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明代“东长城”
这是站在长城上拍摄到的深沟及长城外
徒步长城
从地图上看,宁夏的明长城就像一个“八”字。今天开始徒步的是“八”字的一撇,俗称东长城,从兴庆区黄河东岸的掌政镇横城村到陕西的定边县城,全程约200多公里。我计划用6天走到盐池县城,行程约150公里。
在东长城的起点,是一段被称为“伪长城”的长城。实际上,这段长城就是画蛇添足,人为地在黄土夯筑的长城外加砖墙,搞得不伦不类,破坏了长城的本来面貌。
雨后的长城,土质松软,用手轻轻一捏,一块黄土就变成了泥。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被暴雨冲刷掉的墙土,有的像细沙从高处滑下,柔软、潮湿;有的像小石子从山坡上滚落,撒得遍地都是;更多的像一块块片石,横七竖八地躺在斜坡上。
经过四五百年的风霜雪雨,大自然已将长城侵蚀得千疮百孔。它的身上,有大大小小、形体各异的洞,有横的、竖的,深的、浅的,交错的沟,有黄色的、暗红色的、灰褐色的皱皮。它苍老了。
走在长城上面,除了开始的一小段比较宽敞平坦外,大部分更像是一条羊肠小道,忽高忽低,崎岖不平,必须十分小心地行走才不会发生意外。还有一部分长城非常陡峭,人无法在上面行走。
过了黑山,你才能体会到为什么东长城被称为“深沟高垒”。这里的长城两边,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壕沟有十几米深,如果加上长城的高度,足有20多米,站在上面真有些站在独木桥上的感觉。
长城被边沟切断的地方,是水洞沟景区。如果你没有来过,你可能不会知道这里有一湾清澈的湖水,一沟茂密的芦苇,一股涓涓的溪流,一棵棵苗条的红柳,一段段刀劈般的断崖,一条曲曲弯弯的雅丹地貌峡谷,一个幽深神秘的藏兵洞。在中部干旱带能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很是难得,也难怪远古的水洞沟人要在这里繁衍生息。
雨中长城
风雨中的长城始终宁静肃穆,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侵蚀。从芒哈图走向长城,它的轮廓越来越清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每隔一二百米就矗立着的高大墩台。
都说长城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但不走长城你可能体会不到。站在长城向北望去,广袤苍茫的草原也披上了新绿,生机盎然;向南看,一座座红砖房,一棵棵枣树,一条条玉米地,完全是一派田园风光,而这一切只是隔了一道长城,真是神奇。
雨越下越大,长城上面潮湿光滑,不时能发现一道道裂缝,似乎墙体就要崩塌,加上呼呼的北风,行走已十分危险。一些墙体让雨水冲刷得像微缩版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雨天里,动物们似乎也把长城当成了它们的家。我两次将长城上的乌鸦惊起,可它们并不飞远,而是盘旋一下仍然落在长城上。野兔子奔跑跳跃着快速从宁夏到内蒙古去了。好多年没有见过野兔子了,一天内相遇三次,说明生态有了较明显的改善。我居然发现一只从农家逃出来的鸡也在长城的一个小洞里避雨,当我想靠近它看个仔细时,它脖子逐渐直立,发出呜呜的威胁声。
由于长城长久风化,墙体不断倒塌,于是在城墙两边各形成了一个十几米宽的斜坡,上面长着野草。从长城与斜坡的交线我们可以看出长城的保存程度,交线以上的部分就是没有倒塌的墙体。如果长城顶部长着野草,说明墙体已经完全坍塌,这时的长城单独来看已不像长城,更像一道土梁,它与周边的环境完全融为一体。相对而言,在长城内蒙古一侧行走要容易一些,因为没有人居住,斜坡受人为破坏的因素较少。
第三天的下午,当我在一个墩台下发现有明代大青砖和人工凿刻过的石料时,一座破败不堪的城堡展现在眼前,这就是清水营。过了清水营,长城被流水切割成几段,并在地面形成几个直径达数百米的圆形塌陷区,周围是黄土断崖,蔚为壮观。其中一个塌陷区被挖得乱七八糟,像是一个废弃的采砂场。我在一条沟内发现了厚厚的沙砾层,说明这里曾经是个湖泊。不远处的一个水源地标志证实了我的判断。
2011年来到清水营的时候,城堡里几乎没有什么。但2016年再次来到这里时,墙头彩旗飘扬,堡内茅屋、店铺林立,马场、校场和街巷错落有致,俨然已经华丽转身,成为一处类似镇北堡影视城的影视基地。
边沟、水源地都被围在长城之内,也证明长城的另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是保护水资源。
寻找长城
上午十一点从东湾村出发,返回清水营二队寻找长城。从地图上看,只要一直向北,就可以找到长城。
远远看到有一处四五户人家的小庄点,其中一户的红砖房比较醒目。一个小时后,终于走到了红房子跟前。敲了敲门,没有人,但房门上挂着钥匙。我没有贸然进入,而是沿着我认为的正确方向继续走。
又走了一个小时,还是没有看到长城,这时我发现了几户人家,于是上前询问。一个个子不高,看上去五十出头的男子告诉我说,你走错了,这是向南,长城在北边,你翻过这道梁,就可以看到长城了。我按照他手指的方向,先爬上前面的梁,果然看到了远处的“长城”,可当我走近时却发现那只是一个废弃的羊圈。这时,我确实有些茫然了,不知道应该往那里走?想起昨天北风把我的雨披向南吹得哗啦啦响,那么迎着风吹来的方向一定就是北,于是我迎着风走了一段时间,仍然不见长城,但在另一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公路和一片蓝白色的厂房。我想,在找不到参照物的情况下,不如先去那边,然后租车把我送到长城。
好不容易到了公路边时却傻眼了,原来这是青银高速。找车看来是没戏了。但我根据高速公路的指示牌,终于搞清了方向。
沿着一条土路向北走去,走着走着,看见前面的房子很眼熟,到跟前一看,红砖房,贴白瓷砖,地上放着卫星锅,还有绿窗纱,门帘……原来我又回到了第一次经过的地方。这家还是没人,只好继续往前走。下一户人家的房子旁边搭了一个棚子,里面停了一辆摩托车,跟前拴着一条黄白色毛发的狗。这不是我第二次问路时指路男子的家吗?原来,四个小时三次经过的竟是同一个地方,我一直在打转转。为什么第二次没有发现是同一个地方呢?原来第二次我是从庄点后面走过来,在听了男子指点方向后反身便走,没有看到贴白瓷砖房子的正面。狗的叫声将指路男子从另一户人家中呼唤了回来。他搞清楚情况后,为了避免我再次迷路,给我指了一条已经不走的老路,虽然长着野草,但还能分辨。我沿着这条路又走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到达了长城脚下的一个村落——张家边壕。
发现二道边
下午四点半,当我听说距离下一个庄点还有10公里时,决定用三个小时,赶七点半宿营东庄。一方面时间尚早,另一方面是耽误的时间太多,如果不抓紧的话假期可能不够用。尽管很沮丧,但必须前行。
走着走着,透过长城的缺口,我发现距离不远的北侧居然还有一道城墙,显然这也是一道长城。两道长城并肩而行,夹在中间的是一条长长的土路。两道长城之间,宽的地方有100多米,窄的地方30米,通常都在60米左右。在10公里的路程里,有3道南北向的城墙将两道长城连接起来:第一道是红墙,非常醒目,但不长;第二道是比较高而且长的墙;第三道较短,但连接着一个保护较好的城堡,就是不知道名字。
比较起来,北侧的长城低矮,单薄,呈黄土色,显得时间更久远一些;南边的长城高大,厚重,呈紫红色。如果站在内蒙古境内看长城,不注意的话几乎看不出北长城,看到的是高大的南长城。从张家边壕到东庄近10公里,北长城始终存在,这应该就是“二道边”了。可书上说兴武营才是二道边的起点,是头道边和二道边的分叉点,难道书上错了?从实际情况看,北长城就是“河东墙”“横城大边”,也就是俗称的“二道边”,它的起点至少应当在盐池县和灵武市的边界张家边壕,而不是兴武营。看起来,书上确实错了。南长城就是“深沟高垒”,也就是俗称的“头道边”。
此段长城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侧都有一个个土包,上面长满了被当地人称为“酸溜子”的沙生植物,样子非常像枸杞,但它是紧贴地面生长的,而枸杞是往上生长的。另外它们的果实也不同,酸溜子的果实是紫红色的,而野枸杞的果实是鲜红的。
站在长城向北远望,一条白色的沙滩若隐若现,内蒙古境内的草长得高、大、密,而宁夏境内的草就要稀疏、矮小了许多。这时,你极目远眺,就会发现天与地已经连接在一起,交汇成一条线。再环视四周,就形成一个以你为圆心,目光所及为半径的圆,你就是这片天地的中心。
再到兴武营
从张家边壕到兴武营有20公里左右,头道边和二道边一直并行。只是快到兴武营时,二道边越来越低矮,最后竟然看不到了。走近兴武营的北墙,大青砖碎块撒满斜坡。爬上城墙后仔细观察,墙体的黄土中也垒有整块的大青砖。往营内看,“绿油油”一片,庙宇规模也比以前大得多(2009年5月,我带女儿曾经来过兴武营)。兴武营与头道边有两道墙连接,可以提高对敌情的快速反应能力。
地图上的兴武营是在头道边和二道边的中间,可现在明明是在头道边的南侧,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我才把这个问题想明白。原来作为城堡的兴武营在头道边的南侧没错,但作为行政村的兴武营就夹在两道长城之间。
书上说的、地图上标的兴武营都是二道边的起点,但我反复寻找却没有发现二道边的踪迹。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个村民帮助我解开了谜团。闵大姐先领我登上头道边,然后用手指着远处山梁上的红墩子说:“红墩子旁边就是二道边。”这时的二道边看上去像一条白色的粗线,与之前的别无二致,一脉相承。而离兴武营村越近的地方,二道边的损坏就越严重,最后都变成一个个长满酸溜子的土包了。
从兴武营到二步坑的10公里长城,基本已经变成了土梁,能够明显看出墙体的也就三、四处,每处长不过十几米。
长城与沙梁
清早,长城边上的草湿漉漉的,走在上面,露水不时打在裤腿上。人工种植的柠条,长势喜人。记得两年前,它们才五六十厘米高,而现在已经有一人高了。站在长城上看,一排排整齐的柠条就像兵马军阵,正在列队接受检阅。
记得书上说长城的夯土层有25层之多,是夯筑而成。我还真发现了一个标本,一层一层的十分清晰,每层大约三四十厘米厚,底层宽,然后就像台阶一样,每上一层就窄一点,数了一下共有24层,与书上说的基本一致。
途中一个与长城相连的墩台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墩台的四周斜坡上撒满了大青砖碎块。我绕了一圈,发现墩台原来是用砖包裹起来的,而包裹的砖足有一米厚。爬上墩台,上部是一个用砖砌成的窑洞式空间,但顶部已塌陷,看得出,这应该是个瞭望哨。一路上一共遇到三个墩台,都有较多的大青砖碎块,只不过这个要保护得好一些。由此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看到的土墩台并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而外包大青砖的墩台才是它的真面目。
这段长城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沙梁亲密接触,一路上,大大小小有20多道沙梁与长城相连。在一片绿的海洋里,沙梁的亮度,沙梁的颜色都分外扎眼。由于刚下过雨,踩在沙梁上面并不是很松软,用手挖,下面的沙子还是湿的。小的沙梁上点缀着部分绿色的小草,大的沙梁有的呈“S”形,有的三四条沙梁并排,它们已将长城掩埋,个别地方长达一公里。一棵根部裸露,主干上的皮已经脱落,枝叶大部分已经枯萎,但枯枝上又重新发出嫩绿的枝叶,开出紫红色小花的柠条突兀地矗立在沙梁之上,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顽强。沙梁的下方是一簇簇一人多高的沙柳,它们与柳树长得很相似,只是柳树的树枝下垂,而沙柳没有树干,枝条是向上生长,它们是真正的沙漠卫士。
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了一个城堡。从地图上看,会不会是十六堡呢?好像不应该这么快。远远的就看到城墙上站着一匹骡子,也许是因为我近视眼的原因,怎么看它都一动不动,像座雕塑。当我离它很近的时候,它才跑开来。站在城墙上,荒废的城堡里长满了野草,十几匹骡子在里面吃草。后来得知,这个城堡叫南堡。
下坡的长城
站在牛毛井的山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我感觉盐池县境内的长城牛毛井段应该是个制高点,因为长城从这里直至盐池县城一直在下坡。整个来看,灵武市境内的长城的保护状况要好于盐池县境内的长城。
离牛毛井不远的长城北侧,有两个非常深的山沟,几乎与长城成直角,使长城显得无法逾越。往前走,一丛丛柠条长满了斜坡,似乎要把长城变成它脚下的土地。偶尔长城北侧会有成片裸露的红土地,个别还像岩石一样异常坚硬,这也为长城被称为“紫塞”提供了佐证。
长城在刘八庄的这一段,距离青银高速和307国道很近,载重卡车快速行驶发出的轰鸣声让人焦躁。我还是喜欢长城的宁静,不愿意看到它被打扰,于是我尽量选择长城北面行走。过了一段时间,登上长城往回望,发现错过了一个城堡,一个眼看高速公路要撞上的城堡。这座城堡就是十六堡,其墙体的颜色呈红色,城墙大部分已坍塌,附近的乡道上立着一个石质牌坊,上写“十六堡新村”几个字,是一个统一规划,集中安置的新居民点。
长城两侧大面积种植的除了固沙植物柠条,还有一种农作物就是荞麦。它个子不高,绿叶,开着红白色的小花,柔和淡雅,在绿色的草原上卓尔不群。
接近盐池县的长城有两个特点:一是长城北侧有较明显的人工挖掘的沟壑痕迹,不长,但较宽,这恐怕就是地方志书上讲的“外挑壕堑,内筑墙”了;二是长城北侧约200米的地方还有一段数公里长的低矮墙体,并有两个墩台,最终与长城会和。不知这段墙体算不算正式的长城?
两个主战场
明朝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已经退到草原的蒙古部落。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共设置了九个军镇,其中宁夏有两个,分别是宁夏镇、固原镇,可见宁夏在整个明朝边防的重要地位。
可以这样说,明朝前期、中期的主要防御重点是蒙古部落,主要防御地区之一是西北边疆,宁夏就是一个战略重点。而东长城一带,是双方交战的主要战场。站在长城上,你仿佛又听见了当年金戈铁马的厮杀声。
走在长城边上,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亘古荒原上的人间奇迹——宁东。一对对由储煤罐和煤炭运输带组成的矿井设备,一个个高大的像彝族铜鼓般的冷却塔,一组组由银白色或粗或细的管道和瘦长的、红白相间的烟筒组成的煤化工装置,在阳光下格外耀眼。现在的宁东,已经成为宁夏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挑起了再造一个经济宁夏的重担,承载着宁夏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的希望。
长城北侧,你也可以看到内蒙古上海庙工业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块块土地正在平整,一条条道路正在修建,一个个规划正在落实。2011年1月,上海庙工业区也被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国家级能源开发区,长城两侧已经出现了宁东和上海庙两个国家级能源开发区。连接上海庙与宁东的铁路已经建成,公路已经开通,供水工程正在修建,众多基础设施建设的整合为上海庙与宁东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内蒙古和宁夏,上海庙与宁东,长城南北两侧,已不再是敌人、对手,而是合作伙伴,是强强联合,是双赢。
同样是主战场,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和平;一个是兵戈相见,一个是携手共进;一个代表过去,一个代表未来。
长城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