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本国语学领域中的祈使表达研究
本书的研究立场是将日本国语学视为运用传统的研究手法对日语进行分析调查的学问领域,其研究对象包含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类日语现象和问题。在这一领域当中,发表、出版过很多与祈使表达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论著,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历史性、地理性的角度调查祈使表达各类语言形式注3 的形成确立过程以及具体使用状况。而且该领域的研究不仅限于考察祈使表达的单个形式,还对祈使表达的整个使用体系进行着不断地探索。
4.1 有关祈使表达历史变迁的研究
在国语学研究当中,从整体上探索祈使表达历史演变过程的代表研究有田中章夫(1957)、齐藤纯子(1981)等。
4.1.1 田中章夫(1957)
田中(1957)是一篇将日本东京语的发展确立过程作为历时性现象进行考察的论文,其中特别对“直接引用注4 的会话”中所出现的命令表达的历史变化进行了调查。田中将命令表达分为命令(肯定的命令)和禁止(否定的命令)两大类,指出在近代日语中标准的代表语言形式有“一般动词、助动词的命令形”以及“在一般动词、助动词的终止形后添加禁止终助词ナ的形式”等种类。他还指出,在近代东京语的命令表达中有三种表达方式,即(1)由基本形式构成的表达方式;(2)由基本形式以外的命令形式构成的表达方式;以及(3)转用命令表达以外的表达形式(如劝说、疑问、陈述等)构成的表达方式,从对听话者发动命令的积极性强度上而言,是按照(1)>(2)>(3)这样一个顺序逐步变弱。另外,该论文调查分析了日本历史上从贞享3年到昭和30年之间出版的八份文献资料以及参考资料中的例句,指出在从江户语发展到现代东京语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大的历史性发展倾向,即命令表达的语言形式由积极性强的形式逐步向积极性弱的形式不断进行转变。
4.1.2 齐藤纯子(1981)
齐藤(1981)通过调查表达的量、发令者、受领者(物)三个层面上的变化,分析考察了从古代到现代日本和歌中所出现的要求表达的历史变化过程。该论文虽然没有对要求表达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分类,但是论文的副标题中指出“以命令、禁止、愿望为中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和本书的研究对象“祈使表达”的部分表达形式是相同的。齐藤从奈良时代的 『万葉集』 到昭和年间的 『月間歌謡曲』 等七种和歌集中收集了所有要求表达的例句,并列表制图对所有例句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指出“要求表达始终体现着日本人永恒不变的特征,同时在近千年里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田中和齐藤都试图从整体上描绘日语祈使表达的历史变化特征,但是由于两者都没有对具体的人际交往场面和说话人的位相及其与听话者的待遇关系等层面进行全面分析,所以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对整体特征进行解释和补充。
4.2 有关各时代祈使表达体系的研究
在日本国语学研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都曾试图分析并构建从日本古代到近代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里祈使表达的使用体系,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有川上德明(1975、1978)、西田直敏(1970)、寺岛浩子(1974、1978)、广濑满希子(1991 2000)、寺田洋枝(1999)等。
4.2.1 川上德明(1975、1977)
川上(1975)中指出,日本中古假名文注5中的命令、劝诱表达有① 給へ、② 給はむ、③ 給はむや、④ やは 給はぬ等形式,这些形式如果究其内在构成要素可以解释为①由命令形构成的直接命令表达;②由推量形式注6构成的委婉的命令、劝诱表达;③由推量和疑问的形式构成的更为委婉、间接的命令、劝诱表达;④由反语和否定的形式构成的最为委婉、间接的命令、劝诱表达。川上将这些形式统称为“命令、劝诱表达的四阶段体系”,并指出各阶段的表现价值随着所处阶段越靠后而越委婉间接,命令——也就是对听话者行为的发动强度则随着委婉间接程度的增强而逐渐减弱。
接着,川上(1977)以 『源氏物語』 为中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待遇阶段与表达敬意程度、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性别与表达敬意程度、源氏作为说话者和源氏作为听话者的不同场面等多个方面,分析调查了中古假名文中命令、劝诱表达形式的实际使用状况。
4.2.2 西田直敏(1970)
西田(1970)是一篇以 『平家物語』 的调查为中心,分析整理了日本中世时代命令表达体系的研究论文。划分古代日语和中世日语的一个大标志就是“候体”注7 的形成,西田着眼于这一点,在通观 『平家物語』 这部作品中命令表达形式整个使用体系的基础之上指出,从命令表达到禁止表达等各类形式当中,“候体”并非与非候体的形式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大部分“候体”是伴随着尊他动词而出现的形式。另外,西田还将“候体”和非候体的各形式分成三大类,即A尊他动词的命令表达,B自谦动词的命令表达,C一般动词的命令表达。他以此分类为基础,通过分析例句调查研究了命令表达中的核心问题即“对于不同的命令内容,谁(说话者、命令者)对谁(听话者、对方)如何进行不同的表达”,同时总结出中世日语中命令表达的位相特征。
4.2.3 寺岛浩子(1974、1978)
寺岛(1974、1978)这两篇论文均是从待遇表达的角度聚焦于江户前期上方语注8 的研究。寺岛从助动词、补助动词的有无、与动词相呼应的人称、终助词等方面比较了日本近世后期上方语和江户语中的命令表达(狭义)、劝诱、禁止表达,归纳出这些表达各自的待遇特征。寺岛总结得出的上方语的命令表达体系如下。
命令表現
寺岛在比较分析了以上各个形式与江户语的使用状况之后指出,从待遇的手法而言,江户语主要重视听话对方和自己的上下级关系,而上方语则更关注依据每个场面不断进行转换的微妙语气,所以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是“纵向分化”,后者是“横向分化”。
4.2.4 广濑满希子(1991 2000)、寺田洋枝(1999)
广濑(1991 2000)和寺田(1999)的研究都是以位相为视点来探寻江户语中命令表达体系的研究。
广濑(1991、1992、1993、1995、1996、1998、2000)的一系列研究以式亭三马的滑稽本注9 作品 「浮世風呂」 「浮世床」 「四十八癖」 「七癖上戸」 「早替胸のからくり」 「古今百馬鹿」、泷亭鲤丈的滑稽本作品 「花暦八笑人」、人情本作品注10 「仮名文章娘節用」 为调查文本,从位相和待遇性注11 角度分析了从文本中全数收集到的命令表达形式,总结出江户语中的命令法规则。
寺田(1999)重点调查了江户后期故事本注12 中直接命令表达的使用状况。该论文主要聚焦于说话者的位相以及与听话者之间的待遇关系,以敬语助动词、补助动词为中心,从历史发展性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因说话者的位相以及与听话者之间的待遇关系不同会使直接命令表达的使用产生差别,但是从整体的倾向性上来看,江户语中特有的“やれ”“しゃれ”系列语言形式的衰退和“なされ”“くだされ”系列语言形式的确立是这一时期直接命令表达历时变化的最大特征。
综上可见,日本国语学方面的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和整理出日本近世以前的祈使表达的使用状况,这个时期上下关系和身份制度等都非常清晰,但是到了日本近代,即明治维新以后整个日本近代社会的阶层关系逐渐趋于平等,社会阶层变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但是对该时期祈使表达使用体系的研究却是个空白,亟待填补。
4.3 有关命令形的研究
日本国语学中对祈使表达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大量的研究都对“命令形”——这个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命令意义的形式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调查和探索。
4.3.1 有关命令形确立过程的研究
从整体上探究命令形确立过程的代表研究有坪井美树(1993)、石川美纪子(2010)、浅川哲也(2013)等。坪井以日语活用形的研究历史为铺垫,概观了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命令形的框架和名称的形成和确立史。在此基础上,坪井通过对比调查日本平安时代和上代的命令形以及日本方言命令形“ ロ”,从而对平安时代的命令形因动词不同而产生的特别对立模式进行了解释,即随着上代假名使用的衰退,整个日本上代的音声体系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导致语言形态大幅减少,所以语言形态的差别性需要在“母音变化方式”和“词尾添加方式”这样的对立框架中得到部分体现。石川和浅川则均是以近代的日语文典为文本,调查了命令形在近代教科书中的发展和最终确立的过程。
有关单个动词命令形确立过程的代表研究有吉田金彦(1969)和武田孝(1973)等。吉田在论文中调查了命令形“まし”的相关起源学说以及该形式与连用形命令法的关系,指出命令形“まし”并不是以往研究中提及的所谓的礼貌语,而是属于动词连用形命令法,是一种尊他语。武田的研究则是从与“給へ”界限的模糊性这一角度,考察分析了表示命令的“候へ”的用法和历史变迁。其调查结果显示,“候へ”在日语语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給へ”的用法,但是并没有达到两者完全无差别使用的境地,而且,由于被根基颇深的“給へ”所挤压和替代,最终“候へ”还是走上了消亡的道路。
4.3.2 有关命令形词尾和终助词的研究
动词命令形的词尾和终助词在语言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二者的区分方法、动词命令形和终助词结合形式的使用规则和历史变化等方面。
山崎久之(1972)通过分析调查日本近世上方语中活用词注13命令形末尾出现的“よ”“い”“いよ”的具体例子,试图找出区分命令形的词尾和终助词的方法。
柴田敏(1988)则是通过对每个具体使用场面的探讨,分析整理出日本古典作品当中“命令形+终助词(‘ヨ’‘カシ’‘ヤ’)”的规则和用法。
中野伸彦(1990)聚焦于“命令句+终助词‘ね’”这一形式,对江户语与现代语中的不同使用方法,以及其后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调查和总结。中野伸彦(2009)中则继续对日语现代语中“命令形和终助词‘や’”的用法进行了分析考察。
前田桂子(1997)着眼于江户时期文艺作品中出现的命令形词尾,特别追踪了词尾“ロ”(“行ってくれろ”中的“ ろ ”等)作为江户语的确立过程以及其背后的形成原因。
4.3.3 有关命令形语言功能的研究
命令形,如名称所示,其基本语言功能就是说话者在不给听话者任何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强制要求其实施某行为,对于这一基本功能的研究非常繁盛,如佐藤友哉(2012)等学者的研究。另一方面,命令形也有很多除基本功能以外的特殊用法,这方面的代表研究有近藤政行(1996)和川上德明(2003)。
近藤(1996)聚焦于命令形使用的一个特殊现象——可用于不以听话者为目标的场合,以动词为中心调查了命令形的语言功能。该研究的结果显示,命令形的基本内涵是表达希望与现实不一致的事态发展成为现实的语言形式,是表示希求实现相关事项的活用形。
川上(2003)则重点研究了中古假名文中命令、劝诱表达里出现的反复现象。川上在结合使用场面的基础上,特别分析了同一命令形的连用和反复,以及这些连用和反复融为一体的整体表达所特有的表现价值,最后总结指出,“反复”比起通常使用的仅此一次的表达而言,是一种被刻意强调的、因此也是对听话对方发动性更强的一种表达。
4.3.4 有关否定的命令形研究
所谓否定的命令形,在本书中主要是指用于禁止表达的语言形式。关于这个部分的代表研究主要有细川英雄(1972)和小柳智一(1996)。
细川(1972)调查了日本奈良时期到江户初期的代表作品中表示禁止意义的“な”等相关禁止表达形式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探讨了相关的问题点。
小柳(1996)则是从句末出现的谓语、相呼应的副词、语句等构句特征的角度,收集整理了日本上代禁止表达中“な そ”“な そね”“な ”“ な”各自对应的“禁止”“制止”“抑制”的用法。
综合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日本国语学的研究当中,对于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祈使功能的“命令形”的研究十分兴盛,但是,对于广义上的祈使表达中所包含的劝诱、希求等语言形式的研究却还甚少。
4.4 其他相关研究
日本国语学的研究,除了从以上几个代表性的角度对祈使表达进行了调查整理以外,还从方言研究,其他活用形式与命令法的关联性等角度进行了探索。
如鹤桥俊宏(1994)、村上谦(2002、2003a、2003b、2014)等学者的一系列论文,就试图分析和描绘出意志形“ウ、ヨウ”以及连用形等转用为命令法的历史发展过程。神部宏泰(1986)、坂本幸博(2003)、牧野由纪子(2009)、苗田敏美(2011)、大野仁美(2012)、酒井雅史(2012)等学者的研究中则考察了津轻方言、九州肥筑方言、大阪方言、富山方言、和歌山县南纪方言、兵库县神户市方言、富山方言等方言中祈使表达的用法和规则。
如上所述,日本国语学领域中的祈使表达研究,主要是从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收集例文例句,然后通过统计比较语例的数量和具体分析各个语例的使用状况,从而试图整理出祈使表达的使用体系和特征。有效地利用文献资料来进行祈使性语言表达的研究,作为日本国语学中坚实的研究方法,今后也有必要不断坚持,同时,在语言历史这一框架中重新分析考察现象背后的实质,也将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