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化
安西王与安西王相府
薛正昌①
摘 要:成吉思汗在六盘山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他不仅是在六盘山避暑,而且谋划并制定了攻金统一南宋的战略。他的继承者窝阔台、蒙哥、忽必烈都在这个大战略背景下向前推进。安西王分封与安西王府的设立,实际上都是这个大战略的延续。元朝建立、统一南宋后,安西王府有过撤罢,安西王也参与过元朝皇权的争夺。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分封忙哥剌为安西王,设立王相府,负责统一南宋的战事,包括北征海都。安西王府为皇学建筑群,建筑模式源于元大都(今北京市)。元人姚燧的延釐寺碑碑文记载了安西王府的堂皇与华丽。安西王府衰落,原因一是第一代安西王忙哥剌之死,二是第二代安西王阿难答参与皇权之争失败,三是大德十年(1306年)开城大地震,四是末代安西王谋逆。
关键词:安西王 安西王府 延釐寺碑碑文 王府衰落
成吉思汗在六盘山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他不仅在六盘山避暑,而且谋划并制定了攻金统一南宋的战略。他的继承者窝阔台、蒙哥、忽必烈都在这个大战略背景下向前推进。安西王分封与安西王府的设立,实际上都是这个大战略的延续。元朝建立、统一南宋后,安西王府有过撤罢,安西王也参与过元朝皇权的争夺。王府的衰落,缘于天灾人祸。
一、安西王忙哥剌
宁夏固原城南15千米处的开城镇,在元代初年颇为重要。忽必烈曾封皇子于此,建立王相府,其地位和当时的上都相等。安西王府的地位,是在成吉思汗时期奠定的。1227年闰五月,成吉思汗在攻西夏的前夜避暑六盘山。
成吉思汗之后,太宗窝阔台、宪宗蒙哥、太祖忽必烈都先后驻跸六盘山。忽必烈时期,六盘山已成为当时政治、军事的中枢,不少重大事件都是在六盘山行宫议定的。1253年秋七月,忽必烈“受京兆封地”后,六盘山行宫就成为其活动的中心。迎请藏传佛教高僧的佛事,是在六盘山进行的;八思巴与忽必烈第一次相见,也是在六盘山行宫;忽必烈以皇太弟身份受封京兆后,奉诏再出征云南前,仍驻军六盘山;贺仁杰之父贺贲曾往六盘山拜谒忽必烈并呈送金币;刘秉忠向忽必烈推荐奇才王恂等也是在六盘山行宫进行的,直到忙哥剌受封安西王。
元世祖忽必烈皇后察必生三子,长子早死,次子真金立为太子,三子为忙哥剌(? —1278)。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冬,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封地,授螭纽金印(二等印),驻兵六盘山下,在开城设立王相府。至元十年(1273年)“,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别赐金印(兽纽金印,一等印),其府在长安者曰安西,在六盘者曰开城,皆听为宫邸”。《元史·赵炳传》载“:王府冬居京兆,夏居六盘山,岁以为常。”所以是“一藩二印,两府并开”,地位至尊。奉元路(今陕西西安市)元代为上路。中统四年(1263年)出现了京兆路的记载,皇子忙哥剌封安西王后,改京兆路为安西路。安西王阿难答角逐皇位失败被杀后,再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可见其影响力。
元代“凡守亲王分地者,一子当备宿卫”①,忙哥剌的西安、开城两地,郝家须向其派遣子弟充任侍从。郝天泽于至元九年(1272年)入侍安西王府。时安西王“教令之加,于陇于凉,于蜀于羌,诸侯王、郡牧、蕃酋星罗棋错于是间者,靡不舆金篚帛,效马献琛,辐辏庭下,勃蹊竭蹙,如恐或后”②,权力之大,地域之广,实为罕见。在分治秦蜀大地的同时,帅统一南宋之责。忽必烈亦曾言于臣下:“今欲事朕乎,事太子乎,事安西王乎?惟汝意所向。”③皇帝、太子与安西王之间似乎有了权力的竞争,造成了实际上的矛盾。
二、安西王相府
忙哥剌受封后,安西王府应运而生,并立王相府,以商挺为王相。安西王府的设置,是当时特殊背景下的产物。此后,安西王忙哥剌的地位及王府的格局也不断发生变化。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七月,改“京兆府为安西府”④, “在长安者曰安西路,在六盘者曰开成路”⑤,一王二府,直辖二路。安西王相府实际上是一个小朝廷,王府左、右相及相关官员配置齐全,有一套全方位运转的官署班子。至元九年安西王受封的同时,设立王相府,商挺出任王相,管辖西北、西南大片区域,显示了安西王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权力。同时,怯怜口民匠总管府,于至元九年改由“具受安西王令旨”,隶属于安西王府管辖;陕西转运司也隶属于安西王和王相府。安西王驻节六盘山,目的在于“分治秦、蜀”。因为安西王忙哥剌受封六个月后,陕西、四川行省就被废止。“犍河之外,秦固内地。教令之加,于陇于凉,于蜀于羌……其大如军旅之振治,爵赏之予夺,威刑之宽猛,承制行之。自余商贾之征,农亩之赋,山泽之产,盐铁之利,不入王府,悉邸自有。”①王相府取代陕西、四川而获得“承制”治军、命官、司法、征税等广泛的权力。直到至元十七年(1280年),即安西王忙哥剌死后第二年,陕西、四川行省才得以恢复。安西王有自己的王相府,有自己任命的官员,拥有自己的军队,“凡河东、河南、山之南与陕西食解池盐地,皆置吏督其赋入,悉输王府”②。同时,“凡官关中者,职与不职,听其承制迁黜”③。
至元九年到至元十七年,安西王封藩、王相府设立、陕西和四川行省废罢,这一系重大决策显示的是安西王的地位与权力。同时,经济方面也有特殊的待遇。遵照忽必烈的旨意,“解州课盐”给“王府经费”,由王府全权支配。至元十六年(1279年),赵炳任安西王相,解州盐引大增,由之前的15000引增加至64000引。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过世后,安西王阿难答与武宗海山兄弟争夺皇位失败被杀,解州盐引收回中书省。
安西王府选址不是凭空而来的,缘于成吉思汗时期在六盘山下避暑的行宫。蒙古人习惯于游牧生活,不耐夏季的暑热。由元朝大都、中都、上都的修建即可看出元朝统治者春夏移住的习俗。安西王府的修建,正体现了这种迁徙移住的习俗。忙哥剌受封后,在西安和六盘山下的开城同时建有王府,其习俗与性质同于元上都、元大都。
此外,习惯于游牧生活的蒙古人离不开草场。安西王府所在的开城周围,是大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即使现在的开城,也是半阴湿之地,水源丰富,绿草茵茵。发源于六盘山东麓的清水河绕王府而过,身后是碧绿黛色的六盘山。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安西王府选址的缘由之一。
安西王府的一部分草场圈自民田。在安西王领地内,农田被占作牧场的土地竟达30万顷之多。①大量的耕地变成了牧场,多年后政府派人清理才退回,这与元朝政府逐渐重视农业生产有关。
(一)两川枢密院
从攻取南宋的战局来看,特殊时期的忙哥剌统辖四川东、西两川枢密院;从时间上看,东、西两川枢密院的设置与安西王相府设置大致相当,印证了陕西、四川行省的撤罢。此时,元朝的中枢仍在北方,六盘山行宫所在的开城安西王府是控制四川战局的中枢所在,安西王相亲往坐镇成都指挥。安西王相还兼任西川枢密院事,战况由安西王府奏报朝廷。至元十一年后,元大都的营建工程告一阶段,元朝政治中心由元上都开平府东移至元大都。此前,元上都与四川连接,安西王府所在的六盘山居中调度,统一指挥,实为中央派出的秦蜀地区最高行政和军事首脑。同时,还具特权,一是安西王有权派遣官吏巡视和督察,二是特殊情况可发布特殊指令,称之为“教”②,以别于天子的“敕”,具有圣旨一样的权威③。日本学者在《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8册),发现了蒙哥汗六年(1256年)的《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碑文,是皇太弟忽必烈在即皇位之前,为了纪念开平府(后来的元上都)的建立而立的。碑文里忽必烈说的话“乃下教曰”,也是“教”④。安西王说话的分量,与当年乃父是一样的。三是安西王傅铜印改为银印⑤,也是特殊时期王府地位提升的一种体现。
当时,元朝中央政府与南宋间的战争正处在胶着状态,安西王府以及王相府所在的六盘山还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1273年至1279年的六年时间最为关键。这期间,六盘山安西王府直接控制着统一南宋过程中的四川战局,在统一南宋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二)安西王北征
忽必烈即大汗位建立元朝后,漠北并不安定,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管理。安西王辖地曾出现叛军。安西王属下的军队一度出征漠北。
海都(1235—1301),是元代初年西北诸王领袖。他是窝阔台之孙,蒙哥即位后,窝阔台系宗王失势,海都被迁转置于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海都支持阿里不哥。有了这个背景与积怨,海都成为窝阔台系诸王的首领,与忽必烈形成长期的军事对抗。阿里不哥投降后,忽必烈的帝位始告稳定,但在内部各种矛盾和斗争时有发生,包括武装叛乱一类的事。至元十四年(1277年)冬,开城安西王忙哥剌的驻夏地六盘山地区发生叛乱。至元十三年(1276年)秋,脱脱木儿等共推蒙哥之子昔里吉为帝,昔里吉等向岭北进犯,占领吉利吉思等地。次年春,昔里吉等分道东进,叛军主力越过杭海岭(今爱杭山),进入土兀拉河(今土拉河)一带。忽必烈命大军北上堵截,昔里吉仓促应战,被元军击溃。安西王忙哥剌奉诏出征昔里吉后,六盘山地区由南平王秃鲁主管。秃鲁之父诸王禾鲁在沙州叛乱,失败后奔海都。负责六盘山地区的秃鲁趁安西王忙哥剌率兵北上平息叛军关内空虚之际,联合诸王拜答寒、伯颜起兵,安西王相商挺、赵炳率兵平叛。至元十九年(1282年),昔里吉被忽必烈流放海南岛。
元成宗执政时期,阿难答就是新疆至宁夏一带元军的军事统帅,其部十余万军队是防御海都的重要力量,一度参与过漠北的战争。海都于1269年在中亚建立了一个独立而且强大的反忽必烈联盟。海都与忽必烈之间的军事斗争一直持续到忽必烈去世(1294年)。
三、皇家建筑格局
(一)王城夏宫
元代实行两都巡幸制。从忽必烈开始,一般是每年二月或三月从大都北上,前往上都驻夏;八月或九月从上都南还至大都。安西王府的修建,也体现着这种制度。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冬,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封地,驻兵六盘山下,在开城设立王相府。
安西王府是元代在固原开城设置的具有皇权性质的政权建制。安西王府的建筑体现着皇家气魄,建筑规模大,规格层级高。《元史·五行志》记载,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固原曾发生过一次较强的地震,“开城地震,坏王宫及官民庐舍,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从地震伤亡的人数可看出王府建筑规模之宏大。考古探测安西王府遗址面积两平方千米,①自南向北布局,是一处元代大型遗址。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西安安西王府进行过勘探,《考古》杂志专门做过报道。②21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对六盘山下的安西王府进行勘探。安西王府王城筑东、南、西三城门,城中央筑有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为宫殿遗址,建筑构件材料皆为黄釉琉璃瓦、黄釉龙纹瓦当、三角形龙纹滴水等,套兽与鸱吻造是王府建筑重要的饰件,石质构件台沿螭首亦非常典型。王府建筑由主城和瓮城两部分构成,主城墙四周还配有角台,增强了城墙的雄阔感和防御功能。瓮城是围绕在南城门外的小城,以护卫主城南门,增强防御力量。
瓮城东、南、西三面城墙的形制和轮廓尚存,占地面积约2318平方米。③瓮城门址位于瓮城南墙中部,大体处在瓮城的中轴线上。①瓮城、南城门与城内宫殿建筑大致处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王府建筑的格局。此外,窑址、城址、宫殿、御苑及普通居址和墓葬区等,皆有序布局。忽必烈修建的开平府城宫殿也建在台基上,“城内又建第二宫,距前宫约一箭之遥”,苑囿在城外。②这种王城建筑形制,与安西王府宫殿建筑形制大致是一样的。
2009年,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对元上都穆清阁进行了考古发掘。穆清阁是元上都重要的大内宫殿,出土的建筑构件中有琉璃瓦当、琉璃滴水、琉璃鸱吻等,多施以蓝色、黄色、绿色等釉。此外,还有白玉螭首(开城为青石质)、花纹石构件等。③这些建筑材料、建筑构件的样式和造型,与开城安西王府出土的近似。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城夏宫皇家建筑的格局。
养渔池是安西王府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嘉靖万历固原州志·古迹》记载:“养渔池,在旧开城西三里。元安西王养鱼处,又名莲花池。”元代姚燧在延釐寺碑碑文里有“求即六盘兴隆池园为寺”的记载,即在安西王府“兴隆池园”择地建延釐寺。养渔池即兴隆池园里的一处观赏景观。这里地形呈半封闭状,北依缓坡,脚下有河水穿过。养渔池正在缓坡下的台地上,多处泉水汇而为池,至今遗迹清晰。当地村落仍以“渔池村”冠名。从地理环境来看,这里是安西王府的花园区,应该是一处集殿阁、楼榭、亭台等为一体的建筑群落。
(二)延釐寺碑碑文与王府建筑
安西王忙哥剌死后,其子阿难答嗣位。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阿难答“请于帝,求即六盘山兴隆池园为寺,用资两圣冥福,以永帝之亿万惟年”。皇帝同意了安西王的请求,在六盘山下开城安西王府兴隆池建寺。建寺费用,朝廷赐“黄金二百五十两,钱币五万贯,粮米一千四百五十石”。建寺规制,“以都城敕建诸寺为师而小之”①。工程始于元贞丙申年(1296年),落成于大德癸卯年(1303年),这就是安西王阿难答奏请皇帝准允修建的延釐寺。姚燧笔下的延釐寺碑碑文,记载了安西王府的格局与华丽。
姚燧(1238—1313)是元代著名学者,号牧庵。他的伯父姚枢,忽必烈早期已邀入藩邸,提出过许多“救时之法”。忽必烈征大理时,他立主不妄杀人。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宣抚使、司农使,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姚燧曾拜学于伯父姚枢,撰延釐寺碑碑文时,他正在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任上。
延釐寺碑碑文记载了延釐寺的缘起及碑文撰写的前后经过。延釐寺,虽名为寺院建筑,但仍是安西王府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延釐寺的修建,是安西王阿难答为纪念忽必烈和皇后,于元贞二年(1296年)报请成宗皇帝准允动工修建的。前后经过八年时间的修建,始告竣工。姚燧为新落成的寺院题名并撰写延釐寺碑碑文。
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秋,姚燧迁官于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的副长官)。十月,安西王相塔齐遣开成路总管府判官常谦带上安西王阿难答给姚燧的信函,由开城千里迢迢前往江西。“数千里驿,致安西王教于燧”,姚燧深为感动。阿难答在信中陈述了修建延釐寺的原因、耗资、建筑规模和过程:安西王感恩于世祖忽必烈和皇后,要修建一座寄托他恩情的寺院,选址就在六盘兴隆池园,这里是一处环境优美的地方。建寺耗资黄金两百五十两,钱币五万贯,食用粮食一千四百五十石。建筑样式和规制,“以都城敕建诸寺为师而小之”,与元大都皇家敕建寺院建筑样式一样,只是规模较小而已。修建的过程由安西王府王相来主持,“始于元贞丙申者,成于大德癸卯”。在阿难答看来,修建如此大的寺院,不“托于金石”便无以传世。其大致意图,一是请姚燧题写寺名,二是撰写碑文。然后,由集贤院的集贤学士刘愻孙书丹,请征士(旧时经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萧篆刻。
姚燧描述了长安安西王府建筑的华丽,“名王雄藩,无有若是吾君之子威仪盛者”。特殊时期的安西王府,“其时犍河之外,秦固内地。教令之加,于陇于凉,于蜀于羌,诸侯王、郡牧、番酋,星罗棋错于是间者”,管辖陇东、甘凉、蜀地、羌地等,西部地区大多皆在辖境之内;军事、赏罚、刑威、商贾、赋税、盐铁等皆隶属于王府,包括河东(今山西运城市)食盐的管理、官员的升迁等。尤其是诏益封秦王后,绾两枚金印,一藩二印。府邸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城,皆听为府邸。费用不足时取之于朝廷。自至元九年(1272年)置王相府,到安西王忙哥剌去世,前后七年时间。姚燧说“岁七年而弃其国”,时间当在至元十五年,与他撰写的《李德辉行状》载安西王死于至元十五年十一月是一致的。至元十六年(1279年),阿难答继任安西王。安西王忙哥剌死后第三年,朝廷罢王相府,安西王府的地位受到了影响。姚燧追述了安西王府最兴盛的时期。
在姚燧看来,自己谙于儒学而未尝研究佛教,但如果佛教亦视“忠勤”“孝恭”者为“善”为“福”的话,那么,佛教与儒学在教化方面可谓殊途同归。缘此,在寺院的命名上,他将宗教与山脉连在一起思考:按传统礼数,诸侯只祭祀封地内的山川。在安西王封地内,华山为西岳之尊,为安西王封地内至尊之山。“揭而宣釐,则表寺之名,莫延釐寺为宜也。”“釐”字如果读xi,是福的意思,通“禧”,是取福、禧之意,即以华山作为标志,寺门取华山之祠门,延及六盘山,便有了延釐寺的名字。姚燧将安西王府的两处府邸,用华山和六盘山将它们连在一起,蕴意高妙深远。
姚燧曾为翰林学士承旨,为文有西汉风格,史噪一时。翻看他的《牧庵集》,会发现他的作品多为当时名臣勋戚碑传之类。可见,为安西王府新建寺院命名与撰写碑文,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他曾在安西王府供过职,有世事经历;二是他是当时著名学者,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需要他的思想和文笔。
延釐寺碑碑文不长,但描写极尽姚燧之才华。“……土木之工,雕楹绘墉。朱尘绮疏,匹帝之宫。金茎一气,颉颃上下……”整个建筑格局,显示出的是皇家气派。从延釐寺前的大柱子到楼舍的修建,从天花板的装饰到窗户的镂空雕刻,再现的是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镀金鎏银的建筑样式,可与元大都的建筑相比。碑文里同样写到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帝开其先,面势略畔”的经营过程,这里不光指延釐寺建筑,实际上包括对整个六盘山安西王府的修建:依山(六盘山)面水(清水河)。安西王府建筑群在姚燧笔下是“八稔成绩,岿然都城”。“八稔”虽指延釐寺修建所花的时间,但“岿然都城”却是从安西王府的建筑群意义来说的,如同都城一般。
六盘山,元代也称“略畔山”, ①取其谐音。安西王府位于六盘山下,在攻取南宋的过程中,安西王忙哥剌也曾“受诏征漠北”。南宋降将王立事件牵扯到安西王府王相李德辉,安西王忙哥剌自军中“下教长安”②。“教”显示了安西王的皇权地位与影响力。
延釐寺碑碑文:
于昭列圣,事佛尽敬,爰质之书,古无有并。土木之工,雕楹绘墉,朱尘绮疏,匹帝之宫。金茎一气,颉颃上下。静供之修,乘舆必驾。佛游悠久,其言斯存。孰为其言,百世梵孙。帝度其孙,而教善治。无间迩远,京师必治。匪徒致之,曰时予师。坐而袵连,出辔并驰。有如今王,于亲则懿。制地千里,规为时寺。颐指其相,展若易然。矧锡金粟,帝开其先。面势略畔,八稔成绩。岿然都城,敕建遗则。帝师京师,时寺门楣。以长以雄,匪弟子谁?鼓钟之音,梵呗之力。釐帝之余,必王见及。帝忆万年,王年斯千。为磐石宗,以固以绵。燧作是诗,刻时乐石。尚凭佛乘,垂示无极。
四、王府的衰落
(一)忙哥剌之死
忙哥剌在安西王任上七年时间,去世时还不到30岁。这期间,他与朝廷的关系、与其父的关系如何,后人不得而知。忽必烈曾说过:“今欲事朕乎,事太子乎,事安西王乎?惟汝意所向。”①可以看出他们父子之间有不和谐之处。忙哥剌的死因,目前仍是一个谜案。
安西王府衰落的象征之一,是统一南宋后安西王忙哥剌之死。《元史·卷十一·世祖八》载,至元十七年(1280年)六月,“安西王薨”。姚嬘的《中书左丞李忠宣公行状》载:“是年,王薨。”②“是年”,即至元十五年(1278年)忙哥剌“薨”。前后时间有误。姚嬘是经历者,所载忙哥剌死于至元十五年是确切的。《元史·卷十一·校勘记五》载,据《赵炳传》及《元文类·卷四九·李德辉行状》,安西王死于至元十五年十一月,至十七年始罢王相府。③
安西王府衰落的象征之二,是安西王相府被罢。《元史·卷十一·世祖八》载:“王薨,罢其王相府。”④将安西王忙哥剌的死与罢王相府放在同一个时空,显然是有问题的。《中书左丞李忠宣公行状》载:“十七年……王相府罢。”说得很清楚,这个时间是确切的。
安西王府衰落的象征之三,是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开城大地震。开成路地震剧烈,王府建筑受到严重损毁,王宫及官民庐舍皆坏,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①。富丽堂皇的安西王府成为残垣断壁。地震后,朝廷“以钞万三千六百余锭,粮四万四千一百余石赈之”②。
忙哥剌出任安西王七年,盛年突然故去,是病死,还是谋位,抑或其他原因,正史里没有记载,姚嬘的《中书左丞李忠宣公行状》也避而不谈,只记载“王薨,公(李德辉,作者注)感其受知深,而悼夫弃国之蚤(早,作者注)也,哭之几不能生。”③元初南宋末人郑思肖在他的《心史·大义略叙》中写道“:……尝谋篡父,事泄为父杀。”④原因是谋位篡权而被杀身。这应该是最早涉及安西王忙哥剌早逝原因的说法。有学者在《心史·大义略叙》相关记载的基础上,破解忙哥剌的死因之谜,认为他的死与汗位之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郑思肖的记载是可信的。⑤确否?尚待印证。
(二)阿难答皇权之争
1.平息海都的漠北之战
海都,太宗窝阔台之孙,合失宗王之子。以海都为首的西北诸王是由窝阔台系、察合台系、术赤系诸后以及成吉思汗其他后裔结成的政治军事集团。海都认为自己是窝阔台嫡系,以没有继承汗位为憾事,久有叛意。忽必烈与海都为首的西北诸王之间进行了长达26年的军事斗争,若从海都参与阿里不哥叛乱算起,则长达34年之久。大德二年(1298年),朝廷再次派遣大军前往漠北围剿西北诸王之首海都,安西王阿难答奉命率部北征。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再次勾结笃哇及窝阔台、察合台两系诸王向元朝发动军事进攻,安西王阿难答率部再度北征,因北征有战功,元成宗赏赐阿难答等参战将军。元室在对抗海都的三十余年中,军事前线呈后收缩状。阿难答的军队是当时防御海都七支部队中的一支,而且实力雄厚,驻防地一度在河西走廊以西吐鲁番一带,包括甘肃和宁夏的西夏故地。据拉施德丁说,元成宗(1295—1307)初年,驻防吐鲁番及河西走廊的阿难答统帅的军队有15万人。①这与元人姚燧所记载的人数相近,他说1281年“西北边”共有军士10万人。②这一时期,阿难答的军队戍边发挥过重大作用,是有功于朝廷的。
海都死后,笃哇成了西北诸王之首,但他深知无力与大汗对抗,遂于大德七年(1303年)遣使至漠北请和。实际上,笃哇是向驻守和林边境的宗王阿难答派出使者,通过他向元成宗表示臣服。皇帝命安西王阿难答“慎饬军士,安置驿传以俟来者”③,说明当时驻防漠北诸王中确以安西王阿难答为首。④这一时期,朝廷增加了宁夏军民屯垦,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为漠北军事防御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粮食和军需。
至元十五年(1278年)安西王忙哥剌死,至元十七年忙哥剌之子阿难答(?—1307)继任安西王。此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统一南宋的战争结束,已转入戍守和屯田时期,六盘山地区的军屯规模不断扩大。王相府撤罢,秦王印收回,原先由王府管理的广大地域、包括收取各种税金的特权,全部被朝廷收回,王室原有的优厚待遇也在逐渐削减。元成宗虽然再次准允设立王相府,但“赋税军站,皆朝廷所司”,权力已今非昔比,更不能影响陕西行省的设置与权限。虽时过境迁,但元成宗还是追念忽必烈时期安西王的作用和贡献,把忽必烈时期给予忙哥剌的那支军队(据称为15万人)及原属于他的唐兀惕地区同样赐给了阿难答。
2.皇权之争
由于安西王政治地位的变化,物质上的供给亦随之发生变化。据史料记载,阿难答时期,粮饷常常不足,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以后,经常申报朝廷赈济。元成宗即位后,亦先后多次赐安西王钞锭与粮米,但阿难答仍以贫困为由不断向朝廷陈述王府的现状,希望得到朝廷的关心。同时,由于政治待遇的变化,阿难答内心逐渐不平且产生怨气。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五月,安西王阿难答又“遣使来告贫乏”,要求赈济和赏赐。成宗以训斥的口吻说:“若言贫乏,岂独汝也?去岁赐钞二十万锭,又给以粮。今与,则诸王以为不均;不与,则汝言人多饿死。其给粮万石,择贫者赈之。”安西王属下不是到了没有饭吃的程度,这实质上反映了朝廷与诸王之间的矛盾。实际上,阿难答虽然能够统辖军队,但此前完整的军政权力不复存在,他的一部分所需由陕西行省供给。在安西王镇戍区内,“合罕的大臣禾笔阇赤主管税关,但大部分税收都被用于他(阿难答,作者注)的军队”①。
元成宗后期,“政出中宫”②。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铁穆耳病逝,皇太子德寿早于大德九年夭折。铁穆耳去世时没有明确的继承者,贵族和大臣分成了两派,每派支持一个继任者。成宗病危时爆发了皇位之争。皇后卜鲁罕贬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于怀州,同时,与中书左丞相阿忽台等合谋,皇后卜鲁罕临朝称制,扶持安西王阿难答继承皇位,但受到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等人的反对,他们希望答剌麻八剌的儿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皇位。阿难答作为长辈,在帝位继承中占据有利地位。
成宗驾崩时海山为怀宁王,总兵北边,卜鲁罕皇后“恐其归,必报前怨,后乃命取安西王阿难答失里来京师,谋立之”③。安西王阿难答与诸王明里铁木儿于正月先行到达京师,被贬往怀州的爱育黎拔力八达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后,以为有机可乘,遂以奔丧为名于1307年二月到达京师,双方都在伺机而动。阿难答一方的支持者主要是左丞相阿忽台、平章八都马辛、前中书平章伯颜、中政院使怯烈道兴等。爱育黎拔力八达一方的主要支持者是右丞相哈剌哈孙。爱育黎拔力八达担心“俟怀宁王至,恐乱生不测,不若先事而发”①,与右丞相密谋先行发动了一场宫中政变。三月,哈剌哈孙一派突然发难,逮捕阿难答,处死阿鲁忽如等人,将阿难答党一网打尽,皇权落入爱育黎拔力八达之手。取得政权之后,他“奉御玺,北迎武宗”②,远在朔方的怀宁王海山成了新皇帝。
阿难答镇守西北地区,手中握有一支军队,北征期间在与海都和笃哇的战争中起过重要作用,但皇权之争失败了。一是他的实力在遥远的边地,京城没有支持他夺取帝位的军队;二是阿难答是个虔诚的穆斯林,而元皇室中佛教徒居多。这两点使阿难答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③阿难答最终被押解至上都处死,新皇帝海山依照蒙古皇族葬俗,并参之以伊斯兰教葬俗,将其葬于上都东南的白城子察罕脑儿行宫。2000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沽源县境内考古发掘并经专家证实,印证了阿难答的丧葬地与葬俗。阿难答赐死,成为安西王府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
安西王阿难答死后,王府财产被詹事院没收,其子月鲁帖(铁)木儿失去继承权。直到泰定帝继位,至治三年(1323年)九月下诏恢复安西王位,以“诸王月鲁铁木儿袭封安西王”④。同年十二月,又“坐与铁赤等谋逆”而再度流放于云南。后虽被放回,但早已是江河日下。
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一·大元宗室世袭》载,安西王忙哥剌生有两子,安西王阿难答和秦王按檀不花。阿难答生子月鲁帖木儿。
(三)开成路地震
元大德十年(1306)八月,开成路大地震,王宫及官民庐舍皆震坏,地震造成的损失很大,仅王府“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朝廷救灾“以钞万三千六百余锭,粮四万四千一百余石赈之”(《元史·卷二十一·成宗纪四》)。开成路地震给安西王府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四)月鲁帖木儿谋逆
泰定帝继位后,于至治三年(1323)九月下诏恢复安西王位,以阿难答之子月鲁帖木儿为安西王(《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纪一》)。此时,开成路已降为开城州,原封地及人匠总管府划归陕西行省管辖,王府地位一落千丈。同年十二月,又“坐与铁赤等谋逆”而再度流放于云南。后虽被放回,但早已是江河日下。至此安西王与安西王府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