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一 技术路线

探索研究列宁国家治理思想,是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成为热点的背景下,本研究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在认真整理和总结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状进行详细分析,根据现代国家治理需求剖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为指导,探寻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其技术路线图如下: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二 研究内容

按照研究计划的总体思路、整体规划和研究方法,本书的主要内容设计为八个章节:

第一章是“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建者,他对国家治理问题的探索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然后进行文献综述,对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本研究的努力方向。然后全面介绍了文本的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是“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形成”。这一章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规整,提出其主要渊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和对未来国家建设的设想、列宁对俄国国情和国家发展道路的认识以及他对前人及同时代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然后分析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主要包括世界格局的分化重构与俄国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需要和列宁坚毅执着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然后从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分析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

第三章是“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的思考”。首先分析了《国家与革命》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包括列宁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消亡的论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体系中的国家治理成分和列宁国家观与国家治理思想的有机统一的思想。然后分析了“一国胜利论”中关于国家治理的探索,指出“一国胜利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胜利论”的继承和发展,列宁提出落后国家更容易发生革命并进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并探索出“落后性+世界性”的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治理模式。最后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中蕴含的国家治理逻辑,分析了十月革命后苏俄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以及列宁提出的有计划地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经济计划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思想。

第四章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的探索”。先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探赜,指出关于“直接过渡”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列宁以“计算和监督”为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认为列宁“直接过渡”思想过高估计了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然后分析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得失,研究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历程、成效与负面影响。最后对“共产主义=苏维埃+电气化”思想进行探析,分析了列宁关于实现全俄电气化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

第五章是“以新经济政策推进苏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苏俄国家治理的重大转折,并分析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国家能力建设的促进作用。然后指出了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国家治理具有注重人民群众自我治理能力的提升、规范社会的权力运行和维护市场秩序、注重布尔什维克党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三个突出特点。最后指出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点:以战略性“退却”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建立了“落后性+独立性”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新模式、开拓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新路径。

第六章是“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基本内涵”。本章从政治治理思想、经济治理思想、文化治理思想三个方面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进行逻辑还原。政治治理方面,列宁提出切实执政党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改造苏维埃国家机关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反对官僚主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的思想;经济治理方面,列宁提出以改良主义的方式渐进推进苏俄经济治理、以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以适应和支持小农经济为基础优化经济体系的思想;文化治理方面,列宁提出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并加以发展、发展学校教育和开展社会教育相结合、特别强调在农村进行文化治理的重要性的思想。

第七章是“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这一章提出列宁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探索出一条符合苏俄实际的国家治理之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当前中国国家治理创新正面临着全球化发展的影响、社会阶层和群体利益分化导致社会问题凸显、国家治理主体职能定位模糊、治理手段单一等挑战和困境,应当学习借鉴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维护公共利益与服务人民群众相结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第八章是“结语”。本章用相对简练的语言对本书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核心观点并指出研究的不足。结合国家治理问题研究、列宁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化,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向纵深推进提出了热烈的期盼。

三 研究方法

本书从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认识入手,分析列宁国家治理相关思想的内在价值,主要目标是探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路径,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提供理论参考。马克思曾指出:“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当是合乎真理的,而且得出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所以,研究方法的选取对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对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广度和深度产生影响。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挖掘列宁主义中关于国家治理的内容,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与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是占有和梳理列宁主义的相关经典文献。列宁文献主要包括他的著作、讲话、书信、文稿等资料,这是研究其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依据。本书对列宁生前文献进行了认真的解读,注重从原始的第一手文献中提炼观点,形成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系统阐述,减少主观认识成分。解读列宁的相关论述必须放置在当时的特定语境之下,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客观性,才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同时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现状有实地考察和调研,参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吸收学术界同仁的有益成果,最终形成科学的结论。所以,本研究一方面要广泛占有资料,包括国内外有关书籍、论文、统计年鉴等资料,另一方面要综合调研成果,进行系统分析。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研究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准确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发展演进,这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应当在列宁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进行考察和解读,从列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中找出国家治理的基本规律,为中国当前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不同阶段的国家治理思想都是对当时世情、国情、党情的回应,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必须准确把握当前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要以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演进、创新路径为基础,提炼出核心内涵,将其活的灵魂用于指导中国国家治理实践。

3.分析与比较相衔接的方法

本书对列宁关于国家治理的有关文献进行深度耕耘和挖掘,提炼出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并把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作为一个整体,以其核心观点作为中国国家治理的理论参考,而非将列宁某个时段、某篇文献中的某一观点奉为圭臬。本研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进行筛选分析,依据文本解读对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从而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既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有益成果和方法,也把当代中国国家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列宁当时面临的国家治理问题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继承中创新,做好研究成果的衔接、思想方法的衔接,从而更好地掌握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精髓。通过分析和比较,对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渊源形成科学的认识,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第1版。

[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第2版。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日第1版。

[4] 邢广程:《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2页。

[5] 郭华甫:《列宁苏维埃政权建设思想与当代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4页。

[6] 俞良早:《东方视阈中的列宁学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6页。

[7] 孙来斌:《“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8页。

[8] 梁超:《列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9] 徐博涵:《试论列宁关于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人文杂志》1986年第4期。

[10] 石镇平:《试析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2期。

[11] 俞敏、李小珊:《列宁后期重要著作与理论创新》,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3页。

[12] 庞仁芝:《人民监督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列宁议行合一型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思想初探》,《科学社会主义》1991年第4期。

[13] 曾宪义:《列宁晚年的国家管理思想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14] 叶剑锋、游翔:《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研究》,《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5] 郭连成:《列宁经济思想研究与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6—69页。

[16] 叶庆丰:《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17] 邢广程:《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第82—85页。

[18] 俞良早:《列宁后期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线索与演进倾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9] 王元璋:《列宁的经济发展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9页。

[20] 叶庆丰:《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21] 段志超:《列宁政治建设思想及其启示》,《唯实》2009年第4期。

[22] 俞良早:《东方社会主义行进中:共产党执政与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5页。

[23] 费迅、刘勇:《列宁晚年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5期。

[24] 王彦勇、赵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晚年思想的比较研究》,《理论前沿》1998年第20期。

[25] 袁方:《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26] 黄东阳:《新经济时期列宁文化建设思想探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27] 韦定广:《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列宁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9—92页。

[28] 叶剑锋:《列宁社会主义理论探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9] 伊彦:《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6页。

[30] 孙玉健:《列宁的国家观与社会管理思想的有机统一》,《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1] 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157页。

[32] 马尔:《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3] 黄建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管理思想探索》,《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4] 王子昌:《列宁社会主义管理思想探微》,《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35] 叶剑锋、游翔:《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研究》,《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36] 隋秀英:《列宁社会管理思想的时代价值探析》,《理论导刊》2011年第7期。

[37] 陶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时代价值新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杜华:《试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38] 王永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再思考》,《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6期。

[39] 李金奎:《再谈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启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4期。

[40] 徐凤莉:《1921—1924年列宁的农业合作制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1] 叶庆丰:《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42] 张兴茂:《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

[43] 马龙闪:《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90页。

[44] 马龙闪:《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105页。

[45] 陶林:《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时代价值新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6] 李宝芬:《合理继承列宁的遗产——试论新经济政策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47] [俄]沃拉基斯拉夫·格罗苏尔:《作为地缘政治家的列宁》,《对话》1999年第3期。

[48] [苏]库兹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年第4期。

[49] [俄]罗·叶夫泽罗夫:《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近代史和现代史》1995年第3期。

[50] [苏]格·卢·斯米尔诺夫:《关于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莫斯科:苏联政治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第56—59页。

[51] [俄]罗伯特·塞尔维斯:《列宁之谜》,《今日前苏联东欧》1993年第2期。

[52] 任学安:《大国崛起之俄罗斯》,中央电视台2006年。

[53] [俄]根纳季·久加诺夫:《十月光芒指引未来》,《真理报》2017年11月6日第1版。

[54] M.Lewin,Lenin's Last Struggle,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5,pp.322-329.

[55] H.Bernstein,V.I.Lenin and A.V.,“Chayanovlooking backlooking forward”,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2009(7).

[56] 任学安:《大国崛起之俄罗斯》,中央电视台2006年。

[57] G.Heineck & B.Sussmuth,“A different look at Lenin's legacySocial capital and risk taking in the Two Germani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3(6).

[58] Taylor & Francis,The Liberal Ideal and the Demons of Empire:Theories of Imperialism from Adam Smith to Leni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pp.223-245.

[59] [苏]布哈林:《经济政策的新方针》,《真理报》1921年8月6日第4版。

[60] A.Alberto & F.Nicola,“Good-Bye Leninor Not?):The Effect of Communism on People's Preferenc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11).

[61] [匈]格·萨穆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田大畏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129页。

[62] [俄]贡达罗夫:《经济奇迹的本国模式——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趋同成为俄罗斯思想的基础》,《独立报》1998年10月8日第4版。

[63] John T.Alexander,“Russia under Western Eyes:From the Bronze Horseman to the Lenin Mausoleum”,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1995(6).

[64] [俄]克鲁赫马廖夫:《列宁的真理在他的著作中——科学地、正确地分析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俄罗斯研究》1991年第3期。

[65] B.G.Lukacs & T.B.N.Jacobs,LeninA Study on the Unity of His Thought,Georg Lukacs,2009(8).

[66] [俄]阿法纳西耶夫:《苏联社会:产生、发展和历史结局》,莫斯科:俄罗斯埃格蒙特出版社1997年版,第86—90页。

[67] [波]伊萨克·多伊彻:《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施用勤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59—63页。

[68] [苏]格·卢·斯米尔诺夫:《关于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莫斯科:苏联政治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第66—69页。

[69] [俄]沃拉基斯拉夫·格罗苏尔:《作为地缘政治家的列宁》,《对话》1999年第3期。

[70] [苏]库兹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年第4期。

[71] Marcos Del Roio,“Lenin and the Conditions for Socialist Transition”,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2018,8(3).

[72] [美]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高德平译,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48—52页。

[73] John Keep,“Lenin: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Revolution”,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2001(4).

[74] [美]塞缪尔·法伯:《列宁思想在今日之现实意义》,《科学与社会》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