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历史文化研究(第五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固原是关中平原的北面关隘——谈固原古代的军事地位

佘贵孝①

摘 要:自商周始,固原一直为中原统治集团的北部边陲。本文从筑长城防御匈奴,设萧关为防御门户,置安定郡为边防重镇,设“三军一州”防御西夏,建明代固原城防等方面阐述了固原的军事地位,即清朝以前,固原是“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咽喉冲要。

关键词:固原 关中平原 关隘

秦汉以来,固原一直以军事要塞闻名于世。历代王朝或政权,为防御漠北游牧民族南下,都十分重视对清水河谷要道的控制,始设战国秦长城,再设萧关,继设安定郡,作为一道又一道防线,驻以重兵,层层防守。有的设堡筑寨,屯兵扼守;有的选将命帅,坐镇边关;有的派遣重臣督察巡视,甚至由朝廷重臣亲统大军镇守。

一、军事地位

商周起,固原就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相互碰撞、融会的一个重要地区。固原扼守着清水河河谷通道,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入袭内地的必争要隘。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14万骑入朝那萧关,在一场场恶战中,北地郡都尉孙卬以身殉职,匈奴掳掠人口畜产甚多。隋唐时期,突厥、吐蕃多次循此古道奔袭内地,吐蕃也曾占据固原。宋代,固原更成为防御西夏的第一门户。这种军事地位一直延续到明代,鞑靼也曾多次入侵固原,明王朝不得不把固原纳入九边之一,陕西三边总制驻节固原。故《读史方舆纪要》称固原是“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咽喉冲要。明嘉靖《固原州志》说得更清楚:“固原者,陕西西北大城镇也,后累置文武重臣守备,故又设固原州。而总制大臣居此以镇,凡榆、夏、甘肃诸镇,皆听命焉。”“固原长壕大堑,连山峻极,四塞之接而襟带之固也。固原居中而执其枢,左顾则赴援绥、灵,右顾则迎应甘、凉。击长山之蛇,以合左右之节,逐中野之鹿,以成犄角之势,固原实有焉。”明朝巡抚马文升也说:“平、巩为关陕藩篱,而固原为平、巩屏蔽。平、巩有警,则关陕震惊,而固原一带,尤不可无备。”《皇明九边考》记载明人的言论:“固原在宁夏之南,实番胡要害之地。”“东向可以顾榆林,西向可以顾甘肃,总督、游击、守备官皆驻扎于此,犹家室之有堂奥也。”这些都说明了固原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二、筑长城防御匈奴

诸戎,是指活动在今陇山和泾水、洛水上游一带的戎族。从商王武丁时起,就成为商王朝西北方的主要边患。据《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大大小小的部族有30多个,“盖戎无定名,居何地者,即以何地之名施之”。到西周、春秋时,居住或毗邻今固原地区者就有犬戎、义渠戎、乌氏戎、空同戎、大原戎等。

《后汉书·西羌传》载:“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克之。”小盂鼎铭文载,周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年),鬼方和周人发生过一次规模很大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周人大败鬼方,俘获鬼方13000多人、酋长三人,还俘获车、马和很多牛羊。武丁死后,王业渐衰,戎狄势炽,西北边患进一步严重。

商朝末期,有乌氏戎、义渠戎等。在这些分散、不相统属的小方国中,举族皆兵,其部落武装各有首领,居住在清水河两岸和六盘山水甘草丰、适宜游牧的地区。其中义渠戎发展较快,成为商周王朝西部的主要边患。义渠戎部落武装经常与周人发生战争。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西北诸戎小国对周时顺时叛,周王朝对其进行了攻伐。周文王时,曾征伐犬戎。周穆王十七年,六师西征犬戎,俘戎王五个儿子,强令他们率领所部退回大原(今宁夏固原市)一带居住。周夷王七年,命虢公率六师之众伐大原猃狁(戎族一支), “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大胜而归。周穆王时迁于大原的戎族(猃狁),至周夷王时,又进扰周畿镐京(今陕西长安县)、泾阳(今陕西泾阳县)等地。

周宣王时,猃狁逼近西周腹地。宣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曾经三次派兵攻打大原之戎,兵锋所至,抵达固原一带。《竹书纪年》载宣王命秦仲伐西戎,秦仲败死。这些战争使西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连年用兵,精疲力竭,为了补充兵源和财政收入,“乃料民于大原”。由此可知,西周末年就进行过人口调查工作。可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不久,又被犬戎杀死在骊山下,西周终于被其西方的诸戎方国所灭。诸戎进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成为秦在西方的劲敌。

幽王被西戎杀害后,周室被迫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西戎乘机东进,秦与西戎矛盾日渐尖锐。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以兵伐戎,戎败走”,西戎退回泾、陇一带。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乘戎王不理政事之机出兵,一举攻破西戎12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西戎许多小方国被秦所灭,但义渠戎、乌氏戎仍筑城自守。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并出兵灭了义渠。自此以后,义渠戎作为一个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在历史上消失了。“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昭襄王时,修筑长城,史称战国秦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其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战国秦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起自甘肃省定西地区临洮县的洮河谷地,途经固原市西吉县、原州区、彭阳县的12个乡(镇),39个行政村,固原境内长两百余千米。

秦始皇自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后,全国性战争基本平息。匈奴却再度南下,成为秦王朝的一大隐患。而固原是秦朝北部边地,在防御匈奴族南攻时处于重要地位。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蒙恬率军30万主力从咸阳出发,沿黄河北进。一路“覆军杀将系虏单于”,攻击匈奴主力,迫使匈奴部落纷纷降服,很快占领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及陕西榆林市一带)。匈奴单于见秦军锐进,仓皇北逃。蒙恬率军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却匈奴七百余里”,夺取黄河南岸全部地区,史称河南地。蒙恬收复河南地后,指挥军民在沿边一带的重要地区,“城河上为塞”,构筑三道防御工事,修筑了一系列城障。在此基础上,蒙恬动用大量兵力,将长城沿漫长的边境向东、西扩展,连接、整修了原秦长城、燕长城和赵长城,并沿秦朝更广大的边境线重新扩建,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直至今日,秦长城遗址在固原境内依然存在,并在清水河谷通道的西、北两面构筑两道城墙,形成内城和外城之别,形成两道防线,既拱卫着固原城,又不让匈奴南下侵入关中平原。

三、设萧关为防御门户

秦汉萧关,来源于“塞”。古代的“塞”,实际上是一种防御屏障。萧关的前身就是焉氏塞。《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焉氏塞》曰:“焉氏塞,战国属秦,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吕氏春秋·当赏篇》:秦公子连从焉氏塞入秦,即位称秦献公。”是说秦公子连从魏国入秦国,即取道焉氏塞。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认为,焉氏塞在汉代安定郡乌氏县。我们认为乌氏县在固原县(今宁夏固原原州区)南,通常指瓦亭至三关口一线。

由焉氏塞到萧关,有一个演化过程。高诱在《战国策·秦策》注中引徐广言,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的四关之中称为“关中”,说明这四个关隘就是拱卫关中的四个门户。《战国策》还记载范雎曾对秦昭襄王说:“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四塞”就是指关中外围的“四关”。而雄踞“四塞”之北的萧关,成为秦汉时期最北端、最早、最重要的关隘。

秦末汉初、楚汉相争时,秦王朝徙边戍守者纷纷离去,边防松弛,匈奴冒顿单于指挥30万骑兵乘机进攻,将其领地扩展到河南地。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曾亲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为匈奴所败。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以拒绝和亲为由,率14万骑兵,破长城大举南下,攻入萧关。在恶战中,汉北地郡都尉孙卬阵亡,匈奴遂趁势挺进彭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单于派兵烧毁回中宫,其侯骑进到东距长安仅300里的甘泉宫附近。汉文帝急忙调骑卒10万人屯驻长安周围,以备匈奴进一步进犯;又以魏遨为北地将军,增强北地郡的防守;另派张相如为大将军,大举反击。匈奴抢掠月余后,见汉调军反击,于是自动退走。司马迁在《史记》里多次提到“北地都尉卬”,并将孙卬的独特业绩当作重大历史事件的象征载入史籍。孙卬是汉朝第一个敢于奋起抗击匈奴的边郡将领,在汉朝的边郡镇守史上,开了头功。孙卬力战而献身于朝那萧关之役,不但为汉朝组织反击匈奴赢得了时间,而且为汉朝的边郡将士树立了榜样。汉文帝执行有功必赏的原则,封孙卬子孙单为瓶侯。在文帝封侯的28家中,瓶侯是唯一以当代军功受封的功臣之子。西汉末年,历史学家、文学家班彪北游安定,专程凭吊了在萧关殉职的孙卬。《北征赋》中亦有“吊尉卬于朝那”的赋文。

四、置安定郡为边防重镇

因孙卬在萧关败于匈奴,萧关从此在史籍中消失。汉朝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立安定郡,郡治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原州区),作为防御外来侵略的永久性工事。

西汉末至东汉,安定郡长期处于不安定状态。新莽、东汉交替之时,各地贵族豪强蠢蠢欲动,割地称王。隗嚣势力曾一度占据高平,引发了汉光武帝御驾亲征高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树机能民族起义军攻占高平,爆发高平起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在高平争战。赫连勃勃在高平创建大夏政权。北魏宇文泰进军原州后,原州隶属于北周、西魏版图。

隋唐时期,原州人民为反对突厥的侵略和吐蕃的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有新的发展,尤其是吐蕃占据原州后,唐德宗于建中四年(783年)一月,派陇右节度使张镒和吐蕃相尚结赞在清水县正式签订了盟约。这个盟约将原州正式划给了吐蕃。盟约规定:“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又规定:“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但这对吐蕃只是一纸空文。贞元二年(786年),吐蕃越界分别扰掠泾、陇、邠、宁等州,唐将领不得不奋起反击。十月,凤翔节度使李晟派蕃落使野诗良辅、王必等领步骑5000人攻袭吐蕃于摧沙堡(今宁夏固原原州区张易镇境内),大破之,焚其储积,斩其酋长扈屈律设赞等七人,传首京师。此后吐蕃又数次派遣使者,请求重新缔结盟约。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唐以侍中浑瑊为会盟使,兵部尚书崔汉衡为副使。闰五月,浑瑊等与尚结赞会盟于平凉。吐蕃竟违反盟坛附近不得布列重兵的协议,列精骑数万于盟坛之西,并起兵突然袭击会所,唐会盟副使崔汉衡以下六十余名官员被吐蕃擒获,浑瑊狼狈逃遁,唐军死伤者数以千计。吐蕃相尚结赞等还至原州。

大中三年(849年),吐蕃内乱,日渐衰弱。一月,吐蕃宰相论恐热杀其东道节度使,致使内乱加剧,原州和石门、木峡等七关的军民乘机起义,吐蕃迫于内外形势,愿将原州、秦州、安乐州及石门、木峡、六盘、制胜、驿藏、木靖、石峡等七关归还唐朝。六月,泾源节度使康季荣接管原州和七关,得人、畜数万。

五、设“三军一州”防御西夏

北宋政府为防御西夏,先后改原州为镇戎军(军政合一的军事行政机构),笼竿城为德顺军(今宁夏隆徳县),新筑平夏城为怀德军(今宁夏固原原州区黄铎堡),新筑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西安乡),并在宋夏沿边地带修筑堡寨三十余座,驻以重兵,防御西夏。即使如此,也发生了好水川、三川寨、定川寨三次较大的宋夏战争,镇戎军城和怀德军城险些被西夏李元昊的军队攻破。

南宋爱国将领刘锜、吴璘、吴玠为不使六盘山地区落于金政权,曾与金守将战于德顺州(今宁夏隆德县城)、瓦亭一带,后因投降派、议和派取胜,“两国讲和”,宋、金在固原地区的战事减少。到天会九年(1131年),固原地区全部被金政权占据。金于大定二十二年(1183年)升镇戎军为镇戎州,德顺军为德顺州。但是南宋的一些爱国将领积极寻找战机,企图收复失土。

1227年至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固原又在蒙古汗国和元朝的版图内。

六、建明代固原城防

明代的固原,作为军事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始终处于对抗北方鞑靼势力的第一线,战事十分频繁。鞑靼首领,如正统时的阿渠,成化时的孛来、毛里孩,弘治时的小王子、火筛,嘉靖时的卜菟等,经常渡过黄河,南下直入固原,危及关中安全。

明代永乐年间,蒙古鞑靼、瓦剌各部强盛起来,经常南下攻掠,对明朝北方边境构成严重威胁。为抵御蒙古的侵扰,明修筑和加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并在沿长城一线先后建立起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后迁榆林)、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镇,称为九边。各边镇设总兵官把守。成化十年(1474年)春始设陕西三边总制(后改总督),开府于固原州城,寻建为重镇。三边总制的职责主要是节制延绥、甘肃、宁夏、固原四大军镇,总兵、巡抚均受节制。总制(总督)由朝廷选派兵部尚书侍郎等文职京官出任,意在以文驭武,联结各镇。

《明史·鞑靼传》载:“鞑靼地东至兀良哈,西至瓦剌。当洪、永、宣世,国家全世,颇为戎索,然叛服亦靡常。正统后,边备废弛,声灵不振,诸部长多以雄杰姿,恃其强暴,迭出与宁夏抗,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蒙古贵族对明军的袭扰,在西北固原首当其冲。

蒙古部从漠北进攻固原,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为东线,由盐池、灵武一带突破边墙,经同心韦州、豫旺直抵固原;一条为西线,由贺兰山赤木口推进,沿中卫、中宁一线过黄河,沿清水河南下至固原。蒙古鞑靼贵族常于每年秋季突破河东边墙防线,攻掠宁夏、固原等地。景泰元年(1450年),瓦剌部经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西安乡)、海剌都(今宁夏海原县城)进犯开成县(今宁夏固原原州区开城镇开城村),掳掠人畜,军民惊散。八月,重修开成县城。

游牧河套的孛来、毛里孩诸部数度寇抄固原等地。天顺六年(1462年)一月,明兵部侍郎白圭、右副都御史王竑等巡边经固原,适鞑靼孛来部入侵,白圭等领兵击退。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七月,鞑靼毛里孩部由花马池侵入,攻破开成县城,杀死知县于达、教谕汤敏、大使汪士让等人,掠去居民10多户、广宁苑牧马1600多匹。固原千户所守备哈昭战死。明廷闻报大为震动,遂徙开成县治于墙坚池深的固原城。

弘治十四年(1501年),鞑靼小王子、火筛部由韦州进犯固原。七月,都指挥杨宏所部680多人与火筛部相遇于孔坝沟,全军覆没。弘治十八年(1505年)十二月,鞑靼小王子部由葫芦峡口(今宁夏海原李旺镇)进入,围攻镇戍守御千户所及黑城、双井等堡,杀掠20多日。

正德十年(1515年)九月,“虏十万余骑,从花马池入固原,联营而行,长七十余里,肆行抢杀,城堡为空”。此战,关中惊恐,朝廷震动。总兵官潘浩等被追究责任后,“戴罪杀贼”。

嘉靖元年(1522年),蒙古残余势力再度起兵南下,攻入固原,在固原东岳山巅布列营帐,伺机攻取固原州城,只因城内兵民防守甚严,蒙古残余势力无计可施,九日后退去,但也将东岳山“蹂躏之迹广矣,荒台颓庑,盖摧毁无遗”,只剩一片瓦砾,成为废墟。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鞑靼吉囊部分道攻掠宁夏、花马池、平虏城、固原等地,当其北返时,被总兵官王效、副总兵任杰等击之,吉囊远遁。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鞑靼吉囊部两万余骑入固原,总兵周尚文御之于黑水苑(今宁夏海原黑城镇)击毙吉囊之子满罕(小五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月,鞑靼俺答部自定边营入境攻固原。总兵郭江、千总李大举等战死,陕西副总兵时銮领兵至瓦楂梁御之,几乎全军覆没。

针对蒙古军队的频繁攻掠,明廷采取措施,加强边防战备。在沿边地带的九个军事重镇驻重兵,称为“九边”,固原为西北三边重镇之一。成化十年(1474年),首任王越为陕西三边总制,开府固原,统一指挥各路兵马,调整官军部署,整修边墙,变消极防守为主动出击。隆庆五年(1571年)后,明与鞑靼、瓦剌结束对立,改善了民族关系,固原沿边出现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