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语语言学领域中的祈使表达研究
在本书当中,将日语语言学视为主要对现代日语进行共时研究的领域,它和以往的国语学领域所采用的研究手法和所聚焦的研究对象、时间都有所不同,可以说它是同时采用了国语学的研究方法和欧美语言学的新概念的新兴研究领域。而且,由于和日语教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构筑为日语教育服务的语法基础和体系这一点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语语言学领域的大量文献都是研究现代日语中祈使语言表达的体系和下属分类,各语言形式与表达功能的对应关系以及与礼貌原则的关联性等问题。
5.1 有关现代日语祈使表达体系的研究
现代日语祈使表达体系和下属分类的相关代表研究有仁田义雄(1991)、汤通堂诚(1992)、藤本阿美娜(1996)等。
5.1.1 仁田义雄(1991)
仁田(1991)对现代日语祈使表达的体系和下属分类做了十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仁田将日语中“说话、传达的陈述态度”分为“发动、表出、叙述、询问”4大类,并将“发动”定义为“说话者发动作为对象的听话者实现说话者所要求行动的‘说话、传达的陈述态度’”,将拥有这种功能的语句称为“发动语句”。仁田所说的这种发动表达实际上和本书中所说的祈使表达指示着大体相同的内容。
仁田还将发动表达分为2种,即只要求听话者采取行动的命令、请求、禁止等“对他命令”,和以说话者进行行动为前提,同时要求听话者也采取行动的劝诱等“包括自我命令”。他将“命令”解释为“说话者说出发动语句后能够让对方采取行动,即发动语句中能够支配对方行动发生的表达”,将“请求”解释为“以对方采取行动的意向和对方为说话者采取行动的好意等为前提,发动对方采取行动的表达”,并指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与此相对,他又将否定型分为否定命令(禁止)和否定请求,指出后者包含引起否定事态的发动型和引起肯定事态的非发动型2种类型。从仁田的定义来看,命令和请求的区别并不仅仅是根据语言形式,但是从其所列的语例(见图1-1)来看,命令和请求的语言形式几乎完全没有重复,两者在语言形式上也被完全区分开来。
图1-1 命令与请求的语言形式对应图注14
同时,仁田还以动词的命令形为中心,考察了“发动语句”成立的语用学条件。他举出命令成立的3项必要条件,并指出命令语句如果欠缺其中的任何条件,就会失去命令语句的意义,或是偏离典型的命令,甚至成为错误的语句。接着他又根据这些成立条件,探讨了命令与组合完成该命令的动词之间的关系,比较了命令语句和愿望语句的异同等。他指出,当为判断、疑问等这些本是用来表示“发动”以外的表达形式,如果符合主语为第二人称,没有时态、判断态度的分化、存现等条件时,就可以获得和发动表达相同的功能和力量价值,从而衍生为发动行为表达。
5.1.2 汤通堂诚(1992)、藤本阿美娜(1996)
汤通堂(1992)和藤本(1996)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现代日语的研究当中,尝试对祈使表达进行了更为客观和合理的分类。
汤通堂援用Austin(1962)中提出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观察和分析了各语言表达形式如何最终实现说话者所希望听话者实施的行为,在此基础之上对命令、请求表达的各语言形式进行了试分类。该论文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假说,即可以将日语中的请求、命令表达分为:(1)作为语言形式的基本用法具有命令、请求意义的“以言指事”表达,(2)作为语言形式的派生用法具有命令、请求意义的表达:a 通过附加某种条件而满足“以言行事”条件的表达;b最终结果达到和命令、请求表达相同意义的“以言成事”表达。
藤本(1996)从西方语用学中推理语境意义的观点出发,将日语以及英语商业文书中出现的“请求”表达形式分成三大类,即(1)不需要推理的“无需推理形”;(2)叙述“请求理由”后省略施为语句的“请求理由&施为语句省略形”;(3)叙述“评价条件”后省略施为语句的“评价条件&施为语句省略形”。藤本以此分类为基础,对日语和英语商业文书中的请求表达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仁田(1991)的研究基本上是站在注重形式的陈述态度论的立场上,其中根据句尾形式进行的祈使表达分类,非常有助于理解现代日语中祈使表达的基本使用体系。另外,他也提及在基本用法以外还存在着语用学条件所决定的语句意义层面,暗示在研究中不能只注意句尾形式,还应该考虑到拥有语用学层面祈使意义的表达。汤通堂(1992)和藤本(1996)则分别从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意义的角度尝试了对祈使表达进行分类,从而给以往只重视形式的分类方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5.2 有关现代日语祈使表达的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研究
以Austin和Searle为代表研究者的言语行为理论所开拓的视野就在于“说话就是做事”这一点上。该理论引入了将构成话语的语言表达看做“完成行为的语言形式”这一视点。同时,该理论还使许多新的研究成为可能,如:说话意图和意义的关系研究,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调查语言使用背后的技巧策略等的研究。采用这些新的研究视点对日语的祈使表达进行调查的代表研究有坂本惠等(1994)、田中妙子(1994、1995)等。
5.2.1 坂本惠等(1994)
以坂本惠、蒲谷宏、川口义一为中心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待遇表达和祈使表达的研究论文。特别是坂本等(1994)从表达意图上将表达行为分为(1)自我表出表达(叙述表达);(2)要求理解表达(传达表达);(3)行动展开表达(发动表达)3类,并将行动展开表达的“目的和意图”定义为“不仅是向对方传达表达内容,还使对方或者自己(或是两者)进行某种行动,通过该行动来实现表达内容”。根据定义可知,该论文中所说的行动展开表达与待遇表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接着,作为弄清行动展开表达差异的分类基准,他们又提出“行动”(由谁进行行动)、“决定权”(谁具有该行动的决定权)、“利益”(该行动的受益者是谁)3个要素。根据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他们将行动展开表达分为表1-1中的九大类。
其中,“忠告·助言”(忠告、建议),“勧誘”(劝诱),“依頼”(请求),“指示·命令”“指示、命令),“許可与え”(给与许可)这5种是要求听话人采取行动的祈使表达。各类行动展开表达基本上是与能够实现其各自表达意图的典型表达形式相对应的,但是,他们也指出,在实际生活当中,避开利用典型表达直接表述表达意图,而将其转换为“好似表达注16”的现象非常多。大部分的行动展开表达都可以用“好似请求”和“好似请求许可”表达来代替,其主要产生原因和礼貌原则有关。因为“请求”和“请求许可”都具有的分类基准是决定权为A,利益为J,即通过表现出将决定权交给对方,将利益归于自己来考虑和照顾到对方的面子和情绪,从而使语言表达显得更为礼貌。
表1-1 行动展开表达的日语语言形式分类表注15
坂本研究小组的一系列研究从表达意图出发整理了实际的语言形式,探明了祈使表达的基本性质,以及作为其应用表现的方法“好似表达”的产生原理。对这种不直接表述表达意图,即所谓含蓄的日语祈使表达的相关技巧的探索,为日语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同时也可以运用到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坂本等的研究和以上所提到的仁田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在实际的交际会话当中决定祈使表达具体语言形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今后还应该以这些重要研究为基础,展开更为深入的考察,力求找到更为本质性的影响因素。
5.2.2 田中妙子(1994、1995)
受到Grice会话含义的影响,田中妙子从与以往研究稍许不同的角度调查了祈使表达的各项功能并进行了分类。
田中(1994)根据语言形式自身是否能行使祈使的作用,将祈使表达分为明确性的和非明确性的两种,并将后者分为表达意图的核心被语言形式化和表达意图未被语言形式化的两种。作为表达意图的核心被语言形式化的具体表达,田中列出了8种类型:直接叙述要求内容本身,叙述希望和意志,叙述社会习惯、规则、道理等,叙述假定事项,直接使用祈使动词,询问为说话者而进行的听话者的未来行动,询问某种行为的可能性,询问假定事项。作为表达意图未被语言形式化的具体表达,她也列出了7种类型:叙述感觉,叙述现状,叙述未来行为,进行评价,询问现状,单用名词,发动。
田中(1995)进一步将表达意图未被语言形式化的表达改称为间接祈使表达,归纳其成立条件为:(1)听话人不了解说话人的情况;(2)在说话人没有具体要求时,说话者相信听话者在了解情况以后能够自己想出问题的解决办法;(3)在说话者有具体要求时,说话者相信听话者在了解情况以后能够推断出说话者的要求内容。接着她又指出选择间接祈使表达的原因包括:(1)礼貌性;(2)要求的难易程度;(3)传达的效率性;(4)要求内容的含蓄性。这4项理由并不是排列在相同的位置上,特别是前3项在各个表达中互相关联性地发挥着作用。
如上所述,田中从语言形式的功能出发对日语祈使表达进行了分类整理,特别是调查厘清了间接祈使表达的语言形式、成立条件和使用原因。所以,在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日本社会里,理解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祈使表达时,不能只注意语言形式的表面意义,而要抓住更深层的、语言之外的含义。
5.3 有关现代日语祈使表达的礼貌性和礼貌度影响因素研究
对现代日语祈使表达的礼貌性和礼貌度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的代表研究有千昊载(1993)、川成美香(1993)、中岛悦子(1994、1995)等。
5.3.1 千昊载(1993)
千(1993)以礼貌原则为基础调查了现代日语中的行为赋予表达注17。千认为,由“说话者的行为受益”这一文章脉络所表现出的对人关系策略,按照命令句<条件句<陈述句<疑问句<间接以言指事句的顺序逐步实现语句的礼貌性。而且,他还提出“说服原则”,即为了充分发挥行为赋予句语用层面的礼貌性,可以向听话者提示履行行为的妥当性,或者缩小行为赋予的质和量的范围。但是,正如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此次调查还未能涉及以礼貌性为基础对行为赋予句进行有机考察的领域。
5.3.2 川成美香(1993)
川成(1993)从礼貌性的角度出发,比较了女性和男性使用的请求表达的语言风格。她将请求表达的表达结构设定如图1-2所示,然后从请求的间接程度和强弱,授受动词、否定的助动词、敬语表达等表达形式的种类调查了主体请求语句(“”)句尾表达的男女性别差异。同时,她还通过比较语言表达形式的丰富变化以及与德语、英语等异文化环境中请求场面的不同点分析了辩解表达(“”)的男女差异。该研究的结论显示:女性照顾对方情绪的方法,主要是缓解主体请求语句所具有的要求的强迫性,提高间接性的程度,在词句中多用授受表达、否定助动词、敬语表达;在会话这一层面,则较多使用道歉、理由、解释、条件、让步等辩解表达,在德语和英语中也有和现代日语辩解表达相似的用法和倾向。
图1-2 请求表达的构造图注18
5.3.3 中岛悦子(1994、1995)
中岛(1994)调查了职业女性的会话,她将焦点集中在请求表达和疑问表达等的句尾形式,分析了影响礼貌程度的原因与场面、年龄差异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现代日语口语中的要求和疑问表达的礼貌程度不一定受场面和年龄差异的影响。
中岛(1995)进一步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即与性别、年龄、亲疏程度、交往时间长短、接触机会的多寡等的关联中调查了请求表达的礼貌度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具体哪种因素对请求表达的礼貌度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是受说话者自身对听话对方的心理意识、态度、感情等左右。
如上所述,千昊载主要厘清了语法层面上祈使表达礼貌性的顺序。川成和中岛则都是将焦点聚集到语言表达较为礼貌的日本女性的祈使表达上,考察了其礼貌程度和原因。从结果来看,决定现代日语祈使表达礼貌程度的因素有很多,由于受说话者的主观影响程度较大,所以在翻译和语言教学中都需要特别留意。这种以女性的祈使表达为核心来调查该国语言中祈使表达体系的方法今后也可以在其他各种语言的研究中加以运用。
5.4 有关现代日语祈使表达的照应成分研究
在日语语言学研究领域,对现代日语祈使表达的照应成分所进行的调查还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分析整理祈使表达中的主语、副词、终助词的表达作用和照应规则等方面。
5.4.1 有关现代日语祈使表达与主语的研究
对现代日语祈使表达的主语进行考察的代表研究有水谷静夫(1989)、须贺章夫(1995)、中崎崇(2012)等。
水谷(1989)从出现频率和功能等角度调查分析了主语显见命令句,最后总结指出主语显见命令句注19 并非特例形式,省略主语往往会增加误解和无法解释的危险,而且接在主语后的助词不同也常常会带来意义上的差别。中崎(2012)则进一步调查了取第一人称主格形式的命令句的成立条件。
须贺(1995)选择了和水谷、中崎不同的角度,主要整理了现代日语中主语不出现在句子当中的现象,并特别将命令、禁止表达句中主语零化注20现象同主语显见化现象进行了比较调查,最后归纳总结了出现主语零化现象句子的构句特征以及命令、禁止表达句对主语出现的制约规则。
5.4.2 有关现代日语祈使表达与共起注21副词的研究
有关现代日语祈使表达与习惯性搭配副词的代表研究有周国龙(1994)、川端元子(2000)、福岛泰正(2002)等。
周(1994)调查了要求行为当中出现的副词“ちょっと”的语言功能,结论指出“ちょっと”一般在说话者预计对说话者有利、对听话者不利的状况下使用,主要是用在请求和责难的场合。
川端(2000)分析了程度副词在与祈使表达共同出现时的限制和相关原因,并以此分析结果将程度副词分成了三个大类,即(1)容易出现在指向听话者的祈使表达中的程度副词;(2)根据所给前后文的语境出现可能性逐步增大的程度副词;(3)即使给予一定的语境也绝不会出现的程度副词。
福岛(2002)则从副词“ぜひ”被使用时的表达意图及效果的角度,以说话者期待听话者实现事态所具有的“作业指示性”的强弱以及“延缓性”的有无为主轴,考察了该副词具体使用条件的存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ぜひ”不用于命令表达,而且即使是请求、劝说、邀请表达中,也不能用于“作业指示性强”、即“无延缓性”内容的会话。另外,“ぜひ”所具有的积极性表示着说话者的乐意“接受”,因此可以作为向关系不太亲密的听话对方表达关切的一种待遇表达形式来使用。
5.4.3 有关现代日语祈使表达与终助词的研究
调查现代日语祈使表达与终助词关系的代表研究有白川博之(1993)、川成美香(1995)等。
白川(1993)首先将终助词“よ”的功能界定为“唤起听话者的注意,使发话内容能够确切地进到听话者耳朵里”,然后根据这一界定,分析解释了“发动”语句相关的各种问题注22。
川成(1995)利用认知语用学的手法对请求表达中的终助词“ね”和“よ’进行了考察,指出终助词的语言功能和会话本身的性质以及上下文等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5.5 其他相关研究
日语语言学的研究当中,除了从以上几个代表性的角度对祈使表达进行了调查分析以外,还有对祈使表达下属分类中的一种、祈使表达某一语言形式,以及从语用学的角度等进行考察的研究。
正如Pooly Szatrowski(1993)、村上三寿(1993)、井下幸子(1994)、冈田安代(1996)等学者的研究,就是限定于祈使表达下属分类中的一种,如命令、禁止、劝诱等,从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分析会话构造等角度对该类表达进行了集中调查。
柏崎雅世(1993)、高桥信乃(1996、2007)、姬野伴子(1998)等学者的研究则是对“” “” “”等祈使表达的某一特定语言形式的功能和表达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三木悦三(2009)则运用了语用学中的关联性理论对不表示要求行为意义的命令句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