题内容。二是各系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备课活动,共同研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三是教学名师积极带头,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四是每个专业认定“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引领带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全员育人格局。五是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题培训。

(五)强化技能培训

成立课程思政培训团队,研发课程思政培训专题,针对新进教师、专业课教师分类制订并实施培训方案。将课程思政引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内容的同时,坚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培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抓好示范课程教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化要求。

(六)硬化制度保障

研制、修订相关制度文件,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提升到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高度,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开展“课程思政”竞赛练兵活动,将活动中认定的示范课纳入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予以重点建设。修订教学大纲,认真梳理学科、专业及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德育素材,融入教学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news.cctv.com/2019/03/18/ARTIQfuAgYriqdIP8wfUszCe190318.shtml?spm=C94212.PV1fmvPpJkJY.S71844.135, 2019-03-18.

[5]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38(10):149-151.

[6]王婕.应用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4):150.

[7]于慧,丛艳丽,孙丽丽.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完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四个课堂”[J].学理论,2015(10):219-220.

[8]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9]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84(32):85-88.

[10]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37(9):69-72.

[11]毕玉江.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J].大学教育,2019(9):131-133.

[12]李焦明.如何实施“课程思政”[N].中国科学报,2019-09-04(004).

[13]唐伟元.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9):21-22.

[14]耿彦新.关于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的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4):116-118.

[15]赵偲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9(24):60.


(1)李威,男,金融学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姜雅净,女,副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