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美國總統叫甚麼名字?
What's the name of the US president?
袁妙儀
伊朗總統是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我每當在報章雜誌或看電視新聞看到(或聽到)這個名字時,便不覺眉頭一皺。非關總統的言論,而是譯名出了點問題。
翻譯外國人的名字,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真實世界中的人名翻譯和文學作品中的人名翻譯。本文主要談的是真實世界中的人名翻譯。翻譯外國人的名字,最重要的問題是“規範”。很多外國人名的翻譯,各地並不一致。如前美國總統Reagan,內地譯為“里根”,台灣譯作“雷根”,在香港則譯為“列根”。前英國首相Thatcher,內地譯為“柴契爾”,香港則譯為“戴卓爾”。近的還有美國總統Obama和英國首相Cameron,都有兩個譯名,“奧巴馬”和“歐巴馬”、“卡梅倫”和“卡麥隆”。
為甚麼會有兩個或以上的譯音名字呢?這又與翻譯外國人名的方法有關,一般來說,都用“譯音”方法。
不過,由於漢語有大量同音字,又受地域方言與傳統習慣影響,各地也沒有人名翻譯的統一標準,所以同一個名字會經常有不同的譯法。前蘇聯總統Mikhail Gorbachev,有“戈爾巴喬夫”和“戈巴卓夫”兩個譯名,前者以普通話來譯,後者以廣東話來譯。可幸的是,隨著香港回歸中國,人名翻譯應以我們的共同語言,也就是普通話來翻譯。事實上,香港和內地的譯名已愈趨統一。
人名翻譯一般遵循兩條原則,即“名從主人”和“約定俗成”。所謂“名從主人”,就是應以人名所在國家的官方或通用語言的標準語音為翻譯的依據。如前南斯拉夫總統Milosovic,譯名便根據南斯拉夫語的發音,譯作“米洛舍維奇”(如果按英文發音,就要譯作“米洛舍維克”了)。
至於“約定俗成”,是指一些人名已有現成譯法,並一直為人沿用,便應該持續保留下去。以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例,原來美國政府曾希望統一總統譯名為“歐巴馬”,但中國認為“奧巴馬”自2004年沿用至今,且奧巴馬這個姓氏在非洲國家肯尼亞部落十分普遍,為免因一人譯名而影響姓氏同為Obama的人以至其他翻譯問題,因此中國暫不考慮修改。2003年時任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宣布更改中文名字為“雲升”,結果惹來民間誤會柬埔寨換了新首相,而兩個名字在具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同時存在,會帶來不少法律問題,最後“雲升”這個名字要撤回。
此外,由於外國人名譯成中文後,姓和名加在一起往往會很長,於是通常只譯姓氏(但最好不多於五個字),譯文既簡潔,也方便讀者閱讀,像文首提及的“艾哈邁迪內賈德”便顯得累贅不堪,台灣譯作“艾馬丹加”。美國已故總統Roosevelt,嚴格來說應譯成“羅斯福爾特”,刪去“爾特”兩字影響不大,反更俐落。
無可否認,目前人名的翻譯還是比較混亂。然而,隨著網路時代來臨,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使用漢語的地區和國家實應正視這個問題。
Language Box
香港沿用內地官方譯名
香港現在翻譯英語國家政要的名字時,都沿用內地的官方譯名,而內地譯名統一由新華通訊社譯名室處理,大抵是參照英美人名辭書和發音詞典上的標音資料進行音譯。
Liberal Studies Box
政要譯名多取姓氏
翻譯外國政要的名字,一般是取其姓氏,如Barack Obama便譯作奧巴馬,遇上有需要時,才全名翻譯。可是,習慣上泰國總理是翻譯其名字,因此,現今的泰國總理Yingluck Shinawatra便譯作英拉,而她的哥哥前總理Thaksin Shinawatra便譯作他信。不知就裡,還不知兩人是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