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彰施:中国古代植物染色文献专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先秦时期的植物染

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使用植物染料的迹象,但自夏商之时,一些染料植物才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收录进汉代《大戴礼记》的据传为夏代著作的《夏小正》,除记载了一年12个月的物候、气象、星相外,还记载了有关农事生产方面的重要事项,其中蓝草种植便是一项,谓:“五月启灌蓝、蓼。”及至周代,植物染色出现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艺,逐渐成为主要的染色方法,并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专业。其时,染料植物无论是在品种、数量,还是在染色技术上,较之以前均有质的飞跃。为此,周代专门设置了染草的管理机构。《周礼·地官》记载了“掌染草”之官员的职责:“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郑玄注:“染草,茅蒐、橐芦、豕首、紫茢之属。”贾公彦疏:“言‘之属’者,更有蓝皂、象斗之等,众多,故以之属兼之也。”孙诒让正义说:“掌染草者,凡染有石染、有草染。此官掌敛染色之草木,以供草染。”

春秋时期,草染基本取代了石染成为染色的主流方法,诸如直接染、套染、媒染等草染工艺均已出现,并运用娴熟。可以推测当初试染的染料植物种类一定是相当多的,一些要么失传不被人知,要么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因性能不理想被淘汰。现有据可考用量较大的染料植物有:蓝草、茜草、紫草、荩草、皂斗等。出现的仅纟部和糹部的特定色彩文字便有:红、紫、绛、绀、縓、绯、、缁、缇、等十余个。

色彩文字的丰富,对特定颜色的命名,意味着染色操作流程的高度规范化,并普遍采用可比对色泽的标准色标。《周礼·天官·染人》载:“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玄,秋染夏,冬献功。”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谓之夏者,其色以夏狄为饰。《禹贡》曰羽畎夏狄是其总名。其类有六:曰翚,曰摇,曰(同“”),曰甾,曰希,曰蹲。其毛羽五色皆备成章,染者拟以为深浅之度,是以放而取名焉。”《后汉书·舆服志》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彩),成以为服。”可见当时为保证服饰颜色的一致性,选用的色标是翚、鹞、等几种鸟的羽毛颜色。同时亦说明当时的染色工匠不但能提供较多的色谱,而且能熟练自如地掌握染色过程终端的色泽,使它符合规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