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铁路100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從蒸汽火車邁向柴油機車年代

火車開行時,嗚嗚的汽笛聲傳遍天際,從煙囱排放出來的廢氣連綿千里;這除了是蒸汽火車的標記,同時亦標誌着香港百年鐵路史上重要的一頁。

Kitson 2-6-4型蒸汽火車頭英段鐵路主力車種

蒸汽火車頭之所以能夠牽引一列長長的車卡,其運作原理是依靠燃燒煤、重油或木材產生高溫,將鍋爐中的水加熱,產生蒸汽,推動車輪向前行駛。負責投放煤炭的便是火車車長助手司爐,為了令火車頭向前行駛,便要投入大量的煤炭至火箱,令鍋爐內的水維持高溫從而產生動力。

在英段鐵路通車初期,火車服務主要依靠2輛Kitson 2-6-4型蒸汽火車頭擔當重任,並編上機車編號1及2;另外有2輛原用作九龍填海工程的Hudswell Clarke 0-6-0型蒸汽火車頭,則為英段鐵路擔任調車工作。後來隨着華段鐵路開通及應付運輸量持續增加,九廣鐵路局遂增購了6輛Kitson 2-6-4型蒸汽火車頭,機車編號3至8。而為提高機車安全性,這8輛Kitson 2-6-4型蒸汽火車頭先後於1913年至1934年間將原有的蒸汽剎車系統(Steam Brake)換成威士汀公司(Westing House)所製造的空氣剎車系統(Air brake)。

火車頭型號

蒸汽火車頭的型號(如2-6-4型)的三組數字解讀,是指「前車軸數目」-「動力拉杆共帶動車輪數量」-「後車軸數目」。

1923年,九廣鐵路局趁1號機車因意外而需要進行大修時,便在車上加裝了燒油裝置以測試以石油作為燃料的效能。後來,鐵路局又為其中2輛蒸汽火車頭進行改裝,令蒸汽火車頭在行駛途中也能直接從後面加掛的數節煤水車中取水,以便牽引直通車時能夠不停站直駛廣州,加強營運效率。1932年,1、2號蒸汽火車頭終退下火綫,接替Hudswell Clarke 0-6-0型蒸汽火車頭進行調車工作。由於蒸汽火車頭在燃煤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並經由車中的煙囱排放出來,為了減少空氣污染對附近居民的影響,鐵路局為兩車加置煤煙過濾器,減少黑煙的排放。

蒸汽火車頭響起吼聲,牽引着一節節車廂,穿梭城與郊之間。(高添強提供)

持續引進蒸汽火車頭配合服務需要

1924年,九廣鐵路局增購4輛Kitson 4-6-4型蒸汽火車頭(機車編號9至12),以便牽引更加重型的車卡。新火車頭在1927年進行改裝,改裝工程與Kitson 2-6-4型蒸汽火車頭大同小異,使行駛中的火車頭也能從煤水車直接取水,方便作為直通車不停站駛往廣州之用。

Loco for The Queen

Kitson 2-6-4型蒸汽火車頭直到1956年才全數退役。1952年,九廣鐵路局為慶祝英女皇伊利莎伯登基,特意為當時唯一僅存的Kitson 2-6-4型蒸汽火車頭(6號機車)粉飾一番,更冠名「Loco for The Queen」。

1929年,港府決定代中國購買3輛Kitson Pacific 4-6-0型蒸汽火車頭,而中國以按月分期形式償還有關費用。這些火車頭在1930年運抵香港,於翌年5月31日投入直通車服務。這批蒸汽火車頭不但能夠牽引多達13節車卡,更把行車時間和營運成本一併減低,表現猶勝預期。火車頭由英段鐵路營運期間,編上機車編號20至22,直至1936年完成供款後才正式移交給中國華段鐵路,並撤銷其本身機車編號,而火車頭的煤卡上則印有「CANTON-KOWLOON EXPRESS」的字樣。為應付日益繁重的調車與編組工作,九廣鐵路局於1937年接收了2輛W.G. Bagnall 0-4-0型蒸汽火車頭,編上機車編號13及14。這2部火車頭早於1934年建造,當時用以修築城門水塘之用。

日佔時期的鐵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中港兩地仍舊提供鐵路服務,直至翌年10月才因廣州淪陷失守,香港以北約15哩的九廣鐵路遭到切斷而暫告一段落。當時,由於部分華段鐵路以及粵漢鐵路的蒸汽火車頭因滯留香港而被英段鐵路徵用。有見營運機車過剩,故九廣鐵路局於1939年遂將首批投入服務的5輛Kitson 2-6-4蒸汽火車頭(機車編號1至5),以及2輛Kitson 4-6-4蒸汽火車頭(機車編號9至10)運往中東地區如伊朗、巴勒斯坦、蘇彝士等戰場作為支援英軍。

1941年12月8日,日軍對香港實施攻擊,並於同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爵士(Sir Mark Aitchison Young)正式宣佈投降。自此,香港便開始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九廣鐵路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務。當時,每日有8個班次,平均2小時1班,收費10錢至75錢不等。根據1942年7月8日的《華僑日報》記載,1942年6月29日至7月5日為止,1周期間經鐵路往新界的人數是14,285人,平均每日達二千多人。至於由新界赴九龍的人數則是6,770人,平均每天接近1,000人。可見,乘火車離開市區的市民較進入市區的人多。

戰後,英國重新接管香港,人口迅速增長,交通需求日增。然而九廣鐵路大量蒸汽火車頭都受到嚴重破壞或遺失。剩下來的就只有1輛Kitson 4-6-4蒸汽火車頭、1輛粵漢鐵路Kitson 0-8-0蒸汽火車頭,以及已被日軍拆除大部分動力裝置的「大埔淑女」號。後來,英國政府一方面與內地鐵路部門達成協議,贖回了3輛被日軍拖往內地的Kitson 2-6-4蒸汽火車頭。一方面以低廉的價錢從英國的戰爭部門(War Department)轉讓12輛由North British及Vulcan Foundry車廠承造的Austerity 2-8-0型軍用蒸汽火車頭予香港九廣鐵路使用,新火車頭在1946年至1947年間投入服務,並重新編上機車編號21至32。

軍用蒸汽火車頭促成柴油機車年代

九廣鐵路得到Austerity 2-8-0型軍用蒸汽火車頭的加入,服務很快便重上軌道。這款Austerity 2-8-0型蒸汽火車頭本屬軍事耗用品,講求馬力大,動輒可牽引重逾700公噸的車卡一口氣攀上煙墩山的路段。然而,這種軍用火車頭並不耐用,故障頻生,零件供應亦不足。

1954年,九廣鐵路局決定引入柴油內燃機車。顧名思義,柴油內燃機車便是以柴油啟動引擎,帶動發電機來產生電力,供應機車內的摩打運行,驅動機車行駛。柴油機車又稱為內燃機車,與蒸汽機車這種由管道引入高壓氣體作動力的外燃機車大大不同。當時,《香港年鑒1955》對這種新機車有如下的記載:「那種內燃火車頭,所用燃料價格較廉,而且,能夠使火車速度加快,預期每班火車的行車時間,可縮減十分鐘。」

G12型柴油內燃機車裝上滅音器

2輛G12型柴油內燃機車縱然沒有那蒸汽火車頭的「嗚嗚」汽笛聲,但運作聲響巨大,故很快便被鐵路沿綫居民投訴其噪音滋擾,九廣鐵路局遂在翌年為兩車裝上滅音器。

1955年,首2輛由美國EMD(Electro-Motive Diesel)授權澳洲克萊德工程(Clyde Engineering)生產的G12型柴油內燃機車付運抵港,並在同年9月2日,這2輛披上墨綠色車身色彩的柴油機車正式投入服務。當日下午6時30分,九廣鐵路局更於尖沙咀車站為新車舉行命名禮,並邀得港督葛量洪爵士(Sir Alexander Grantham)及其夫人慕蓮女士(Lady Maurine)替這2輛柴油機車命名,儀式隆重。2名穿着中式長衫裙褂的小孩扮演新婚夫婦,向港督葛量洪爵士奉上車匙。這2輛柴油機車也正式以「亞歷山大爵士」號(Sir Alexander)和「慕蓮夫人」號(Lady Maurine)命名,並編上機車編號51及52。

告別蒸汽火車時代

1956年4月27日,九廣鐵路紅磡車廠內發生嚴重的意外。1輛編號22的Austerity 2-8-0型軍用蒸汽火車頭的鍋爐發生爆炸,6名維修員工不幸死亡,肇事火車頭在事後亦隨即被拆毀。有關當局更決定加快全面更替蒸汽火車頭的步伐,並迅速豪擲350萬訂購3輛EMD G12型柴油內燃機車以作取代,在當時來說也算是相當大的投資。

新柴油機車於1957年抵港,編號53至55,並分別獲命名為「溫思勞」號(H.P.Winslow)、「邲嘉」號(R. Baker)和「獲嘉」號(R. D. Walker)等。新柴油機車的馬力由1,125匹提升至1,300匹。隨着G12型柴油機車陸續投入服務,蒸汽火車頭相繼停止使用,當時餘下的5輛蒸汽火車頭(編號23、26、27、29、32)就只用於拖動載貨列車或在節日加班時才使用。

編號54的「邲嘉」號G12型柴油內燃機車,正牽引着客卡駛經大埔滘。(高添強提供)

火車頭的命名

對火車頭命名是很多鐵路的傳統,特別是英式的鐵路。香港乃英國殖民地,柴油機車早期也以港督來命名,後期更用上殖民地官員或九廣鐵路局高層人士的名字。值得留意的是,紅磡有些街道也以相似的方式命名,譬如溫思勞街,必嘉街(原名邲嘉街)和獲嘉道等,均以九廣鐵路局高層人士的名字來命名。

1961年9月,九廣鐵路局進一步引進3輛EMD G16型柴油內燃機車,由美國通用汽車集團(General Motors)生產,最高時速可達124公里,馬力高達1,800匹。如前一樣,這3輛編號56至58的柴油機車也有名字,分別為「I.B. Trevor」、「侯偉志」號(Bobby Howes)和「簡霖」號(Gordon Graham)等。

隨着有更多高性能的柴油機車投入服務,九廣鐵路局遂於1962年9月2日將所有蒸汽火車頭完全停用。這標誌着英段鐵路蒸汽火車時代的終結,邁進柴油機車年代。

編號58的「簡霖」號(Gordon Graham)亦駛到沙田車站。(高添強提供)

Austerity 2-8-0型蒸汽火車頭

蒸汽火車頭終於1962年全面退役,九廣鐵路局遂保留1輛編號29的Austerity 2-8-0型蒸汽火車頭作展藏之用。可惜這部火車頭在復修期間受祝融光顧,因失火而焚毀,使蒸汽火車頭的風采無法在今時今日重現眼前。

邁進柴油機車年代

新引進的柴油機車陸續抵港,成為英段鐵路的主力。圖中可見準備乘搭鐵路的候車人龍延綿不絕。(蒙敏生攝)

舊大埔墟火車站。1983年大埔墟建造新火車站,翌年舊車站佈置為「香港火車博物館」,保留其民初時的外觀。(蒙敏生攝)

柴油內燃機車有別於蒸汽火車頭,在停車時,引擎運轉在備用狀態,可以節省燃料。由尖沙咀來回羅湖一次,柴油機車僅消耗44加侖柴油,每周只需加油2次,但蒸汽火車頭行駛同樣路程,則用上180至230加侖燃油或1噸半煤。此外,在牽引數量較多的車卡或較重的貨物時,柴油內燃機車可前後併接使用,令輸出的馬力大增。柴油內燃機車的慳油性能尤見優越,實有助控制營運開支,故大受九廣鐵路局歡迎。

九廣鐵路局續在1966年、1974年及1977年先後增購1輛EMD G16型柴油內燃機車及3輛EMD G26型柴油內燃機車,並為這4輛柴油機車編上編號59至62;較特別的是,只有編號59及60的柴油機車被冠上名字,分別為「霍士傑」號(Gerry Forsgate)和「喬沛德」號(Peter Quick)。這令九廣鐵路局自1955年引入柴油內燃機車後,機車數目已增至12輛。

隨着英段鐵路蒸汽火車時代的終結,火車開行時的嗚嗚汽笛聲不再,機車上再沒有煙囪排放出廢氣。然而,蒸汽火車在香港百年鐵路史上,確實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從另一角度看,車廂內的乘客也表現好奇!(高添強提供)

1955年223號三等車廂及1921年的002號守卡。

1921年的002號守卡內部。

1955年的223號三等車廂內部。

1974年的276號普通等車廂內部。

1964年的112號頭等車廂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