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豆的形态特性
大豆属于蝶形花亚科,大豆属。别名黄豆。我国许多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西晋杜预对菽字注释:“菽,大豆也”;秦汉以后就以豆字代替菽字了。
大豆按其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和冬大豆四类,但以春大豆占多数。春大豆一般在春天播种,十月份收获,十一月份开始进入流通渠道。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及西北各省(区)。夏大豆大多在小麦等冬季作物收获后再播种,耕作制度为麦豆轮作的一年二熟制或二年三熟制。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淮平原和长江流域各省。秋大豆通常是早稻收割后再播种,当大豆收获后再播冬季作物,形成一年三熟制。我国浙江、江西的中南部、湖南的南部、福建和台湾种植秋大豆较多。冬大豆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的南部。这些地区冬季气温高,终年无霜,春、夏、秋、冬四季均可种植大豆。所以这些地区有冬季播种的大豆,但播种面积不大。
大豆按种皮的颜色和粒形分五类:①黄大豆:种皮为黄色。按粒形又分东北黄大豆和一般黄大豆两类;②青大豆:种皮为青色;③黑大豆:种皮为黑色;④其他色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大豆;⑤饲料豆(秣食豆)。
大豆植株直立,有分枝。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带紫色。种子为黄色、绿色、褐色、黑色或双色,每个荚果内含1~4粒种子。大豆在各类土壤中均可栽培,但在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旺盛。晚霜过后播种,9、10月份成熟。一般要等大豆落叶后种子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进行收割,以便贮藏。
大豆的根有主根、侧根之分,可入土1.5m深,呈钟罩状根系。在地表至20cm左右的土中根部生有根瘤,根瘤菌可供大豆需氮量的1/3~1/2。主茎高60cm~100cm,15~24个节,豆荚着生于节上,多节大豆常高产。无限结荚习性适应肥水较差的条件种植。有限结荚习性适应肥水较好地区种植。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则介乎于二者之间。大豆叶为三出复叶。花蝶形。荚果呈黄色、黑色、褐色,弯镰形或直葫芦形。大豆为短日照作物,品种间对短日照的敏感性差别大。需充足阳光,要求氮、磷、钾养分较多。大豆种子吸水量达到50%时才能萌芽,播种时土壤水分必须充分,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60%。
大豆喜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6.2~6.8的土壤。宜适期早播,条播为主。需肥较多,需氮量比同产量水平的禾谷类多4~5倍。结荚期注意适时灌溉和排涝。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有些地区仍采用纯系育种法。回交法对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效果良好。中国大豆育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要方法。采用系谱法选育后代。
大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cm~90cm。茎粗壮,直立,或上部近缠绕状,上部多少具棱,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宽卵形,渐尖,长3mm~7mm,具脉纹,被黄色柔毛;叶柄长2cm~20cm,幼嫩时散生疏柔毛或具棱并被长硬毛;小叶纸质,宽卵形,近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生一枚较大,长5cm~12cm,宽2.5cm~8.0cm,先端渐尖或近圆形,稀有钝形,具小尖凸,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通常两面散生糙毛或下面无毛;侧脉每边5条;小托叶铍针形,长1mm~2mm;小叶柄长1.5mm~4mm,被黄褐色长硬毛。总状花序短的少花,长的多花;总花梗长10mm~35mm或更长,通常有5~8朵无柄、紧挤的花,植株下部的花有时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间;苞片披针形,长2mm~3mm,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针形,长2mm~3mm,被伏贴的刚毛;花萼长4mm~6mm,密被长硬毛或糙伏毛,常深裂成二唇形,裂片5,披针形,上部2裂片常合生至中部以上,下部3裂片分离,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长4.5mm~8.0(~10.0)mm,旗瓣倒卵状近圆形,先端微凹并通常外反,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状,基部狭,具瓣柄和耳,龙骨瓣斜倒卵形,具短瓣柄;雄蕊二体;子房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被毛。荚果肥大,长圆形,稍弯,下垂,黄绿色,长4.0mm~7.5cm,宽8mm~15mm,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卵圆形至长圆形,长约1cm,宽约5mm~8mm,种皮光滑,淡绿色、黄色、褐色和黑色等多样,因品种而异,种脐明显,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根据中国大豆气候区划,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外;一般均有大豆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