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两道长城之间的土路从两座紧挨着的墩台中间强行穿过
从8月16日到21日,背着40斤重的旅行包(主要是帐篷、衣物、水等物品),用了六天的时间走完了全程,平安到达盐池县城,不算快,但还圆满。这个旅行包害我不浅,在每天的后半程中,就像背了块石头,越来越重,可里面最重的东西帐篷,六天只用过一次。脚上磨了三个泡,肩膀上勒出了两道伤痕,每天中午将就着吃点压缩饼干,脸被太阳和风摧残得只有眼镜框遮住的地方是黄白色的,但这一切都值得。
第一天,8月16日上午十点从兴庆区横城村东长城的起点出发,经过9个小时的步行,于晚上7点到达长城北侧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芒哈图乡的正海宾馆,实际上是一家不大的乡间旅社。这天,阳光明媚,由于头一天刚下过雨,气温也不高,加上头一天徒步,兴致很高,没怎么感觉到累。
在距离长城起点不远处,几个正在修筑农田水利设施的青年农民,看到一身迷彩服身背大旅行包的我在长城上走,主动和我打招呼,看得出他们的愉悦是发自心底的。
长城脚下的水洞沟景点,卖饮料的是附近的一个村民,这个中年男子看上去十分精明。为了卖个好价钱,他把西瓜放在凉水中,算是“冰镇”,每个30元。我问他:地图上标注的是横山堡,而导游介绍的是红山堡,到底哪个对?他回答说,他也见过地图上标注的横山堡,但红山堡是对的,我分析与月牙湖乡的一个地名“红墩子”是一个道理,因为它们都是用红土筑成的。
就近投宿是我徒步长城的一个基本原则,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下午6点时,我发现长城北侧不远处有一个崭新的矿区,便想就近投宿。原来是山东新矿集团长城煤矿,门卫是个年轻的山东小伙子,他介绍这个矿95%都是山东人,并对我徒步长城表示了钦佩,还给我加了水,但拒绝了我的投宿要求。他告诉我,芒哈图公路收费站以东就有旅馆和饭馆。我按照他的指点,找到了当晚的住宿地。
第二天(8月17日)早晨八点半从芒哈图出发,步行了十一个小时,于晚上七点半到达灵武市宁东镇的东湾村。这是一段最艰苦的行程,特别是最后两个小时,我是在两次投宿不成的情况下,步行五公里才到达的东湾村。一整天都在下雨,尽管穿着雨披,但裤子和鞋全都湿透了,脚也磨了一个水泡,真是对体力、意志的一次考验。
上午十点半,我来到灵武市临河镇张家窑村。之所以要走进这个村落,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这是一栋红砖房,门前停着一辆大卡车,敲门进去,屋内地面贴了瓷砖,看得出主人家境较好。家中有老少五人,张大哥五十出头,虽然不是很热情,但还是招呼我坐下,还叫老伴给我倒了一杯热水。张大哥告诉我:这个村子叫张家窑,前两年经常可以看到老外徒步长城,这两年少了,老外还在他家里住宿过。看到天下雨,张大哥也邀请我吃中午饭并住宿。开弓没有回头箭。总共5天的假期,加上周六周日也就7天,我怕一耽误时间就不够了,于是我婉言谢绝了,补充了热水后,又继续前进。
下午5点多,在清水营二队,一位查姓中年农民在听了我投宿的要求和徒步长城的情况后,推说家里来了亲戚,住不下。后来,他看了我的身份证,告诉我离这5公里的东湾村有吃饭住宿的地方。我只好继续往东走。走了一段,看到山坡上还有3户人家,于是又上前投宿,但再次遭到婉拒,理由出奇的一致,也是家里来了亲戚,住不下。
到达东湾村,吃完晚饭后,我来到村里唯一的一家旅馆——停车住宿的那种旅馆住下时,已经8点多了。当老板娘得知我是徒步长城而且还是在下雨天时,非常疑惑。大概是听了老板娘的描述,过了一会,老板也来了,查看了我的身份证,对我徒步长城也表示了不解,认为长城不过就是土墙,有什么好走的。老板娘甚至说,你老婆好是让你出来呢?人家不让你投宿就是因为你背了一个大包。看起来,徒步长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
第三天(8月18日)上午11点从东湾村出发,经过8个半小时的步行,于晚上7点半到达盐池县高沙窝镇东庄村。步行的时间不短,但只走了十几公里。出发时还下着小雨,但很快就停了,天气阴凉适合徒步,但走了很大的弯路,用了5个半小时才找到长城。由于东湾村偏离长城达6公里左右,加上缺乏经验导致迷路,等我找到长城时,已经从灵武市到达了盐池县境内的张家边壕,并在这里发现了二道边长城。
到达东庄村后,碰到一个50岁出头正在放羊的牧民。当我说明投宿的来意后,他说这个庄点都是老人和孩子,让我到另一个较大的庄点投宿。看起来,他是不想惹麻烦。我只得向另一个中年男子走去,再次说明来意,并出示身份证让对方查验。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我说可以在他家旁边支帐篷住宿,只需要他提供开水。没想到中年男子叫我住他家,并招呼老婆和女儿把我领进去。中年男子姓魏。安顿完,魏大哥就放羊去了。得知我还没有吃饭后,魏大嫂给我做了一碗热腾腾的羊肉臊子面,令我大为感动。做饭时,我发现他们居然用羊粪当柴烧,有点像藏族人用牛粪烧火的生活习惯,真是低炭又环保。闲聊中得知魏大哥的女儿嫁到了中卫,最近刚带孩子回娘家,儿子是个20多岁精干的小伙子,在宁东开装卸机,收入也不错。
晚上9点多,魏大哥回来了,我们又聊起了长城。他说,清水营、兴武营早年都是砖包的,后来砖被人拆走了。我说,明朝时没有水泥,他们是如何将砖粘合在一起的?魏大哥说是用白灰。我后来在考察中证实了这一说法。由于这里很少有人来,所以魏大哥还是有所警惕,一方面通过聊天掌握我的一些情况,并判断真伪;另一个方面,也采取突然袭击的小手段,试探我的诚信度。比如在我睡下后,冷不丁进入我的房间,观察我在干什么,但总的来说,他还是善良和值得信赖的。另外,他还想交我这个朋友。
第四天(8月19日)早上刚5点多,魏大哥就去放羊了。他家养了60多只羊。之所以早晚放羊,是因为封山禁牧,不允许在草原上放牧,所以有人就偷着放,一旦被抓住,是要被罚款的。嫂子准备了一大锅米饭,炒了家常茄子,看样子还特意加了个羊肉汤。我饱餐了一顿,给他家放下了50元钱,非常感谢地上路了。
早晨9点从东庄村出发,经过8个半小时的步行,于下午5点半到达高沙窝镇的二步坑村,然后搭顺车到高沙窝镇中心旅馆住宿。这一天比较顺利,天阴,徒步的时间不算长,还确认了二道边长城至少从张家边壕到兴武营就已经存在的事实,长度在20公里左右,纠正了一个资料性错误。
大约10点半,我发现头道边长城上蹲着一个人,穿着和我一样的迷彩服,始终在注视着我,当然我对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很少在这草原上碰到人,他主动和我打了招呼。经了解,他是高沙窝镇蔡家梁村闵庄人,姓闵。老闵今年55岁,一家7口,养了130多只羊,住在不远处。他刚才在打沙胡柴,已经打了一捆。我拎了一下,足有50斤。我问他打沙胡柴干什么?他说烧柴。我问为什么不用煤炭?他说煤炭比较贵。除了沙胡柴,老闵还教我认识了苦豆子、冰草、芨芨草,特别是帮我区别了酸溜子和野枸杞。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走在草原上再看到它们,我感觉亲切了许多。其实沙胡柴是很好的固沙植物,把它们当柴烧,对草原是有破坏的。一方面要治理荒漠化的草原,保护生态,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好农民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这确实需要好的制度安排,需要投入,需要智慧。
在兴武营,当我找不到二道边时,是一位60出头的闵姓大姐帮助了我。闵大姐个子不高,但人比较精神,性格开朗,待人热情。更有意思的是她竟然与魏大哥有亲戚关系。当我提出要给壶里加些热水时,她领着我到她家,先是拿出了煮好的热玉米,看着我吃完一个后,又催促我再吃一个,还要切西瓜。我阻止了她。她甚至让我拿一个西瓜路上吃,被我谢绝了。不是不需要,而是太重,实在拿不了。
第五天(8月20日)上午8点半,从高沙窝镇二步坑出发,经过9个小时的步行于晚上7点到达王乐井乡的牛毛井村。从二步坑到牛毛井的长城,在地图上看并不是太长,也就17公里的样子,可实际上有30公里,因为长城实际上是弯弯曲曲的,也难怪我走了9个多小时。
一路上,我只是在最后1个半小时内,碰到过3个人。一个是姓胡的大哥,他是王乐井乡叶家合子人,家就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旁边。我经过时,他家的大狗汪汪地叫个不停,这时他刚好骑着摩托车从外面回来。胡大哥50多岁,慈眉善目,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人。当他告诉我这里是叶家合子时,我非常沮丧,因为离我预定的目标差距还不小。不过,胡大哥安慰我说,已经走了27公里,不错了。当我提出在他家住宿并吃碗面时,他倒是没有意见,但表现得比较为难。主要是老伴去银川了,他不太会做饭,另外他晚上还要去放羊。考虑到时间还早,我决定赶到下一个庄点住宿。
第二个碰到的人是一个小伙子,他正在栓一头骡子。经询问,他17岁,已经不上学了。他还带我到他家给我加了热水。最后一个遇到的人就是田强大哥。
田强大哥60出头,偏瘦,个子接近1.8米,背有些驼,走路有些缓慢,看上去比较苍老。当时,他正带着孙子串门,当我表示要投宿并付钱时,他爽快地同意住宿,说付钱就算了,出门在外谁没有个难处。见我还没有吃晚饭,他安排儿媳妇给我做了鸡蛋面,我毫不客气地吃了两碗。几天来,我发现长城脚下的住户,家家都有2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院子,但却没有院墙。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用来收集雨水的,下面还有一个水窖,能装30立方米的水,够一家人用一年。牛毛井在地下80米深处才有地下水,300米深处才能抽到水。
想到帐篷背了5天都没有用,今天天气还不错,于是决定晚上在田大哥家院子里宿营。田大哥提醒我说,外面潮,还是住屋里。我说,有防潮垫。还好,田大哥怕我冻着,把他家的厚被子和枕头借给了我。40多岁的我,也是头一次住帐篷。刚开始一有个风吹草动心里就紧张,后来心放下来了,一切似乎都正常了。半夜1点多,田大哥家的猫爬到帐篷上,还时不时地叫几声,搅得我睡不着。到了3点多,他家的狗也不停地叫,持续了半个小时,最后田大哥出来才得以制止。多亏了田大哥的厚被子,不然我非得感冒,室外的气温还是要低许多。第二天早上,我吃了满满一大碗米饭,把水灌满了,给田大哥的孙子30块钱,向着目的地出发了。
第六天(8月21日),早上9点从牛毛井出发,经过6个小时的步行于下午3点到达盐池县城,结束了旅程。出发时天晴,气温不高,结束时同样是这样,有始有终,好像是一个轮回。最后一天,应该说是比较轻松的,一是步行时间较短,二是一直在走下坡路。
6天来,总共步行50多个小时,平均每小时也就3公里多,一方面是因为背的包较重,另一方面是路不好,基本没有路。徒步长城必须时而在长城上面走,时而在下面走,时而在斜坡上走。有时在北面走,有时在南面走。发现城堡、墩台等长城附属建筑物还要前往观察,所以想走快都不行。
一路沿长城走来,过去不知道的地名,如黑山、芒哈图、张家窑、东湾、张家边壕、东庄、二步坑、叶家合子、牛毛井、五堡等都变得熟悉起来,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正是在张大哥、魏大哥、闵大姐、田大哥等这些长城脚下朴实、善良的热心人的帮助下,我才顺利走完了全程,心中充满了感激。
有句歌词是这样写的:长城长,长城长,长城两边是故乡。
乘班车返回银川的路上,长城“刷刷”地从我眼前闪过,我顺着牛毛井的山梁眺望、寻找,仿佛又看到了田大哥家的红砖房。
长城遐想
地图上的长城是用凹凸相连、高低不平的曲线来表示的。我不知道这是谁发明的,用它来表示长城,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从长城的整体组成来看,正常状况下,凸的部分就是墩台,凹的部分就是城墙。如果只看两个墩台之间的部分,经过几百年的风雨,长城同样表现的是凹凸不平。如果把长城当成一条线,那它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凹凸不平的曲线。如果把长城当成一条路,那它也不是平坦的,而是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表现得凹凸不平。它不但适合表示像八达岭那样在大山上的砖砌长城,同样适合表示西北高原这样的黄土夯筑长城。站在高处望长城,长城就像一条巨龙横亘在苍茫大地,伸向远方。一个个墩台就是巨龙的骨节,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几天的徒步,让我多了一层忧虑:再过500年,我们的子孙还能看到长城吗?一方面,大自然在漫长的岁月里侵蚀着长城,使它变得伤痕累累;另一方面,近些年来人为因素的破坏,是最令人痛心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经济发展,随意开挖、切断长城,这一点表现得比较突出,连青银高速公路这样的重点工程都没有架桥穿越长城,可想而知一般的乡间道路;二是极个别企业受利益驱动,有意无意的破坏长城;三是少数村庄和居民点选址不当,距离长城太近。有一个砖窑不但在长城边取土,而且把烧窑用过的煤矸石大量向长城边倾倒,已经堆成了小山,极大地破坏了长城的风貌,也威胁了长城的安全。还有个别企业向长城沿线倾倒建筑垃圾。盐池县城旁边的五堡就是一个典型。在长城上挖洞、在长城斜坡上取土、随意挖断长城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本书出版时,五堡已经整体搬迁了)。
应当说,我们看到的长城并不是明朝当初建成的长城。按照当时的说法,长城高3丈,宽2丈,墙顶路面可供5匹马并行;守望、巡逻的士兵常年在上面往来,军事物资也在顶部运行。怎样在不破坏长城的前提下,在不违背长城基本风貌的前提下,展示长城当年的雄姿,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场景呢?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按照明朝时修筑长城的办法,在现有长城的基础上,复原一段明朝时的长城。如果有人硬要说这是伪长城,那我认为居庸关、山海关长城都是伪长城,因为它们也不是明朝时的原样,都是用从老百姓手中收回来的大青砖进行修缮而成。
那么,这段长城选在哪里呢?从我几天步行的情况看,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看,选在水洞沟是比较合适的。水洞沟既有远古人类的石器遗址,又有湖、柳、峡、洞、堡,如果在现有长城的基础上,复原几公里明长城,将更直观形象地表现长城文化,增添了游客的感官刺激,增加看点,延长旅游时间,至少将在水洞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旅游体系,客观上增进了游客对长城的理解,加深对宁夏的认识。但愿它能从梦想变为现实。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