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初的清溪镇
一个名叫温鸿公的男孩,在他的家乡——中国南部广东省清溪镇——狭窄的街道上奔跑。他刚从附近一望无际的稻田中劳作回来,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去。
那是1900年,他18岁,务农。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相反,自懂事起,他就跟着深圳的一名老先生专心学习书法和绘画。
温家并不富裕,但父亲想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温父发现他的三儿子在艺术方面颇有天赋,便把他送去向这个老先生学习。
他家的房子也不大,是当地典型的样式,楼层和楼层之间由一架梯子连接,黏土和沙土混合成坚固的泥墙,这是用祖先留传下来的技巧建造的。沙土部分用席子盖着,简朴但舒适,烧着柴火的石炉上煮着米汤,院子里有水井和茅房……
虽然家里空间局促,但鸿公还是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室。
桌上摆放着毛笔、墨水和颜料。毛笔是他用找来的狗毛和猫毛自制的,墨水则是用收集来的炭黑和烟灰调配的。他用节省下的钱买墨条、麝香、现成的颜料和美术画笔。为了练习书画,他在绢纸和宣纸之间选择了后者,因为它更便宜。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是讲究线条的艺术,追求“优美的字迹”。绘画和油画,是装饰的艺术,强调再现与表达。鸿公书写表意文字或创作图像。他的画作有风景、花鸟,抑或肖像。他创作了不少作品,描摹他的父亲、他的家人。
他的家庭属于广东省的客家社群。
客家人是谁?
他们首先是汉人,是2 000年前中国北方统治王朝的后裔。公元3世纪,他们遭到驱逐,为了寻找更好的落脚点,他们一路南下,前赴后继地大批迁徙至南方。黄河的名字源于河水的颜色,因上游冲击层的淤泥被河水大量携带,形成了这样的颜色,河流沿岸的土地也因此得到滋养……
客家人形成了一个保守的族群,受到客家传统文化的决定性影响,他们拥有强烈的族群认同感、社群意识和勤奋节俭的品格……他们的语言是中国方言的一种,和多种语言具有共同的核心特征。但客家话既不是普通话,也不是广东话,虽然和后者有一点相像。
客家人的名字具有十分典型的特征。姓氏后跟两个汉字,每个孩子名字里的第一个字,都代表了他所在的那一代。所以,对于温鸿公来说,“鸿”这个字在他家第七代的兄弟姐妹中都会被用到。
客家人信奉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混合信仰,在对于死者的祭拜和对极乐世界的追求中加入了一些族群特质……
客家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
要用几句话概括中华文化和历史实在是个难题。因为我们不得不在如此丰富的宝藏里做出选择。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丰富精妙的文化之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巧夺天工。在众多的中国发明里,有风筝(公元前4世纪,风筝在军事中用于为敌后传递消息,根据马可·波罗的说法,甚至还能运送一个人)、指南针、方向舵、纸、瓷器、水车、马具、火药、独轮车……除了发明以外,古代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哲学大家,例如公元前6世纪出生的老子、孔子(公元前551—479),也有众多文人、诗人、画家、陶艺家、音乐家,以及其他许多富有人文气息的艺术家,还有从中国肇始的茶文化、丝绸……
在100多万年前的史前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直立人,然后是智人、狩猎者、采集者、游牧民族。
随着人们对过往的不断深入探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可能比5 000年更久远,或许会追溯至7 000到8 000年前。
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建成的长城,在多次抵御外来入侵者后被摧毁并重建了好几次。
1881年开始的中法战争,于1885年告一段落,随后是1885年至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这就是我们进入温鸿公人生的历史背景。
1900年的中国仍是清政府掌权。自从同治皇帝去世之后,1875年起,由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光绪统领朝政。继位时的光绪帝年仅3岁,是慈禧太后将他推上的皇位,以便在紫禁城继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她是一个善于权谋、强势专制的太后……
世纪之交,大清帝国在摇摇欲坠的边缘挣扎,清政府正在经历内部的腐败、混乱,同时面临着内忧外患。
1900年,和许多客家人一样,温家的第七代也移民到了广东省,这里有许多陆续自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移民。他们的上一代从福建厦门附近来到中国东南的广东省。
当时的南方,在中国可谓穷乡僻壤。人们渴望去一个更好的地方过上更好生活的企盼从未真正消失,这促使温家踏上了漫漫迁徙之旅。鸿公的哥哥延续了这一传统,移民前往马来西亚。而温鸿公也即将在1904年启程,去往一个人们传说中的“天堂”。
在那之前,他成家了,是所谓的父母包办婚姻。女方是个25岁的年轻姑娘,漂亮、正统、勤劳……可她却不会和他一起离开,因为她怀孕了。她明白,她会成为丈夫这次不可预料的移民路上沉重的负担,何况旅费也十分拮据。于是她决定留下来,并没有告诉丈夫确切的理由。但她说,她将来会与他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