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激励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激励已经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印证了激励对管理的有效性,从而让人们更加重视它的直接运用,而忽略了对激励理论地深入研究。
讲到激励理论,一些人会感到不屑,激励理论能有什么,关键不就在于如何实施吗?——将激励实施到位,获得实施激励的效果,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激励。但是,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激励理论就是“底层基础”,成功实施才是“上层建筑”,没有坚实的理论打底,激励想要成功实施下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没有理论基础就等于没有对激励全方位、深入地认知,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因为各种干扰而跑偏,因此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必然非常注重对激励理论的研究,然后才会运用于实践中。
下面,对于激励理论和激励实施的重要性予以论述。
第一,激励的基本理论。
1.激励的定义。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维持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凝聚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激励有三个维度。
激励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时间维度(激励过程)、空间维度(激励层次)、逻辑维度(激励因素)。
3.激励的意义。
激励是生产力的促进剂;激励给人性积极的一面以推助力;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核心职能。
4.激励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如果两位员工能力相当,但业绩不等,原因就是积极性存在着差别。如果两家同行业的企业硬件相当,员工人数和能力值相当,但企业利润差距很大,原因则是企业的激励不到位,员工的积极性不够。
5.西方的激励理论。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科学管理激励理论;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弗鲁姆效价——期望理论”;耶鲁大学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ERG理论”;心理学家斯塔西·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西方激励理论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关注于企业经营。而西方注重财富积累,不重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感情,直到后期才建立起工会等组织,暂时缓和矛盾。
6.中国的激励思想。
中国激励理论产生于封建社会时期,主要用于治国与军事斗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中国传统理论注重人情,以仁义、群体为中心,以心理感情为纽带,企业主常不自觉地把“家庭伦理”“帝王思想”规范推广到企业管理中,把薪酬和激励当成奖赏封赐的行为。
第二,激励的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关键一环,目标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与员工需求。
2.按需激励原则。
激励的起点是满足被激励者的需求,但个人需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只有满足主导需求(前提必须合理),效价才最高。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
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奖励是根本,两者结合后可倾向其中一方,随时调整。
4.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
对员工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合理奖励,是正激励;对员工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合理惩罚,是负激励。正负激励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还须间接影响周围的人。
5.合理性原则。
激励的措施要得当,激励的力度要适度,实施的奖惩要公平。
6.明确性原则。
激励的目的需明确,奖励的指标要直观,奖励的分配要公开。
7.时效性原则。
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持续激发被激励者的创造力和贡献力。
8.引导性原则。
激励措施只有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这个过程就是引导。
第三,激励基本类型(见下图)。
公司激励体系
1.物质激励。
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物质利益,员工对物质利益的要求是工作的第一动因。物质财富是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包括现金激励和非现金激励两种方式。
(1)现金激励包括:固定部分+浮动部分。其中,固定部分为基本工资,浮动部分为绩效奖金+岗位津贴。
(2)非现金激励包括:中长期的股权激励+法定福利+公司福利。
2.非物质激励。
层次越高的人精神需求越高。包括荣誉和晋升,培训与发展,日常情感激励。
(1)荣誉和晋升:评优秀个人团队、评省市级先进人物,职位晋升等方式。
(2)培训与发展:后备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培训、轮岗学习等。
(3)日常情感激励:日常情感激励是情感激励的日常化表现,通过随时随地对下属实施表扬或批评,以敦促其摒弃恶习,养成良好习惯的激励。
3.国内常用的激励模式。
(1)KSF即关键成功因子(Key Successful Factors),又称薪酬全绩效模式。是将员工要的薪酬与企业要的绩效进行全面融合的激励分配模式。让员工与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员工加薪、企业增利的共赢目标。
(2)PPV即产值量化薪酬模式(Personal Production Value)。主要针对企业二线岗位(如行政、财务、人事)等岗位,是将员工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项目、工作结果等以标准化、规则化、价值化的方式进行量化计算,并直接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形成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机制,相比传统的绩效工资等更具激励活力。
(3)IOP即内部职业合伙人(Internal Occupation Partners)。通常以上年实现利润或毛利润作为平衡点(基值)将本年增量利润作为基础,让层及公司骨干投入合伙金,共同参与公司经营,并根据投入与贡献状况获得公司增值利润。
(4)OP即内部合伙人(Organizational Partners)内部合伙人的概念,可能来源于对永辉超市员工合伙制度的归纳,内部合伙人的其他名称有“李氏合伙人”“增值合伙人”等。内部合伙人无须投资,仅以自身劳动在享受劳动报酬的同时,享有经营收益的参与分配权利。
(5)POP即内部项目合伙人(Project Organizational Partners)。将公司经营内容从多个维度进行切割成多个项目单元,从中找出具有较大增值空间的经营项目,让员工出钱出力参与该项目运营,并根据投入资金量及岗位贡献度,获得该项目增值利润的分享。
(6)PSP即股份期权激励(Phantom Stock Plan),又称增值创富计划、虚拟股票计划,即通过3~5年期限设定企业经营或盈利增长目标,若达到该目标,核心层员工将可获得相应的股份激励,同时还要衡量各参与人员的贡献,设定清晰明确的激励、锁定与退出条件。
以上激励模式将在后面章节详细介绍。事实上,当员工收入不断提升的时候,不光是增加企业的成本,更能促进企业的利润增长,这样的模式才是可持续地,才能真正实现员工与企业的目标一致、利益趋同。
第四,激励的重要性。
1.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业绩。
企业最关心的是绩效,绩效高,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企业的绩效水平来源于员工绩效水平的集合,一些企业因此非常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认为这两者强的员工,其绩效水平必定高。但现实中却常常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绩效却未达到预期水平,甚至低于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员工。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对实现绩效的条件定义过于片面,只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其实,员工绩效水平的高低还与企业的管理方式、工作环境、激励水平有关。尤其以激励水平最为重要,其堪称是被激励者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试想,一个人的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
2.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最多只能发挥出20%~30%。而挖掘出员工的潜力是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激励措施得当,员工的潜力甚至能得到80%~90%的发挥。
如果将一个人的能力值设置为0~10,共十一个级别。在完全不发挥潜力的情况下,即便员工能力再强,能力值最大也只能达到4~5;能力较弱的员工能力值通常能达到2左右。在一般发挥潜力的情况下,能力强的员工能力值能达到6~7,这就差不多达到及格水平;相比能力较弱的员工其能力值只能达到4左右;而在高发挥潜力的情况下,能力强的员工能力值能冲到9以上,这几乎就已经达到了优秀的水平;能力较弱的员工能力值至少也会到6~7。
由此可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迎接挑战的途径,更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
3.造就企业内部良性竞争环境,提高企业对外竞争力。
科学的激励制度一定能够催生出人们的竞争意识和企业的竞争精神,其正确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在良性竞争环境中,组织成员会收到来自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环境的压力,两种压力都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正如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所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员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成了激励工作的间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