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焚书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答友人书〔1〕

七十之人,亦有何好而公念之〔2〕,而群公又念之乎〔3〕?多一日在世,则多沉苦海一日〔4〕,诚不见其好也〔5〕。虽公等常存安老之心,然其如风俗匈奴何哉〔6〕!匈奴贵少壮而贱老弱,况鳏寡孤独合四民而为一身者哉〔7〕!所喜多一日则近死一日,虽恶俗亦无能长苦吾也〔8〕

承论逐日课程〔9〕,所谓富贵学道难,信矣。第此事甚不容易〔10〕,甚不容易。昔人有云:“我图数千户之侯〔11〕,尚以为至艰;而君欲图作佛,不亦异乎〔12〕!”虽然,此等说话祗可向吾无志老子一人道耳〔13〕,以语公与群公之前,不以为诞〔14〕,则必以为痴矣〔15〕。然唯公等能听老人妄语〔16〕,能以能而问不能〔17〕,决不以我为诞为痴也。往者布施尽是佛光〔18〕,信受保不虚者〔19〕。昔人谓念佛有折摄、忻厌二门〔20〕:非忻彼厌此不生西方〔21〕,非一佛此折一佛彼摄不生西方〔22〕。余谓参禅亦然〔23〕。不真实厌生死之苦〔24〕,则不能真实得涅槃之乐〔25〕。愿公等真见此乐始可〔26〕

注释

〔1〕本文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写于麻城。 友人:指袁宗道。袁宗道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曾与友人一起从北京寄一帛信给李贽,一方面说到他对学道的想法,另一方面预祝李贽明年的七十大寿。他说:自己几年来“学道浮泛”,今后要“稍自奋迅……供养诸佛,决不以一知半解自安,或仗长者开示,有水到渠成之日。”说他们几位朋友,“数日辄会,会时亦不说禅说道,惟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自警警人,警省一番,精进一番。”同时,预为李贽七十大寿之贺:“翁明年正七十,学道诸友共举一帛为贺。盖翁年岁愈久,造诣转玄,此可贺者一;多在世一日,则多为世作一日津梁,此可贺二。翁幸一笑而纳之,勿孤诸公供养之心可也。”(《白苏斋类集》卷一六《李宏甫》) 李贽在这封复信中,既表示了对袁宗道等人的答谢,透露了对道学家对他横加迫害的愤懑,又说到了自己的学道体会:“不真实厌生死之苦,则不能真实得涅槃之乐。”表现了李贽对超脱生死的认识。

〔2〕公:指袁宗道。

〔3〕群公:指与袁宗道一起从北京寄帛信的人。

〔4〕沉苦海: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犹如沉没在生死苦海之中,如不锐意解脱,则永无出苦海之日,难以解脱而达到极乐的彼岸。

〔5〕诚:真正,确实。

〔6〕匈奴:亦称“胡”,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其族随世异名,因地殊号,战国时始称匈奴和胡。东汉光武帝时裂为南北二部。匈奴主出于掠夺奴隶和财物的需要,经常南犯,成为当时的主要民族矛盾。

〔7〕“匈奴”二句:这里以匈奴“贵少壮而贱老弱”的“风俗”,暗喻道学家对李贽的攻击与迫害。鳏(guān)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独居无依靠的人。语本《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8〕恶俗:不良的风俗。指上面说的:“贵少壮而贱老弱。” 苦吾:使我苦,使我烦恼。

〔9〕承论:蒙受论说。承,敬辞。 逐日:一天接一天。

〔10〕第:副词,只是。

〔11〕图:谋取,图谋。 数千户之侯:即千户侯,有封地千户的侯爵。

〔12〕异:奇怪,奇特。

〔13〕祗:只,仅仅。

〔14〕诞:荒诞,怪诞。

〔15〕痴:愚昧,愚痴。

〔16〕妄语:谎言,虚妄不实的话。是佛教五戒之一。

〔17〕以能而问不能:有才干的人(袁宗道等)向无能的人(李贽自谦之辞)请问佛法。

〔18〕往者:以前。 布施:佛教把施舍东西给佛寺或他人称为布施。所施的东西分三种:钱财、知识、无畏的信心。 尽是佛光:(布施者)作佛事都与佛结缘,都是为佛光所照。佛光,佛所带来的光明。佛教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觉悟众生犹如太阳破除昏暗,故云。

〔19〕信:确实。 受保不虚:受到佛的夹辅与保护,真实不假。

〔20〕折摄:折伏与摄受,谓佛教导众生、传授佛法的两种手段。折伏,制服,抑制。指抑制烦恼或迷妄,打击恶人或恶法。摄受,以慈悲的心收取和护持众生,感化众生。 忻厌:欣厌,即好恶。欣净厌秽的略称,亦称厌欣。忻,喜欢。佛教认为厌恶这个现实的污染的娑婆世界(即“忍土”、“忍界”,释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世界的总称),想要离开它,就要向阿弥陀佛的净土追求、趋附。

〔21〕忻彼厌此:喜欢、追求阿弥陀佛的净土,而厌恶、离弃现实的污染的娑婆世界。 西方:西方净土。佛教虚构的西方极乐佛国,多指西方佛教主阿弥陀佛净土。

〔22〕一佛此折:依照佛教导的折伏手段抑制烦恼或迷妄。 一佛彼摄:依照佛教导的摄受手段,以慈悲的心去收取和感化众生。

〔23〕参禅:佛教禅宗的修持方式。有游访问禅、参究禅理、打坐禅思等形式。

〔24〕厌生死之苦:厌烦了对生死之苦的苦恼。即解脱了对生死之苦的烦恼。

〔25〕涅槃:梵语音译。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圆寂”等。即熄灭一切烦恼,度脱生死苦海,达到圆满寂静的状态。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追求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

〔26〕此乐:达到解脱的涅槃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