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色调染料植物
在众多的染料植物中,可以染出黄色调的植物有许多,现知见于文献著录的就有10多种,如荩草、栀子、黄檗、槐米、地黄、黄栌、柘木、小檗、栾树、郁金、山矾、姜黄等。下面对荩草、栀子、黄檗、槐米、地黄这几种重要黄色染料做些简要介绍。
1.荩草
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古代又名菉(绿)竹、王刍、戾草等。禾本科一年生细柔草本植物,叶片卵状披针形,近似竹叶,生草坡或阴湿地。茎叶可药用,茎叶液可直接染黄。另外,从荩草又名菉竹来看,古代多用它与蓝草复染进而得到绿色。早在先秦时期,荩草便是用量最大的染材之一。《诗经》中有多处与荩草有关的诗句。如:《诗经·卫风·淇奥》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诗经·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这些内容,说明春秋时期利用荩草染黄或绿的技术已十分成熟。
荩草色素成分为荩草素,属黄酮类衍生物,在化学结构4位上有羟基(—OH)供电子基团,可以产生深色效应而发色。一般来说黄酮类化合物可直接浸染织物使之着色,亦可在染液中加媒染剂后使织物着色。荩草液直接浸染丝、毛纤维可得鲜艳的黄色,与靛蓝复染可得绿色。
2.栀子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茜草科栀子属常绿灌木,多生长于我国南方和西南各省。秦汉时期,栀子是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当时因野生栀子不敷需求,始大面积人工种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反映了汉初栀子种植的规模、获利丰厚之程度以及用栀子染黄之普遍。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多种深浅黄色纺织品,经多种手段进行分析和测定,发现有一些即为用栀子染液直接或加入媒染剂染制而成。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栀子处处有之,以七棱者为良,经霜乃取,入染家。”用栀子的浸液可以直接染丝帛得鲜艳的黄色,上染简易,上色均匀,但耐日晒的能力较差,因此自宋代以后则部分地为光色更为坚牢的槐米染料所取代。在有的文献中,栀子还常常与薝卜混为一谈,为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予以了澄清,云:栀子“佛书称为薝葡,谢灵运谓之林兰,曾端伯呼为禅友。或 薝葡金色,非栀子也。”
栀子果实中含有栀子黄素和藏红花酸。其中栀子黄素属于媒染染料类,藏红花酸属于直接染料类,两者结构式如下:
栀子果实中含有黄酮类栀子素、藏红花酸和藏红花素,用于染黄的色素是藏红花酸。入染的栀子经霜时采取,以七棱者为良。栀子色素的萃取方法是:先将栀子果实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把浸泡液煮沸,色素即溶于水中。制得的染液可直接染黄,也可加入不同的媒染剂,以得到不同的黄色调。未加媒染剂染出的黄色为嫩黄色;加铬媒染剂染出的黄色为灰黄或橄榄色;加铝媒染剂染出的黄色为艳黄色;加铜媒染剂染出的黄色为微含绿的黄色;加铁媒染剂染出的黄色为黝黄色[注]。
3.黄檗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又名黄柏、黄柏栗,属芸香科落叶乔木,主产于东北和华北各省,河南、安徽北部、宁夏也有分布。黄檗最初是被用于入药,南北朝时才又被用于染纸和染丝。染纸的记载见《齐民要术》卷三“染潢及治书法”:“染潢,……檗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法染出的纸,即古代著名的黄纸,东晋末桓玄下令废竹简改用纸,所选便是此纸。染丝的记载见刘宋鲍照“拟行路难十九首”之一的诗句:“挫檗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乃至明代,在《天工开物》所记染色工艺中,黄檗多次出现,表明黄檗作为黄色染材仍盛行不衰。
黄檗茎内皮中所含色素为黄柏素小檗碱,可在弱酸性染液中将毛或丝染黄。黄檗可能是中国古代所应用的染料植物中唯一的碱性色素染料。小檗碱结构式如下:
4.槐米
槐米系国槐树上所结花实。国槐树(Sophora japonica Linn),豆科槐属的落叶乔木,有槐树、槐蕊、豆槐、白槐、细叶槐、金药材、护房树、家槐之别称。因槐花蕾形似米粒,所以又称槐米。早在周代,槐树就已被人们关注,不过槐米染黄的记载直到唐代才出现。自宋代开始,槐米是主流黄色染材之一。此时槐米染料的加工,也因为认识到花蕾色素含量较花开放后要多,分档使用花蕾和花朵现象更为普遍,并制作槐花饼以便于贮存,供常年染用之需。
槐树早在周代时已为人们关注,有“槐华黄,中怀其美,故三公位之”的说法。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槐树也因此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树种。在古人看来槐树不仅神奇异常,而且有助于怀念故人,决断诉讼,是公卿的象征。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面对着三槐者为三公座位。后世在门前、院中栽植有祈望子孙位列三公之意。战国时期人们对槐树的不同品种便有了认识,《尔雅·释木》中即提到槐有数种。总之记载很早、很多,但直到唐代才出现槐花染黄的记载,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引陈藏器云:花堪染黄,子上房七月收之,染皂木为灰,长毛发。宋代时槐米染黄已非常普遍,欧阳修《文忠集》有如是记载:“曾记得一方,只用新好槐花(寻常市中买来染物者)于新瓦上慢火炒令熟。”寇宗奭《本草衍义》则有:“槐花今染家亦用,收时折其未开花,煮一沸出之。釜中有所澄下稠黄滓,渗漉为饼,染色更鲜明。”
槐米内含有黄色槐花素及芸香苷,花蕾中含量较多,花开放后便减少。这种色素属于媒染染料,可适用于染棉、毛等纤维。用明矾媒染可得草黄色,如再以靛蓝套染可得官绿;以绿矾媒染则得灰黄。因为槐黄染色色光鲜明,牢度良好,是黄色植物染料的后起之秀。清代皇袍的明黄色就是用它染成。
芸香苷主结构骨架如下:
5.地黄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又名芐和地髓,玄参科草本植物,早在《尔雅·释草》中就有地黄的记载:“芐,地黄。”注曰:“一名地髓,江东呼芐,芐音户。”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也提到它,谓:“八月,……干地黄做末都。”其后的各家医书也都提到它,《神农本草经》曾将它列为上品药。作黄色染料之用似乎是从南北朝时开始的,《齐民要术》在“河东染御黄法”中详细记载了用地黄染熟绢的工艺方法,云:“碓捣地黄根令熟,灰汁和之,搅令匀,搦取汁,别器盛。更捣滓使极熟,又以灰汁和之如薄粥,泻入不渝釜中,煮生绢,数迴转使匀,举看有盛水袋子,便是熟绢,抒出着盆中,寻绎舒张。少时,捩出、净搌、去滓,晒极干。以别绢滤白淳汁,和热抒出,更就盆染之,急舒展令匀。汁冷,捩出曝干,则成矣。……大率三升地黄染地一匹御黄。”所述实际包含了制取地黄染料、漂练绢帛和染色三种工艺过程,灰汁在此工艺中既作精练剂,又作媒染剂,不仅节省原料,还大大缩短了漂练和染色时间。
地黄的根茎中含地黄素(又名地黄苷),可以染黄,其结构式如下: