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我需要做个手术,把心脏里的一个洞给堵上。”一位名叫罗伯特的患者在首诊时对我说。罗伯特是一家商店的店长,虽然已经56岁了,但一直都很健康,直到几年前突发心脏病。好在他及时做了支架植入术,因此疾病未对心脏造成太大的损伤。从那之后,他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生活习惯,开始极其自律地坚持每天锻炼,并成功瘦身十多公斤。
有一天下午,罗伯特突然觉得自己看不清东西,脸部肌肉出现麻木。之后,他到附近医院的急诊室做了加急脑部CT、血液检查,还拍了胸片,并做了心电图。在整个过程中,他没有接受任何治疗,但症状逐渐好转,眼睛能看清了,麻木感也消失了。医生告诉他,他刚刚“只是”经历了一次轻度卒中,或者说短暂性脑缺血,只需要按之前的方式用药,即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就可以了。没有任何新的应对策略,用药也不需要进行调整,这让罗伯特感到很不安。几周后,他去看了神经科医生,希望可以找到病根。
神经科医生为罗伯特进行了一些新的检查,包括脑部磁共振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然而,并未找到他卒中的原因。于是,神经科医生向罗伯特介绍了一位心脏病医生。这位心脏病医生给罗伯特做了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他的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是左右心房隔膜上的小孔。在胎儿期,每个人的卵圆孔都是开放的,肺循环出现之前,血液通过这个孔流入肺中。当我们发出第一声啼哭时,这个孔就会关闭。不过,依然有15%~20%的成年人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啊!”心脏病医生欢呼起来,“问题就出在这个回音上。”这位医生认为,一定是某个血块从这里穿过心室,进而影响到了大脑,导致了罗伯特出现轻度卒中。而想要避免再次发生卒中,罗伯特需要做手术来堵上卵圆孔。手术被预约在10天之后。
不过,罗伯特对这个解释并不是很信服,认为自己并非必须做这个手术。他和挚友讨论了一番,便来我这里寻求进一步的意见。我很担忧,因为根据他的卵圆孔扫描影像来看,其大小与正常情况差别并不大,很难断定那次卒中就是由此引起的。在考虑卵圆孔未闭为病因之前,医生需要排除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很多卒中患者都有卵圆孔未闭的情况,但他们的卒中很少是由卵圆孔未闭引起的。如果它可以导致卒中,那么15%~20%存在卵圆孔未闭的那部分人甚至更多的人,都会发生卒中。此外,对于隐源性卒中,目前具体原因未明,已经开展的多项随机试验结果全部显示,虽然治疗可以减少卒中复发次数,但手术和植入物会导致并发症。总的来看,治疗益处并不大。对于罗伯特而言,是否要接受手术更是有待商榷,因为他未出现完全卒中,而且检查做得还不够充分,不足以让我们做出隐源性卒中的默认诊断结果。
最后,我们共同做了一个决定:继续寻找其他可能导致轻度卒中的原因。其中一种常见的原因就是心律不齐,也被称为心房颤动。为了验证这一可能性,我订购了一种像创可贴一样外形小巧且无异物感的贴片式动态心电图监测仪Zio(由iRhythm公司研制),让罗伯特佩戴在胸前10~14天。在罗伯特佩戴期间,贴片中的芯片会捕捉他的每一次心跳,从而形成心电图。罗伯特佩戴了12天,几周后我得出了结论。在那12天里,他果然出现了几次无症状的心房颤动。他本人对此毫无感觉,因为心跳速度没有过快,还有几次发生在他睡着时。心房颤动比卵圆孔未闭更有可能是引发轻度卒中的原因。口服抗凝药物可以很好地预防类似情况的发生,完全不需要做手术去堵住那个洞。当然,抗凝药物的确可能会导致出血,但它在预防卒中方面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在跟罗伯特分析检查结果、讨论治疗方案及预后效果后,他释然了。
罗伯特的故事结局尽管比较完美,但也揭露出当今医疗中的诸多问题。从他初入急诊室到去看心脏病医生,我把这一过程称作“浅度医疗”。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他跟医生之间鲜有情感联系,充满绝望的患者和疲惫不堪的医生之间几乎没有深度沟通。同时,还存在误诊和过度诊断的系统性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浪费和人身伤害。事实上,医患沟通的缺失与医疗误诊息息相关:与患者的肤浅接触会导致更多的误诊,从而增加非必要的检查及无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