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闽台血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渊源

台湾的原住民,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称为夷洲“山夷”;《隋书·流求传》称流求“土人”;明代文献多称“东番”、“东番夷人”、“土番”等;清代有“生(野)番”与“熟(化)番”之分;日据初期沿用“生蕃”、“熟蕃”,后以“高砂族”、“平埔族”取代;台湾光复后,改称“高砂族”为“高山族”,并统称为“山胞”以示平等;1994年,台湾当局修法将“山胞”修正为“原住民”。目前获得台湾当局认可的“原住民”有十四族,即: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鲁凯族、卑南族、邹族、赛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和赛德克族。根据台湾户政部门的统计,在2012年12月底,这十四族人口总计527250人,占台湾总人口23315822人的2.26%。[1]

台湾原住民各族有自己的语言,但一直没有民族文字,因此缺乏对本民族历史的直接记载。以下根据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大陆的古越族特别是闽越族与台湾原住民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