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指挥

27.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前提是大胆和勇敢,但最重要的是出色的判断力。

28.投放在决定性地点的力量永远都不够。试图四处设防或将力量浪费在次要任务上的指挥官,违反了这项基本准则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三篇第十一章指出:“最好的战略,首先是在总兵力方面,然后在决定性地点保持十分强大的力量。因此,除了努力扩充兵员(这往往不是统帅所能决定的)外,最重要、最简单的战略准则莫过于集中兵力。除非为实现明确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不应从主力部队中抽调任何力量。”。通过速度、机动性、出色的行军能力,利用夜色、地形、突然性和欺骗,较弱的力量也可以在决定性地点变得更强。

29.必须正确计算空间和时间。必须迅速认清并果断利用有利情况。每一个对敌优势都将增强己方的行动自由度。

30.路线和地形条件会促进或妨碍行动的快速性。另外,季节、天气和部队状况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1.无法预先估计战役和战术交战的持续时间。就连成功的战斗通常也发展缓慢。当日战斗的胜利往往只能在次日加以确定。

32.出敌不意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出敌不意的行动,只有在敌人来不及采取应对措施的情况下才能赢得胜利。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三篇第九章指出:“保密和速度是实现出敌不意的两个因素。”敌人也会设法达成突然性,这一点必须考虑到。

33.了解敌人的领导和战斗方式,会助力指挥官在决策上的准确性,并给任务的执行提供支持,但不应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

34.指挥官必须考虑到在本国领土进行战争较为有利,但在敌国领土上更加困难的条件。

35.艰巨的战斗中,大量需求会迅速耗尽部队的人力与物资。指挥官必须及时为他们提供补充官兵、马匹、武器和一切必要装备。

36.任务和态势确定了行动方案,而任务决定目标。尽责的指挥官决不能忽视这一点。由多个子任务组成的任务很容易将指挥官的注意力从主要目标分散开。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很少能获得关于敌情的可靠信息。弄清敌人的情况显然是必要的,但在紧张的态势下等待相关信息不是强有力领导的标志,相反,这往往意味着指挥不力。魏德迈指出:“充满勇气、大胆、果断性的不完善计划或决策,强过陷入不确定性的完美计划。”(Wedemeyer Report, p.18)

37.任务(Auftrag)和态势(Lage)促成行动方案的决定(Entschluss)。倘若分配的任务不再足以作为行动的基础,或已被其他事件取代,那么,行动方案必须考虑到这些情况。一名军官更改或不执行任务,必须立即向上级汇报自己采取的行动,并为后果承担相应责任。行动方案必须指明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下定决心予以完成。指挥官必须以全部意志加以执行。意志更强大者往往能赢得胜利。一旦行动方案投入实施,没有重大理由就不能放弃。但在不断变化的战斗情况下,一成不变地贯彻行动方案可能会导致失败。领导艺术包括及时确认态势和需要做出新决定的时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陆军的标准做法是,上级指挥官仅仅为发展态势分配任务,然后在行动过程中相应地更改下达的任务。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更改指定任务成为例外。(Hartness Report, p.27)指挥官必须允许下属自由行动,只要这种行动不会对他的整体意图(Absicht)产生不利影响。

38.交战(Gefecht),涉及更大规模的部队时称之为会战(Schlacht),指同敌人遭遇而发生的激烈武装斗争。

39.对敌人展开进攻是为击败对方。进攻方拥有主动权。领导者及其部队的战斗素质在一场进攻中起到了决定性因素。数量优势并不总是能确保胜利。特殊情况下,一场进攻的目标可能是有限的。一场进攻也许会失败,但这种可能性不应成为限制相应领导者努力的理由。“德国人认为战术问题的解决之道在进攻中,因为通过进攻,未澄清的情况会暴露无遗,指挥官可据此对后续行动做出最佳估计。可以说,这几乎没有矛盾的危险,而这种矛盾存在于普通德军指挥官都会发起进攻的模糊态势下。”(Hartness Report, p.27)

40.追击(Verfolgung)确保了胜利的顶点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七篇第二十二章探讨了胜利的顶点。。追击的目的是在先前交战之后扩大战果,进一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二战后的许多军事历史学家批评德国的军事学说过于注重试图仅以一场决定性会战歼灭敌人。虽说这种方式通常在战术层面奏效,但它与顺序作战相对立,而后者才是战争战役层级的核心。

只有通过一场猛烈追击,才能使敌人无法获得重组的机会,并在后续行动中减少己方部队的伤亡。

41.防御是等待敌人的到来,其目标是规定战斗的地形。交战一方由于处于劣势而别无选择,或出于其他看似较为有利原因,便会采用防御的方式。防御的目的是粉碎敌人的进攻。这种情况下,进攻会因防御方选定的地形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劣势,而后者将在这里坚守到最后。指挥官可以设定防御的时间期限。阻滞行动的目的是给敌人造成尽可能高的损失,同时避免决定性交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适当时机同敌人脱离接触,并以空间换取时间。

42.中断交战的目的是为结束一场会战,或退守某处阵地,以便在更有利的位置继续从事交战。后一种情况下,通常会采用阻滞行动。

43.后撤的目的是避免进一步作战。战斗必须中止,指挥官必须为后撤部队提供安全保障。

44.不断变化的战斗态势往往要求从一种作战样式过渡到另一种。据守一片既占阵地,或在遭受敌人压力的必要情况下,可从进攻转为防御。而从防御转入进攻时,指挥官必须把强大的力量及时集中在决定性地点。

45.阻滞行动可以避免过早做出不成熟的决策。其目标是争取时间,牵制敌人,并迷惑对方。欺骗可通过佯攻(Scheingefechte)来实现。

46.作战地幅宽度取决于作战意图、友邻援兵的部署和地形。此外,它还受到敌军部署宽度和举动,以及是否存在一个或两个敞开侧翼的影响。地幅和地带的宽度不同。有利地形允许更大的宽度,特别是在该地形得到强化的情况下。指挥官也可投入战斗群对此加以使用。大宽度可在初期阶段充分发挥武器的效力,但也可能导致己方部队过早陷入停顿。宽度太大会面临遭突破的危险。而宽度过小,特别是在没有足够纵深的情况下,会存在遭迂回或被包围的危险。大多数情况下,在宽度上优于敌人的进攻,往往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一场战斗的后续行动通常需要在决定性地点形成纵深部署。故指挥官必须在同敌人发生接触前部署他的部队,并在战斗中根据情况要求的宽度和深度配置力量。

47.战斗过程中,指挥官对作战行动最直接的影响是加强、集中火力,并按情况需要投入预备队。保持弹药补给的流动可使他在决定性地点和决定性时刻将他的火力加强到最大,并继续对战斗进程施加影响,即便在预备队已然投入的情况下亦是如此。评估预备队的实力、组建预备队、投入预备队都需要深思熟虑。如果让已从事战斗的部队遭到削弱,同时迟迟不投入预备队,通常会导致战事失败。某些情况下最好不要保留预备队。诸兵种合成部队担任预备队特别有效,因为他们具备独立行动的能力。指挥官应避免分散这种部队,或以零零碎碎的方式投入预备力量。预备队的位置取决于其预期用途和地形。预备队必须及时投入。通常把预备队部署在一个侧翼的后方,与侧翼的距离和间隔随预备队实力的加强而加大。预备队靠后部署能使它得到掩护,更易于投入不同方向。而预备队靠前部署能加快其投入速度。指挥官确定预备队必将投入,而且这种投入变得愈加迫切时,就应前调预备队。不需要投入的情况下,一支战役预备队必须留在后方。通过投入预备队,指挥官打出手中所掌握突击力量的最后一张牌,因此,他绝不能过早采取此举。另一方面,若投入预备队意味着实现一个决定,或在战场态势要求使用预备队时,他必须毫不犹豫地将其投入。

通信、发送、报告、态势图

48.关于敌情的通信和报告,为估计态势、指挥官的决策及其执行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关乎敌情的初步情报,通常是从敌人所用方式的常识,或通过特殊信息来源获得。了解敌情更可靠的方式是通过空中和地面侦察,通过与敌人建立联系并始终监视对方,以及通过特殊手段获取信息。除了准确的信息和报告,指挥官还必须考虑不完整、不准确的信息。借助不同来源的所有信息,指挥官能够得出相关结论。此外,任何一份报告,哪怕是最好的信息,如果送抵指挥部的时机过晚,也许就毫无价值可言。

49.每个指挥官在自己的作战地域都有责任不断向上级汇报敌人的情况,并针对相关区域实施侦察。同时,各级所有指挥官有责任迅速、全面地向上级汇报情况,并传递一切重要信息。

50.高级指挥部门,必要情况下也包括下级指挥部门,必须有一名军官负责分析侦察结果和其他信息要素。信息和报告必须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估,不能凭主观愿望将其曲解为对己方有利或有益的信息。

51.个人报告必须清晰、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意见。报告者必须区分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其他人看见或所说的内容,以及推测的情况,同时必须指出信息来源,以及相关推测必须合理。

52.准确的数字、确切的时间和地点非常重要。知道尚未遭遇的敌人在何处这种消息通常也很有用。确认先前的报告,或注意到一段时期内情况未发生变化,同样具有价值。关于敌情的一切报告,必须包括收录地形条件的重要细节。

53.报告的内容和可靠性远比报告的数量更加重要。报告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方式呈现事件。夸大其词的报告是有害的,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具有致命性。添油加醋的报告则会给信任造成破坏,并导致指挥官难以确定情况。同敌人的首次接触必须向上级汇报,除非接到相反的命令。另外,是否立即汇报敌方行动,或是否需要向上级报告,指挥官必须在每个场合做出决定。不必要的报告会削弱报告在总体上的有效性,使通信通道超负荷,并导致指挥官的行动复杂化。关于敌人的重要报告可能需要加以核实。

54.战斗本身为评估敌人提供了最可靠的参照点。战场报告对战斗的实施至关重要—战斗期间必须不断汇报敌情、己方状况、地形和弹药补给情况。关于观感、利用有利机会的建议和地形状况的通信有利于决策制定过程。相关经验表明,战斗间歇的及时报告和夜间报告对上级指挥部门极具价值。战斗结束后,各级指挥官应立即提交报告,详细说明敌军实力、敌人的行动、敌部队的状况、己方情况、弹药水平和其他关键信息。

55.紧急情况下,各级指挥官必须直接向高级指挥部门和上一级指挥部门汇报。部队一遭受敌人的威胁,必须立即汇报,不必顾及其他必要报告。如果一份报告同时提交给不同指挥部,那么在各份电文中必须注明这一点。

56.相邻部队必须就他们对敌人的重要观察和己方情况的变化进行交流。

57.报告时通常应同时提供简短信息的完整版本。交战后立即发出的简短信息不能替代作战报告。行动结束后,指挥官必须尽快提交完整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应按时间顺序排列。因此,各级指挥官应在战斗期间频频记录时间。描述行动期间发出的命令和电报,应逐字复制在报告中,或以附件形式添加其中。

58.每个指挥所必须绘制态势图并不断予以更新。这些态势图应标明敌人的位置、我方位置和友邻部队所在地。这些信息有利于助力指挥官的任务和他的决策。下级指挥官也应照此行事。

态势评估和决策

59.指挥官做出每项决定前都应对态势加以评估。这个过程需要快速的脑力劳动,简单而又合理的考虑,而且只明确侧重于要点。

60.上级指挥部门下达的命令是基础和起点。指挥官必须对其加以分析,从而确定任务和执行任务的最佳方式。指挥官对地形的认知和正确评估,会极大地影响战术考量和行动方案。

61.指挥官对己方态势的评估,必须确定各部队的位置(可立即或晚些时候投入战斗),额外力量的可用性,友邻部队的支援,以及这些部队是否需要加强。此外,先前的行动、部队的状况、武器装备的状态和弹药补给,这些情况必须加以考虑。

62.评估敌情遵循同样的程序。指挥官必须利用一切可用信息,对敌人阻止己方意图的能力做出评估。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对“如果我们处在敌人的位置上会采取何种行动”加以评估。这种评估决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点。指挥官必须对敌人有可能激烈抗击己方行动的举措加以全面评估。这种假设没有特别的理由得出敌人会采取不同行动的结论。通常说来,指挥官应对敌人可能到达的区域或战线、实力和部署迹象、他们的推进方向做出详细评估。规模较大的指挥部门必须考虑到更多的信息,如敌人的公路和铁路网,以及敌空军、防空部队和通信部队的行动等。此外,敌指挥官及其部队的特点也可作为评估敌军行动的参考。

63.一个正确的决策必然是经过评估的合理结果。指挥官做出的决策也许并不总是符合战场上呈现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最快、最熟练地利用态势的一切后续发展,不让自己从最初决定分心(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指挥官往往最有可能赢得胜利。

命令

64.命令(Befehl)将决策转化为行动。

65.明确的命令是所有指挥官顺利协同的重要条件。口头承诺并不可靠。

66.书面命令是高级指挥官掌控其部队的基本手段。它以印刷、副本、打印稿或手写的方式传递给下属部队,或以电子通信手段进行传输。在各种情况下,指挥官应使用最合适、最安全的方法。如果下达的是简单或简短的命令,指挥官可以用口授的方式传达,但事后必须将之形成书面文字。

67.下级指挥官通常下达口头命令。由于技术原因、设备不足或有可能被窃听而无法以口述或电话传达命令时,他们亦可以下达书面命令。

68.态势越是紧急,命令就必须越简短。情况允许时,口头命令的下达必须基于实际地形,而不能建立在仅仅查看地图的基础上。身处前线的下级指挥官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69.以电子通信手段传送的命令必须加以核实或确认。接收方应向发送方重复这道命令。若涉及重要命令,最好使用两种或更多种传送方式。

70.命令到达所需要的时间经常被低估。故在某些情况下,下达命令的指挥官可能需要核实命令的收悉及执行情况。

71.下达太多命令,特别是在战斗期间,有可能致使信息遗失,造成下属指挥官丧失独立性的严重风险。

72.按照特别程序(参见第十七章)的规定,密令必须加密,但与各兵种直接协同相关的命令除外。存在敌人侦听的危险时,指挥官必须以有线方式传送命令。特殊情况下,书面命令也应部分或全部加密。

73.一道命令应包含下属需要知道的所有内容,以便他能够精准执行自己的任务,但仅限于此。因此,命令应当简短、明确、具体、完整。它必须让受令方理解,并符合后者的实际情况。下达命令的指挥官必须始终设身处地为受令方着想。

74.命令中使用的语言必须简单易懂。消除一切疑问的明确性远比正确的格式更重要。命令的简洁性不能以牺牲明确性为代价。无意义的表述和修辞手法会导致偏差,应务必加以避免。夸张的措辞会使命令读起来很枯燥。

75.命令也许只有在它们同态势和条件相关的情况下有效。尽管如此,指挥官经常需要在态势模糊或不确定时下达命令。

76.如果在一道命令得以执行前预料到态势的变化,指挥官就不应详细阐述命令。规模较大的行动往往需要提前几天下达命令,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命令中必须指出总体意图,并特别强调所要实现的目标。指挥官必须阐明总体意图,以便辖内部队在即将到来的行动中加以贯彻,但执行方式留给下属指挥官决定。否则,命令会变为一道指令。

77.为保密起见,指挥官必须认真考虑作战意图的传达范围和接受人员。特殊行动中,指挥官偶尔会接到特别书面指示,或指挥部特派联络官的当面通知。在规模较大的行动中,指挥官应毫不犹豫地为战斗下达直观的意图分析和详细的任务命令,以确保协调共同目标。战斗开始后,所有指挥官对上级的意图都不应存有疑问。只要情况允许,指挥官应向下属指挥官们口头解释他的意图。

78.调派不同部队完成共同目标的书面命令应分成编号的段落。最重要的信息必须放在首位。与各部队或编成力量有关的事项置于不同编号的单独段落内。

79.作战命令协调各参战部队的行动,并给予战斗和勤务队列必要的说明。各道命令根据签发命令的指挥部门的名称命名(例如集团军命令、军命令、师命令、团命令等),更加实际的话,也可用特遣编队的名称命名(例如前卫令、前哨令),或者以各兵种命名(例如炮兵令)。

80.以下顺序应当用于作战命令(Operationsbefehle):

关于敌人和友邻部队的信息—只要这些信息对受令方重要。

指挥官的意图—这种信息此时对完成任务至关重要。

整个指挥机构辖内各部队的任务。

下达给轻型摩托化纵队、辎重队、行包队、战斗梯队和其他后方部队的命令—只要这种命令对这些部队重要。

指挥所的位置,以及指挥官往来通信的程序。

作战命令中包含的确切元素取决于具体情况。关于敌人的信息还应包括指挥官对敌军意图的估计。命令中也必须标明“估计”和“预计”的两种内容。明确要求采取的措施,其背后的推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包含在命令中。详细说明涵盖所有可能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标准训练事宜,不属于命令。

81.主要命令下达前,指挥官通常会签发一道预先号令(Vorbefehl)。预先号令应包含相关态势的最新信息。这使下属指挥官们得以采取最直接的准备措施。预先号令也可用于提前将部队置于休息状态,或延长他们的休息期。指挥官通过电话或电台口头通知部队时,预先号令尤为有效。

82.通常说来,情况的紧迫性要求指挥官下达简短的命令摘要。这些个别命令(Einzelbefehl)是主要命令的提取物,必须包含受令方执行任务需要知道的一切内容。通常,并非所有部队都必须了解整体情况。较大的行动中,指挥官通常随后会下达完整作战令。其他情况下,指挥官应尽快将整体情况中最重要的内容告知个别下属指挥官。

83.特遣编队的组织应同作战命令正文分开,并按分支以如下顺序列出:步兵、骑兵、骑兵和摩托化侦察营、炮兵、装甲兵、化学部队、工兵、通信兵、马匹拖曳或摩托化运输部队、医疗和兽医部队、其他部队(空军和防空部队)。如果命令中已确定行军序列,各部队也应如此组织特遣编队。相应的部队组织(主力、前卫、后卫等)应添加“根据行军序列”这个注释。反向调动同样如此,行军序列中必须详细说明各部队。

84.一道命令的终止应注明签发机构和分发方式。必须注明命令完成时间或传递时刻。只有在情况需要时,指挥官才能召集下属指挥官及其主要参谋人员进行命令简报。

85.大多数情况下,上级指挥部门的作战命令及其附件并未以完整形式传递给下属部队。下属指挥官根据上级指挥部门的命令下达自己的命令,包括所有必要的信息和指示。师作战命令通常构成下达给下属部队的命令之基础。

86.指挥官应以安全的方式传递后撤或退却令,而且只能下达给下一级指挥官。

87.作战命令必须避免一切形式的墨守成规。某些情况下组织特遣部队也许是必要的,但在战斗中,指挥官应尽可能按照标准编制表部署他的部队。作战命令是以完整命令还是个别命令的方式下达,指挥官应视情况而定。命令的形式必须确保所有部队的协同。

88.特别指示(besondere Anordnungen)对作战命令加以补充,其中包含的信息不一定是整个指挥机构需要的。它们详细说明各个兵种、弹药再补给、汽车运输维护和补给、医疗和兽医勤务、食物供应、武器装备补充的使命和任务,有时候也包括战地补给和辎重车的行动。为确保命令流程的速度和简洁性,主要作战命令中也可能包含这些内容。所有其他情况下,指挥官下达给补给勤务的一切必要命令将作为特别命令签发。特别指示仅适用于相关部队。如果这些部队不接收基本作战命令,那么,同他们相关的信息必须收录在特别命令中基本作战命令和补给特别命令包含后勤信息的不同要素。前者告诉作战部队需要知道的东西,以便同支援部队相配合;后者给支援部队下达指示,从而补给、维持作战部队。(Hartness Report, p.22)

89.军级和师级当日命令(Tagesbefehle)关乎内部职能、人事调动、晋升、授勋等。参谋命令(Stabsbefehie)规范参谋人员的内部职能。

命令和报告的传送:指挥官与部队间的通信

90.命令和报告可通过技术通信手段、个人、通信员(骑马或骑摩托车、自行车)、信鸽、通信犬传送,方式的选择视距离和情况而定。在不影响保密性而又能实现快速传送的情况下,应使用通信技术手段。这种传送也可能需要采用其他手段。如指挥官之间可以用电话更快速、更安全地传送长命令和长电文。

91.高级指挥官,偶尔也包括下属指挥官,可以在通信最繁忙的地区部署前进信息中心。这些信息中心能节约人力,并促进命令和报告的传送。前进信息中心必须设在交通便利处,不受敌人行动的影响,并同指挥官保持紧密联系。所有下属部队必须知道其位置所在。在规模较大的指挥机构中,正确设立信息中心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这些信息中心必须配备必要的通信手段,必须足够强大,能够抵御小股敌军。每个信息中心由一名特别挑选的军官指挥,他负责评估传来的信息,并根据信息重要性决定传送时刻和类型。某些情况下,多条信息可以有效地汇集在一份发出的报告中。为侦察行动设立的信息中心参见第161段、第168段。

92.飞机与地面部队之间的通信,通过烟火和信号设施、投掷信息袋、联络站和无线电完成(参见第138段、第139段)。

93.高级指挥官身边的工作人员可用于传送命令。传达命令的联络官也可暂时或永久性地成为合成部队的指挥部工作人员。

94.基于前线力量的考虑,需要对联络员的数量加以限制。故编入指挥部工作人员的联络官,完成自己的职责后必须立即返回原部队。

95.具备适当而又安全的路线时,传递命令和报告时可以使用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骑手和徒步传令兵可用于开阔道路、崎岖地形,特别是在战场上。在规模较大的指挥机构中,远距离传送命令和报告可以使用飞机。

96.仅在开赴战场期间,指挥官应把下属指挥官召至指挥部接受命令简报。实际战斗期间不应采用这种措施。

97.口头传达命令或报告时,信使必须向签发报告者重述措辞。情况允许时,携带书面报告的信使应了解报告中的关键内容。一般说来,执行命令的军官应了解战术态势。

98.可能的情况下,重要的命令和报告必须由军官送出。特别重要的信息,或在传送路线不安全的情况下,应以不同路线发送多份副本。这种情况下,或者说如果路途较远,传递信息的军官应由卫兵、骑兵或装甲车辆护送。

99.传送方必须考虑他的信息可在何处送交接收方,并指示信使将命令或信息交给何人,以及他应遵循的路线。必要时为他提供一份路线草图,图中应标出路线上特别危险的地段。必要时,传送方应规定信使送达信息的最晚时间,还应指示信使任务完成后该做些什么。

100.遇到上级时,骑马的信使应保持其速度。他们向高级军官报告信息的目的地。骑马经过一支行军纵队时,他们向指挥官和前卫(或后卫)负责人报告。穿过警戒部队时,他们向最近的指挥官汇报。危险迫在眉睫时,信使应把信息内容告知指挥官和部队。他们都受过训练,会毫无顾忌地询问接收这些信息或命令的指挥官位于何处。骑自行车的信使,行动方式同骑马信使类似。而骑摩托车的信使行驶时,并不总是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报告。高级指挥官和侦察营营长有权阅读信使传送的信息,但他们不得延误信息的传递。他们必须在这份信息报告上注明,他们已阅读其内容。每个指挥官都有义务为信使指明道路,所有士兵必须给他们让路。各部队必须协助信息和命令的传送,必要时甚至提供交通设施。

101.信息或其容器上标注的X数量,表明骑马信使需要保持的速度—如X为“7~8分钟行进1千米”, XX为“5~6分钟行进1千米”。

102.必要时,自行车和摩托车信使的速度将以每小时公里数标出。自行车信使的标准速度是每小时15~20千米,摩托车信使则为每小时30~40千米。(Wedemeyer Report, p.62)

103.通信技术手段无法确保安全传送的情况下,可能有必要设立信使接力站,以克服远程距离,迅速传递命令和信息。接力信使可以是徒步传令兵、骑兵、自行车或摩托车手。这项工作很累人。只有在缺乏自行车和摩托车手,或因地形问题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安排徒步传令兵和骑马信使。

104.各信使接力站之间的距离取决于信使接力路线的用意、其总距离、道路和地形条件。各接力站的能力取决于该接力站需要持续的时间、信息流量和当地的安全需求。

105.无法采用其他方式时,最靠前的部队可使用信鸽和通信犬进行通信联系。

106.上级指挥部门负责同下级指挥部门建立通信,并承担通信线路的施工和维护。毗邻部队之间的通信,原则上应按所处位置从左至右建立并维护。但如果出于某些原因,左侧部队没有建立起通信联系,那么右侧部队应承担起建立通信的任务。

107.较大的指挥机构,总部可向下属或友邻部队派遣联络官,派驻时间可以是一段时期,也可以是永久性的。这些联络官上报最新态势,并把上级指挥部门的意图告知他们派驻的部队。联络官需要有清晰的洞察力、独立判断力和出色的军事鉴别力。在不造成摩擦的情况下,他们必须弄清派驻部队指挥官的意图和命令。呈交报告前,他们必须核实自己对下属指挥官情况的理解。他们必须将一切意见分歧向他阐明,随后把他们的评估汇报给自己的总部。只有在任务完成后,或需要亲自汇报时,他们才能返回自己的总部。

108.各兵种之间的通信参见第六章。

指挥官及其参谋人员的位置

109.指挥官对其部队的个人影响力至关重要。他必须让自己靠近作战部队。

110.军长对指挥所的选择,基于同麾下各个师和后方保持通信的要求。军长不能仅仅依靠技术联络。尽管如今的通信技术手段愈发完善,但遥远的距离拉长了指挥和报告链,加大了联络的脆弱性,并可能导致信息和命令延迟到达或丢失。另外,距离越远,指挥官掌控战斗、了解地形特点就越困难。往来于各个师和其他下属指挥机构的大量通信流量要求军指挥所在持续的作战中留在原地,即便需要变更地点也必须迅速完成。新地点的指挥所迁移完成之前,就必须完成技术通信的连接。比如对于骑兵军军长来说,同麾下各个师的个人通信尤为重要。

111.师长应时刻同他的部队待在一起。

112.推进期间,师长和他身边的参谋人员应妥善安排自己的位置,以便顺利向前开进。率领数支纵队向前开进时,步兵师师长除非是在纵队间行进,通常情况下应与沿通信主干线布设路线行进的纵队一同前进。骑兵师师长随主力行军纵队,或在各行军纵队之间前进,视情况而定。师长分阶段向前行进。马匹和机动车辆必须始终掌握在他手中。其他参谋人员在行军纵队(参见第288段)内紧随其后,直到他们奉命前调。各种报告必须迅速、随时传递给师长。

113.如果即将同敌人发生接触,师长应与行军纵队的前卫待在一起,他在那里可以迅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亲自观察最好在与敌人接触时进行。因此,师长必须在关键时刻尽早置身战场。他所在的位置必须让下属们容易找到并易于到达。

114.进攻开始时,师指挥所应设在相当靠前处,但也应采用这样一种方式选择地点:横移和后撤的交通能有效避开敌人的火力。直接从指挥所,或从紧邻指挥所的位置观察战场,这些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如防御时的战线宽度较大,通常要求师指挥所设在后方较远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师长应考虑通信官的建议:关于指挥所的位置和设立指挥所需要的时间。必须避免频繁搬迁指挥所。指挥所变更位置只能在新指挥所设立完毕,通信联系建立后进行。变更指挥所位置的通知必须给予通信官充裕的时间。在指挥所迁移后,师长必须对命令和信息的发送做出规定,否则这些命令和信息可能会送抵原先的指挥所。

115.追击行动期间,指挥官必须与前卫部队一同前进,他亲临前线将激励他的部队。

116.如果战斗结束时仍在后方地区,师长应赶至新抵抗地带,首先确保麾下部队正在执行他的后续作战命令。下属指挥官应始终同自己的部队待在一起。

117.高级指挥官的指挥所和前往该指挥所的路线必须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识别。指挥所的标志有助于提高识别度,但该标志亦应遵从隐蔽不暴露的原则。指挥所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对空和对地的防御机制,以及防范敌人从任何方向而来的突然袭击。安全性考虑可能需要作战部队为前进指挥所提供保护。

118.工作人员的正确编配和任务的妥善分配是非常重要的策划因素。高级参谋人员应以获得充分授权的优势展开工作。工作人员的勤勉尽责确保了指挥所领导力的能效体现。他们必须尽力缓解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给指挥官造成的负担。

119.指挥官暂时离开指挥所时,参谋长应作为他的副手暂代其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